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鑫 ,谢瑞茵 ,霍志铭 ,张润坤 *
(1.广东药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2.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省公共卫生检测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310)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生态农渔发展模式,是稻渔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稳定粮食与水产品产量极其重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在1700多年前,中国开始开展稻渔共生模式,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不断推广与应用。鱼以害虫、杂草为食,可以减少稻田中害虫与杂草的侵蚀与危害。鱼在稻田里游动可以增加土壤活力,其排泄物可提高稻田肥力。
构建绿色循环经济耕作模式,这种农业模式有益于稻田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在此基础上,农村合作社还可以通过优化土地与水资源,将稻渔耕作景观作为生态旅游景点,增加当地收入。稻渔种养通过不断创造多重收益,引起广泛关注,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我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中部和南部地区大力推广稻渔共作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稻渔种养获得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稻渔种养发展迅猛,20世纪50年代,中国稻渔种养面积超过60万hm2。发展到2014年,中国稻渔种养面积高达1.34×104km2。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信用社来促进当地经济、土地和水资源的互补利用,将稻渔种养作为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收入,也可以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主要的食物。目前,国家提倡乡村振兴,倡导高科技人员下乡支持农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乡村振兴的决心。
随着稻渔共作的快速发展,稻渔种养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步,但忽略了一些稻渔系统存在的问题,比如稻田的污染问题、养殖综合问题、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问题。稻田分散户较多,各种作坊、家庭小型加工厂会造成水土污染,由于污染物很多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因此会在农田不断积累,增加污染。对于农田的污染治理,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污染情况,需要进一步根治。目前,养殖大多为散户,无法落实新技术,产量提速慢。需要集中起来,搞统一生产,引进高新稻渔生产管理技术,转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于国家推行的惠民政策,往往由于普通大众农户没有及时得到消息或者没有真正理解国家政策而耽误获得帮扶,这就需要完善的基层机制。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也提出了很多帮扶措施,如开展稻渔共作交流会,提供技术分享平台,对于鱼苗繁育技术提供技术帮扶。经过多次交流,加深了全国人民对稻渔共作的理解,进而推动养殖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稻渔产品产量。农业部门推广稻渔综合养殖示范,成立专项研究基金,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帮扶下,稻渔共作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对于稻渔共作基础研究依然不够强大,在稻田生态、生态管理、种业与产业等方面还没能充分落实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特别是规模化与组织化生产方面,相对薄弱,绝大多数稻渔共作农户没有参加合作会或者交流会,从业人员技术、管理能力、养殖知识都较为缺乏。
稻渔体系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稻渔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挖掘与分析,只有迫切解决,才能健康促进稻渔经济发展。
对于稻渔共作地区的人们而言,稻田鱼以及大米都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虽然稻田鱼的肉质以及稻谷产量提升了很多,但稻渔体系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比如说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这些污染物都是普遍存在的,会引发一系列胃肠道疾病、血液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致癌效应等问题,其可以通过土壤、灌溉水、施用化肥、大气活动和工业活动等引入。这些污染会影响稻田鱼的生长健康,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2005年至2013年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根据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的农业土壤在不同方面受到污染,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散户居家饲养动物,动物随意排泄,没有统一处理,通过不同途径流入稻田,造成污染物不断累积。各种小型作坊或者生产厂,特别是熔炼和电池制造小厂广泛分布于中国农村稻田区域附近,比较容易造成稻田污染。水稻是中国粮食生产主要作物之一,稻田是氮磷消耗以及流失较多区域,容易造成周围水土氮磷营养型污染。稻田中的氮磷可以通过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损失、氮磷的淋失和径流流失等途径流出。天然降雨、耕作方式、灌水与排水管理做法与耕作机制都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影响稻田氮磷的流失,不仅影响稻田肥力,也会导致周围环境的污染累积。稻田污染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才能从根源上保证稻渔经济的良性发展。开展合适的稻渔共作可以促进持久发展,但如果超过稻渔共作体系安全标准,很容易对稻渔共作体系造成很大伤害。随着稻田的使用年限增加,如果不注重改善稻田土壤环境,肥力将会不断下降。
