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雄
(湖南省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分段式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点这一背景下推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分段式教学模式就是打破原来一年两个学期的常规,在一年内设置多个时间段(学期),分阶段进行教学,同时对原有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地调整和组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分段式教学模式下,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方便企业派出教师(工程师)到学校上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时间也相对集中,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分段式教学模式采取4节课连上的方式,为项目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能在一次课程教学中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一项任务,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边学边做直至学会,尤其是设计类或操作类课程。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师精力不足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同时学校教师在教学时间之外,也能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深入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企业的生产与技术研发,进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但是综合分析已有研究,关于分段式教学模式往往聚焦于相关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及具体教学过程的安排,而很少关注如何建构一套与分段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笔者结合本校实施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的特点对考核进行改革所做的一些的尝试,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对分段式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总结,使之能够适应并促进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实施,其理论研究系统而全面,实践应用也比较成熟。美国根据各院校不同的开课与结业时间,有3种通行制度:两学期制、三学期制、学季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直实行两学期制。三学期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外合作教育试点中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在全国“八五”和“九五”试点中得到一致肯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我国最早实施“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每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理论学期),另一学期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实践(工作学期),开展工学交替,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学生提供多次择业的实践机会,加强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和毕业就业率等方面。2000年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先后进行了学期制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多学期、分段式教学变革仍处在少数高校试运行当中。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从2018年开始实施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在一年内设置4个时间段(学期),分阶段进行教学。经过近三年来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学校要求每一个专业必须与至少一家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校企专业共建,设立“订单班”或“定向培养班”等方式来有序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25个“订单班”,这些班级的专业核心课大部分是由企业工程师或现场专家来学校集中授课并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显著,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学校已经全面实施分段式教学模式,将地方产业和学校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全部课程都是分阶段连续教学模式。
开展“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既方便了企业派出工程师或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又方便了学生集中到企业见习或实训操作,同时给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供了方便。实施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迅速,学生的实操技能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由于分段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应地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有效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平时作业成绩和考勤纪律成绩为辅(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关注期末考试成绩,考察的主要是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对学生的应用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则涉及较少。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分段式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用项目驱动或案例教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应用操作技能,并且多数课程可以用学生完成的作品(产品)形式来体现示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为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现考核手段的多样化,使考核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1]。
分段式教学模式下考核时间的灵活性及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将改变以往的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单一形式。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即以过程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加大了平时过程考核成绩的权重(占总成绩的60~70%),并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杜绝了部分同学想依靠段考搞突击或舞弊的应付学习方式。具体改革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以检测能力和素质为主体的考核内容,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将知识掌握与能力应用等相结合来综合考查,既可以有个性化的评价,也可以进行统一的评定。第二,从以阶段考试为主的结果考核向以课堂参与和分小组合作完成为主的过程考核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操作能力。采用新的“六位一体”课程评价标准(即需求、目标、项目、素材、教学做一体化、考核)。第三,尽量做到考核评价公开、透明和多元化。对每一名学生而言,考核都是对其一学期(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最终确定。因此,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是公开、透明和多元化的,由此体现客观、公正,避免出现印象分的随意现象。
分段式教学模式是顺应国务院职教20条和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背景下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职业院校师生的好评,但是分段式教学模式下考核方式的改革还一直在探索之中。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笔者学校近三年改革的做法,加以总结,供大家参考。
1.考试时间
分段进行,每段学习任务完成后,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安排考试并报教务处备案,学校不另外统一安排期末(阶段)考试时间。
2.考试方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以过程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助。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权重为60%,过程考核主要内容有:课堂考勤20%、学习态度及上课回答问题15%、作业(作品)完成情况25%;终结性考核,即第一学段的段考,占总成绩的权重为40%,终结性考核内容根据课程类别(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在具体操作上各有侧重点。具体如下:
(1)公共文化课
考核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并正确引导学生的情趣和爱好,进而升华学生的爱国思想,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考核内容:以客观题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主,让学生通过探讨、交流等方式将所学课程内容内化于心,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知识记忆类内容。
(2)专业基础课
考核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通用技能;提升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考核内容及方式:以客观题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主,考查学生对通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能力;重点以项目或作品的设计、策划、方案的撰写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部分课程的项目可以小组团队合作完成进行考核。
(3)专业核心课
考核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能运用于实践;能熟练运用常用工具软件进行产品(作品)的设计、策划等;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
考核内容及方式:重点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精选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或者要学生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根据客观条件,考核可以安排在实训室或工厂车间进行,可以小组团队合作完成考核等。有条件的专业,要结合“1+X”证书要求,完成相关项目的考核。
上述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在于将考核主要放在了平时,强化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减轻了学生对终结(阶段)考试的恐惧心理,促使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平时而不是终结的集中复习。当然,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给教学过程带来较大负担[2]。
分段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增加了平时考核成绩的权重,课堂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课堂答问、作业或作品完成情况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分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会进行考核并且记录在平时成绩册上,对缺课严重的同学,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反馈给二级院系交由院系处理,及时起到预警作用。学生也不再将赌注押在段考的舞弊或投机上。因此,对于多数同学来,说只要学习态度端正,遵章守纪,作业按要求完成,过程考核分均能得到45分以上。终结性考核(段考),正常发挥,也能得到25分以上。以上两项加起来,课程考核的成绩能保证在70分左右,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不合格成绩学生人数能较好地控制在20%以内。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显得公平、公正,既不会打击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分段式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企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采用项目或案例为驱动的过程教学,可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也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多样,可以是现场操作考核,也可以是作品(产品)完成考核等,更加专注于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为此,通过三年的改革试点,学生的专业技能上了一个台阶,在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中均为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等级和人数逐年增加;部分专业的“1+X”证书也顺利推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逐年提升[3]。
近三年,各二级院系对学生教学评价问卷调查情况表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教学满意度达90.8%;认为分段式教学模式教学安排科学合理的达88.3%;认为分段式教学模式下操作技能得到提高的达93.5%;认为分段式教学模式下能较好胜任实习岗位要求的达87.9%;认为分段式教学模式下小组团结协作得到了加强的达85.8%。通过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这方面优势突出。但是在开展分段式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相关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传统考核方式下开展分段式教学,不利于发挥分段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最终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分段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考核不是以追求高分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考核督促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分段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需要将课程考核嵌入学生学习全过程,分阶段对课程的理论和操作进行考核测试,做到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测评的有机结合。第二,多种手段,点面兼顾。分段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采取课堂讨论、作品展示、小组考评、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手段,来综合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产品)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内容做到点面兼顾,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推进分段式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第三,师生共评,确保公正。分段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的形式参与项目的开展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但可能会出现能者多劳、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对于每个学生的项目参与度,团队成员可能比老师更了解。因此,在课程考核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会有助于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