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2021-01-02 14:52欧怡麟白婧婧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方 堃 欧怡麟 白婧婧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做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可以将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缝对接,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硕的同时,培养一大批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诉求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作为开创21 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其精神文明建设,避免陷入“有才无德”“有德无才”的人才培养悖论。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中,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在繁芜多变的局势中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满腔的家国情怀和积极的正能量。

(三)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

立德树人既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然而,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对接梗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割裂的问题,这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凌乱无序,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无法自然转场,同时,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落实程度不理想,具有形式主义倾向[1]。各高校为了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就应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价值、内容切实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达到心智一体、知行合一、铸人铸魂的协同育人境界。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

(一)教材设置不合理

教材是思政教育的依托,但无论思政教材还是专业课教材,都存在诸多问题。从思政课程教材来看,其内容的理论性过强,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感染力不够,专业性缺乏;从专业课程教材来看,其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度不高,思政育人的内容占比较小,这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难度大,专业课程沦为“被思政”的状态。

(二)思政教学的形式单一

一方面,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忽视实践锻炼、线上交流、多媒体教学辅助的作用,课堂氛围沉闷,形式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因此,其思政育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停留在就知识论知识的层面,与思政育人脱节,甚至有部分教师把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强塞进课堂,起不到思政育人的作用,有损专业课程自身逻辑的完整性。

(三)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从教学责任观之,高校在思政教育的落实方面更多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负责的,而其他学院教师的任务更多是传授专业知识。从教学能力观之,由于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其很难自觉地将思政元素科学、精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即便是思政课程教师,其教学方式及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只是简单重复枯燥乏味的理论要点,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功能未能发挥。概而言之,重专业轻思政、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各自为政、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不衔接等问题,限制了协同育人的效果[2]。

三、基于“三教融合”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一)教材联通机制

教材既是学生获得系统性专业知识的主要资料,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参考依据[3]。因而,教材联通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纽带。首先,要优化思政课程教材大纲,将学生关心的专业知识、时政热点话题等素材融入思政课程教材中,使思政理论联系社会实际,让思政课程教材更加立体、专业,富有时代感和亲切感。其次,以专业课程教材为载体,在遵循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及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打破教材壁垒,在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等方面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双向用力。再次,创新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材版本,丰富课程思政案例库,充实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使专业课程教材与思政课程教材融会贯通,进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二)教法贯通机制

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不应再以理论说教为主,要打出“组合牌”,整合不同类型的育人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把文本、影像、实物等资料统筹应用起来,将与思政元素相契合的人物介绍、模范事迹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引入课堂。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所选取的人物、案例必须经得起检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并与课程思政的目的相符。同时,要保证所选取的人物、案例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样才能在润物无声中激发正向的牵引驱动[4]。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要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即强调课程思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专业知识点都必须与思政元素完全对应。教师应该依托情景教学,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保证内容合情、逻辑合理,让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有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政治觉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思政元素的开发,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使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内的研讨、辩论、展示等方式汲取思政养分,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谈英雄、模范人物,开展社会实践等补充思政养分。

(三)教师互通机制

高校教师是育人行为的主体,其思想政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其一,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专业技能提升之余,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专业思政能力,自觉地将思政元素导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其二,思政课程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政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知识,使政治理论教育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需要和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其三,新时代要求思政课程教师的能力素质是综合的,既要学会读经典,吃透教材,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又要博学慎思,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厚重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伟力和新思想的魅力。其四,思政课程教师应与专业课程教师定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思政课程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同时,积极研发各门专业学科中共同的思政资源,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和互动,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