张美娟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 浙江金华 322000)
科学素养是科学核心观念的重要内容,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中学生科学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模式的知识传输性教学在当下已不能发挥有效作用,不仅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育。因此,以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方向成为大势所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能有效改变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在思维转变中形成科学观念,在知识传授中构建科学观念。
“核心素养”是指能促进一个人终身发展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备品格与能力。科学观念是中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更是中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石[3]。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步培育科学素养,从而彻底理解消化科学概念,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在问题解决中形成科学观念,在交流思辨中内化科学观念,在日常传授中强化科学观念,建立科学素养,从而提升素质教学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理解知识,进而产生深层次的思想,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多地强调知识输出,不重视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与活跃性问题探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制订、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与科学观念的深入。一味地加强记忆、强化课题练习不能高效提升科学教学效果,教师应利用科学观念提升中学生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
中学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学习意识不断增强,思维缜密化与动态化,质疑、猜测与想象的特点突出,是思维活跃的爆发期。因此,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至抽象思维发展,加强科学素养,创新科学观念发展,对青少年素质培育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惯性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生活经历,加之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惯性存在,只是没有理性思考过这类事情,老师可以设立情景,当某位同学从一个陡坡上骑自行车冲下来,要在中间突然停下来,去捏刹车,比较一个人骑车和车上载有人时捏刹车用的力量,使学生理解惯性与物体质量有关这一性质。将生活中的例子与抽象概念结合起来,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
重视引导中学生探究科学,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科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不能能够解密大自然的神奇,更能为人类发展创造巨大的效益。科学的神秘性能够吸引中学生保持好奇心,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教师可利用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与水平,极大地影响国家发展。在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中,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的学生,因此,科学态度就成为科学学科素养的主要评价指标。良好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学生产生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对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在“电的安全使用”的学习中,可以分成几个课题,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整理出课件,选派出代表进行讲解,其他组对所讲知识进行提问,通过有问有答,及时总结,可以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科学的习惯,进一步建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科学核心观念的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开展科学教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融入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观念及应用能力,形成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形成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将科学学科应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