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21-01-02 13:30郑海涛王继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躯体医学生

郑海涛 王继才

([1]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 云南·昆明 650031)

1 研究意义

医学生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嘱托,有着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共性特点,又有着专业发展的个性特征,在理想与现实、培养周期与经济压力、学业与就业压力、交往与闭锁、职业规划与专业选择等矛盾面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医学生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即将肩负起治病救人的职业使命,其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价值实现和学业成绩,而且与今后作为医务工作者能否更好的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密切相关。医学生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顺利完成学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身心和谐起到了关键作用。培育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有利于其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改善为人处事的态度,不良心理合理宣泄,可有效促进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按年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某高校大学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康复学等大一至大四共计1000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抑郁焦虑自评问卷(SDS,SAS)、防御方式问卷(DSQ)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医学生异常心理状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可能形成原因,从而为医学生在应对心理问题时有可靠的依据及合理化的建议。按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同学,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充分调查医学生可能存在的异常心理问题。统一发放,完成后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2份,有效率98.2%,其中大四112份,大三256份,大二224份,大一390份。全部问卷当场回收。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982份,其中临医学专业480份(48.9%)、影像学专业 180份(18.3%)、全科医学 152份(15.5%)、医学检验专业69份(7%)、法医专业55份(5.6%)、康复专业28份(2.9%)、缺失18份(1.8%)。其中男生412人(42%)、女生570人(58%)。民族:汉族802人(81.7%),白族51人(5.2%)、彝族33人(3.4%)、傣族13人(1.3%)、其它民族83人(8.4%)。年龄17岁~25岁,平均年龄(19.83±1.71)。所学专业与个人愿望:非常符合、满意的104人(10.6%)、比较满意480人(48.9%),一般的345人(35.1%),不满意的42人(4.3%),很不满意的11人(1.1%)。

3.2 SCL-90量表分析

本次测评scl-90总分为(147.12±46.23),各因子分评分:

躯体化:主要反映躯体不适感,包括呼吸、心血管、胃肠道和躯体疼痛方面(17.53±5.35);强迫症状: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20.45±6.81);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不自,自卑感突出(15.99±5.95);抑郁:苦闷、失望、悲观的心境和情感感受(20.93±8.16);焦虑:由于神经过敏或紧张出现躯体征象(15.94±5.82);敌对:思想、感情及行为方面的敌对表现(9.34±4.66);恐怖:恐惧某些公共场地、人群、交通工具。此外,还有社交恐怖(11.04±4.09);偏执:猜疑、妄想、被动夸大等思维(9.49±3.48);精神病性:幻听,思维播散(15.48±5.45);其它: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10.96±3.99)。

从本次测试结果分析医学生存在抑郁、焦虑情绪,部分学生有强迫症状、偏执症状、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

3.3 抑郁自评量表分析

抑郁自评量表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本次测评抑郁总分为21-53分,平均(42.66±5.26),其中因子分评定:

精神性情感症状(3.23±1.08);躯体性障碍(15.97±3.76);精神运动性障碍(4.15±1.12);抑郁的心理障碍(19.30±3.16)。

从本次测试结果分析部分医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有的表现为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思维问题等,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个别学生需要专业帮助和诊疗。

3.4 焦虑自评量表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能够较好从求助者的感受测评焦虑,本次评测总分为20~55分,平均(42.48±8.04)。

从本次测试结果分析部分医学生存在焦虑情绪,表现为焦虑不安、紧张、无故担心,以及各种躯体不适,如心慌、头痛、疲倦乏力、胸闷等症状;约8%的学生评分达到50分以上,符合医学上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就需要专业医师的诊疗。

3.5 应付方式问卷分析

通过该问卷反映不同的受测者的应对方式类型和行为差异的比较,反映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该量表包括62个条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本次测评各因子分为:解决问题(0.71±0.15)、自责(0.34±0.22)、求助(0.61±0.23)、幻想(0.42±0.22)、退避(0.45±0.19)、合理化(0.45±0.19)。

从本测评可以看出在应对突发事件或应激环境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合理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数医学生采用“退避”、“幻想”、“自责”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说明大部分医学生采用应对方式是“合理化”的。

3.6 防御方式问卷分析

本次测评各因子分为:不成熟防御因子(3.82±1.09)、中间成熟防御因子(4.20±0.94)、成熟防御因子(5.32±1.18)、掩饰因子(4.55±1.05)。

从本测评可以看出在对付应激事件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采取成熟性防御机制,其次是中间成熟防御机制,少数学生采取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抱怨、幻想、退缩、投射,或者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等机制,反映出其心理健康有问题,当面对应激时,就容易出现种种精神障碍,从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等。

4 研究讨论

4.1 医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分类

本次调查通过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医学生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可以有效代表某高校大学学生的异常心理分布:

(1)从本次测试结果分析医学生较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部分学生有强迫症状、偏执症状、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表现为焦虑不安、紧张、无故担心,以及各种躯体不适,如心慌、头痛、疲倦乏力、胸闷等症状,甚至个别学生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需要专业医学的帮助和诊疗。

(2)从医学生对异常心理的感知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医学生在个体面对环境挑战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采取有效的积极应对,部分医学生采用“合理化”的应付方式,提高自己对应激反应的水平。少数医学生采用“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极少数反映出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

(3)在对付应激事件时,大部分医学生能够采取成熟性防御机制,其次是中间成熟防御机制,少数学生采取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抱怨、幻想、退缩、投射,或者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等机制,反映出其心理健康有问题,当面对应激时,就容易出现种种精神障碍,从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等。

4.2 医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1)医学的学科领域丰富高深,在校期间不仅要涉及广泛的医学基础课程,还要精准掌握医学分科的专业知识;未来职业的特殊性也为医学生在校学习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同时,医学生有比其他学科更系统的学习培养阶段,从基础学习到临床实习再到职业规范化培训,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医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有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大二、大三年级,步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科知识结构的转变,若自我期望值过高,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必然导致不健康的心态产生。

(2)医学学科发展特点决定着医学必须不断创新,新技术、新理论、新观念涌现,对即将从事工作的从业者,提出各种素养的挑战。如果医学生美好期望与现实脱节、不能够理性评价自己、家庭的过高期望和无法适应这种发展与竞争的社会需求,积压已久的心理失衡和负担,都可能产生抑郁和焦虑症状。

(3)医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个性鲜明、求知欲强,但在遇到情感困扰、人际压力、人生目标的不确定时,也容易导致心理应激。

(4)医学生由于报考时专业被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无法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应对学习,从而成绩下滑,学业负担上升,如果不能及时的自我疏导,常常自卑、焦虑、回避现实,产生不良心理问题。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对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医学生身心障碍的发生率,提出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疾患的原因,从而对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从医学生的异常心理入手分析原因,以便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医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从调查中发现,医学生正处在人格趋于完善、心理趋于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海量信息的冲击,其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应该针对医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使其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内在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利用社会支持资源,运用积极成熟应对方式,培养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又各有其特点,应该根据各专业独特性,实施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保证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躯体医学生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现在干什么?
搬家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