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

2021-01-02 13:3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主体疫情大学生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成都 610059)

感恩是被全世界所推崇的一种社会道德,具有一定普世价值观的意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感恩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等有所增强,感恩意识情况总体较好,但仍无法避免部分匮乏现象。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与行动落实上存在缺失,感恩教育主体在实践上的缺位,都鼓励我们要重视大学生“感恩教育”,仍需要以多主体从多层面、多角度进一步激发其主体能动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时代的一枚烙印,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感恩认知、有效激发感恩情感、培育感恩意识与鼓励践行感恩行为,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极具价值性的课题。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感恩美德,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回应时代问题。

1 突出感恩教育主体的能动性

1.1 疫情见恩情—感恩主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内化于心”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发挥自身能动性,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中进行正确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反思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方法,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个体社会化,成为更好的“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对自身进行感恩教育,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反映世界真善美的好人好事能使人们了解到、看得到、听得到。疫情见恩情,尤其是抗疫英雄事迹、社会上的人间真情、国家为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举措,都需要大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时刻提醒自己要善于从生活点滴中发现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做到感恩,对自己提出感恩的要求,进行自我道德的约束。只有首先将感恩内化于心,才能将感恩外化于行。

1.2 感恩主体将感恩行为落到实处—“外化于行”

当能够对人和事物产生感恩之情时,如何将这种情感进行传递和发扬,需要大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感恩教育。如果能接收和感受到外界给予的善意、包容与爱,那么学会表达感激和爱,将这种善意、包容与爱反馈给对方,那就完成了感恩行动的第一阶段,即“谢恩”。如果能将这份善意、包容与爱,在另外的某种情境下继续传递给下一个,那就完成了感恩行动的第二阶段,即“报恩”。感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恩要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感恩认知是前提、感恩意愿是条件、感恩实践是关键、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目的。因此,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美好,无须掩藏也无须吝啬自己的慷慨和感激之情,尽自己所能将感恩行动落到实处。如果能在感恩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就能触发更深层的自我效能感,道德素质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人格也得到完善。疫情给人类带来了重创,在脆弱的人的生命面前,更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感恩生存、感恩与我有关的一切人和事,比如对他人要学会包容、理解,多一些对他人的照顾,养成感谢他人的习惯,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 增强感恩教育主体的聚合协同效能

除个人外,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其意义重大,不可忽视,且缺一不可。所有实施感恩教育的主体都需要采用正确且合理的方式、方法,各有所长、各施其技,多方发力、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主体的聚合协同效能。

2.1 家庭感恩教育: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个体的人接受教育的起步。对大学生要进行家庭层面的感恩教育,首先,父母等家庭成员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维护亲情关系,让孩子在爱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才能更有助于大学生感知爱、发现美、想感恩。现如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多数处于一种“半脱离”家庭的状态,即大部分时间住校,与父母家人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必然会相对减少,那么平时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产生的一些情绪波动,大学生往往“报喜不报忧”,甚至很少与家里联系,呈现出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独立的特性。那么父母子女之间就很难及时地建立情感联系,无法有效感知和触碰双方的内心,情感支持力逐渐减弱。而且,孩子考入大学,父母家人便会“放养”孩子,维系最为重要的还是经济支持。因此,家庭成员要主动积极地与大学生保持情感联络,才能为进行家庭层面的感恩教育营造出充满爱和善的氛围环境。

其次,父母等家庭成员要注意进行感恩教育的方式,即注重言传身教,而非勒令而行。疫情期间大学生在家时间长,和家人共处机会多,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回家的时候百般照顾,过了一段时间就哪里都看不顺眼,要求甚至命令孩子承担家务等,有的还出现“不帮忙就是不孝顺,不懂得感恩”的抱怨,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大学生基本都已成年,都具备一定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一棒子“打死”和全盘否定,甚至用“威胁”的方式来要求他们进行感恩行动,反而最容易产生相反的结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仅是父母,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正向引导和教育,才能使感恩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学校教育:被动变主动

首先,学校要搭建起“德育”课程平台。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高校对大学生抓德育、抓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感恩教育这方面就不能被忽视,而且要加强重视。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首要场所,要开展感恩教育,就要从各个方面切入。从树立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校园感恩氛围、开设感恩课程搭建教育平台、提供感恩活动机会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比起眼观和耳闻,大学生更偏好的感恩教育方式还是“通过亲身经历,自我感悟”。因此,高校应着力改善传统化的教育途径,贯彻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针对到大学生这个群体,采用大学生真正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才能获得较好的成效。比如,在建设感恩教育的“第一课堂”基础之上,着力建设好感恩教育的“第二课堂”,尤其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感恩的社会实践当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其奉献精神和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建和营造校园感恩氛围,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对感恩文化的宣传,如设立“感恩文化节”,张贴感恩文化宣传标语、海报、图片;校园广播增添有关“讲述感恩故事”的频道;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特殊的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国庆节等)中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征文活动和观影活动,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可以加大对抗疫英雄事迹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感恩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之情,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其次,教师应树立模范作用,提升教学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用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感来“育人”。进行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教师率先垂范,注重“身教”,即教师自身要树立榜样,首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将清晰正确的感恩认知传递给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感化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给予学生关爱和照顾,用触发式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地产生感恩意识,主动地做出感恩行动。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创新和优化授课内容与方式,无论是哪门学科,“填鸭式”的方法已不适用于现代化教育模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更新教学内容,讲求教学方式的艺术性。

2.3 国家和社会要大力宣传抗疫英雄事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都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建设道路上的意义更显重大。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思想道德素质高、人格健全的人才,现实的社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更侧重于发挥宏观意义。努力营造全社会的感恩氛围,在全社会建立友好、和谐的文化环境,奏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国家要将感恩宣传做大、做深。一是要扩大感恩宣传的覆盖范围,二是要深入宣传感恩的内在意义与价值,三是要倡导人们向善、奉献。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与手段,将社会各界为抗疫付出努力的事迹广泛地在全社会进行宣传,使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认识到近身或远身的抗疫英雄故事,重点宣传和弘扬居于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等特殊社会群体对疫情的奉献事迹和精神,以激发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他人的感恩意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大学生凝聚青年力量感恩祖国、回报社会,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协同作用,将感恩教育推向体制机制化。将感恩教育纳入社区建设机制中,促进邻里关系和谐,也可以激发大学生乃至每个人的感恩之情。

3 结语

感恩,是大学生立德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健全人格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教育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需要达到较高层次,不仅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要求,更是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潜在动力。特殊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要讲求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感恩认知、有效激发感恩情感、高效培育感恩意识与鼓励践行感恩行为,就要突出大学生作为感恩主体的能动作用,增强感恩教育主体的聚合协同效能,从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多层面开展好大学生感恩教育,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充分把握时代风向标、回应时代需求。

本文中由于笔者本人的局限性,在构思、写作中可能缺乏全面性、广泛性的考量,仅是在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一次浅层意义上的探索和尝试。时代在召唤,感恩教育是育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后续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专业视角进行交叉融合分析,或许能使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

猜你喜欢
主体疫情大学生
战疫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