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群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最近,各大媒体上频频出现大学生各类问题的报道,其中大部分问题可能是由心理亚健康之类的心理问题引起的。相比于大众所认知的心理障碍,心理亚健康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很多。亚健康状态是日后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如果加以合理疏导,很容易帮助大学生走出亚健康状态。而如果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不加以重视,这些亚健康的早期表现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对周围人群及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考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把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学习之上,此行为自然无可厚非,但其同时也给未来的大学生活以及心理健康发展埋下了一些不确定的种子。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其所著的《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书中提出,当今社会文化中充斥着“选择过剩”[1]。过多的选择往往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从而使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增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业压力慢慢减轻,生活重心会慢慢从学习中转移出一部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会使大学生面对更多的选择。而正是这一变化,可能会进一步诱发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在高中学习时代,学生往往有着相对固定的人际关系:固定的老师、同班同学、家长。进入大学后,首先是人际关系的范围扩大了很多,在不同的课程中有着不同的同学和教师,人际交往的范围从几十人扩展到了数百人。其次,在大学时代会遇到更多层次、更多领域、更多价值观的人群,这些都会增加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其《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自我的形成离不开如下三个方面:我们扮演的角色、社会比较以及其他人的评价[2]。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并无太大变化,依旧是学生。但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在高中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学业自尊受到了挑战,因为在新生群体中他们遇到的群体是和他们同样优秀的学生,从而慢慢失去了对学业的热情。他人的评价则变化更大,在高中时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往往能够获得老师和家庭的赞许。而进入大学后,即使学业很出色,相比于过往的中学时期,则很难获得他人的称赞。这些变化往往会带给大学生社会自我造成很大的冲击,适应性障碍往往就发生在大学生社会自我的重塑过程中,进一步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在大学阶段,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竞争远比中学时期要多得多,近年来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更是增加了其中的竞争压力。在工作环境中很少出现用书本知识即可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有可能导致大学生面临无法学以致用的错乱感。在这种错乱感的作用下,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在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中的难以忍受的不确定性模型(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model)包含了以下四个关键点:难以忍受的不确定性、对焦虑本身的积极信念、消极问题取向以及认知回避。认知回避通常被大众简化为“舒适区”,我们身边一定不乏那种只想待在舒适区的人,他们往往对新的事物产生不由自主的抗拒感。消极问题取向则是负面思维过剩,其行为表现多为缺乏自信。对焦虑本身的积极信念,则是有一些人产生出过强的忧患意识,在他们眼里考虑最坏的结果有助于应对危机。而具有以上三种特质的人群则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产生远高于常人的焦虑感[3]。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网络的便捷使我们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加了独处时间。而上文所提到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则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表征。所以,大学生群体经由他人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微乎其微,更多的将会是依靠自身。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积极普及心理学知识:这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及正确判断心理状态的知识。2.开设更为便捷的咨询渠道:相比于那些混杂于网络的各类量表,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从业人员能供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并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对心理健康的帮助也不容忽视。体育运动会显著减轻焦虑感,有助于形成更为积极的心理环境,有效对抗抑郁的心态。
良好的人际关系则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地重塑社会自我,减轻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不适感。而合理的沟通则能帮助大学生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鲍迈斯特等人提出自我控制的能量是有限的,合理发现情绪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力,使其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和挑战。
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金钱观的指导下,合理平衡危机意识及积极心态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掌控感。适当的自省则会有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自尊水平,会帮助其在面对焦虑和担忧时更加自信,更加高效地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大学是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过渡时期,环境的巨大变化势必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对此,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和心理从业人员的广泛重视。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辅助其心理健康建设尤为重要。心理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会帮助其构建积极阳光、充满活力的健康大学生活环境,为我国未来的人才建设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保障国家高速及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