目前,稻渔以散户居多,放养品种较为单一,对于放养混种以及密度掌握不到位,运营技术较为传统,大部分散户都有从众做法,容易造成产品品质低、产量提不上去等问题,甚至出现病害、减产。对于稻田土壤的维肥问题还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土壤环境、营养度、生产力影响到了稻渔体系的持久运作。老鼠、蛇、鸟类对稻渔中鱼类的捕食也较多,需要完善防治技术。因为有些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加上稻田环境的良好,丰富了物种多样性,给稻渔共作体系管理增加了难度。目前,大型稻渔共作生产基地采取超声波、双层网线、防逃层等多重措施,防止稻渔产品流失以及外来物种侵害,但安装的强度要考虑受保护物种的健康。
许多稻渔耕作农户对于惠农政策知晓率较低,个别村干部没有及时公开通知广大农户,造成信息不对称,政策传达不到位,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村干部不负责任,造成广大农户没法及时获得国家支持,影响经济收入,降低生活标准。农田承包没有章程,也给稻渔共作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升改善的策略,从源头上促进稻渔共作经济发展。
找出稻田污染根源,比如说由于散户的工业活动造成稻田的有机物污染或者重金属污染,根据环保生产需求与标准,提供技术帮助,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不断通过更新,提高稻田健康度。引用高端稻渔新技术,合理放养稻渔品种,控制密度,严格规划与控制开沟储水量,实现效益最大化。优质的水体和土壤直接关系到鱼类与水稻的健康生长。因此,选取适合稻渔工作体系的水体与稻田尤为重要。在稻渔共作开展之前,首先要评估出符合稻渔共作发展的稻田。选取的稻田首先应该是具备丰富水源,优质保养水质功能,排灌水供应充足、透气且未受污染的稻田。加高加宽稻田基础,种植稻谷苗前要规划好鱼沟以及备用池。鱼沟与备用池要互相连通,便于鱼的游动与供水。选择优质适合稻渔经济发展的鱼种,这样不仅有利于鱼类自身成长,也能强有力地消灭水稻病害和害虫的入侵,营造良好的水稻生产环境。稻渔收成一般采取先捕捞鱼再收割水稻的方式。捕鱼时要做到保护鱼体,才能确保活体鱼上市,提高经济收入。鱼类收成完之后需要清洗掉余泥,进行大小分类,循环养殖与销售。鱼类收成要注意保护稻田原有的肥力,不能任意破坏稻田健康系统。对于鱼苗繁育、选择、消毒、投放等日常管理都需要采取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稻田间的管理需要做好日常检查,防止大水浸满,稻田漏水。做到各项工作精准管控,减少稻渔系统损失,不断优化稻田功能。按照开沟面积控制在稻田面积10%之内的要求,整改开沟面积过大的稻田。为了增强并维持稻田土壤的长久健康生产力,确保稻渔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结合开展排水晒田和使用微生物菌剂。
目前,进行稻渔共作的农户大多从事水稻耕作,对于稻渔共作成熟技术的掌握与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加上稻渔共作季节性强、共作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农户对于苗种繁育、选择、养殖密度控制等全过程掌控能力不足,难以开展高端的稻渔经济。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基本上都向城里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应鼓励年轻人从城里回乡创业,发展稻渔共作经济。将机械管理与收割技术运用到稻渔项目,比如说机器播种、投料、控制水量。可以培训广大农户学习并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化劳作步伐,提高效率,增加创收,实现多样化、高收益的绿色经济。对于稻渔工作全过程开展质量评价与管控。对于水稻,致力于水稻苗种的选择、生长、收割、储藏、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质量把关,在其全过程投入高新技术。对于鱼类,重点在鱼苗选择、养殖、捕捞、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面质量评价,引入互联网技术,提高稻渔销售途径。国家召集高新技术人才,号召广大科学研究者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直接下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其中很多人都有研发稻渔共作的顶尖技术,农户可以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提供的高新种养技术与管理先进理念,提高稻渔品种的品质与产量。
国家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经济,大力推动农村发展,从税收、技术、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综合帮扶,促进稻渔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幸福感。为了避免广大农户接收不到国家帮扶政策,应该制定监督一线村干部机制,对于不作为的村干部要及时进行举报,并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干部,促进政策传达能做到及时、准确、公平、公正。
稻渔经济可以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推广。稻渔共作经济是脱贫致富的有力举措,能够为广大农户带来丰厚的收益,提高经济收入。稻渔共作经济收益远高于单一模式劳作经济。秉承着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理念,解决我国地少人多的根本问题,稻渔共作经济可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性价比,打造稻渔优质产品,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更重要的是,稻渔共作模式对生态贡献较大,有助于改善稻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群落构成,形成不同物质间的良性循环,减少农业污染源,提高稻渔系统防控病害虫能力,增强共生系统营养成分,构建健康绿色农业经济体。
通过分析稻渔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策略,引入新技术与管理理念,打造新时代绿色农业经济,提高农村收益;完善各方面机制,出台更多力度更大的惠民相关政策、技术支持;号召社会资源、资金、人才全方位帮扶广大农民,这符合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建设需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稻渔品牌,推向市场,走向世界,提高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品牌自信,全民投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