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2021-01-02 10:13:06王亮伟蒿巧利赵晏强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12期
关键词:湖北省实验室科技

■ 王亮伟 蒿巧利 赵晏强

1.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武汉 430071

2.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武汉 430071

3.科技大数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1

0 引言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开展基础研究、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全社会开展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区域发展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20年以来,多个代表最顶尖创新平台的国家实验室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平台新一轮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21年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如何深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现有平台的优化发展和新建平台落地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依托中科院文献情报能力建设专项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支撑专项面向地区战略需求、服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跨越发展,开展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优化路径研究,本文是相关研究的部分成果。

2010年以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战略,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也受到持续关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已有学者围绕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能力[2]、绩效评价[3]、建设实践[4]、体系构成要素[5]、运行机制[6]、提升对策[7]以及创新生态系统[8]等主题研究。2016年韩东林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 市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体系结构、发展环境、区域布局和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9]。2019年徐浩等围绕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及优化开展研究[10,11],指出江宁区应将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心逐步由“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转变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2021年项勇等提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模型,模型分析显示创新服务与融合、协同共生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至关重要[12]。科技创新平台新一轮改革伊始,本文以科教大省湖北省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例,结合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从区域布局、配套资金、运行机制、新兴领域等方面分析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相关问题,针对现有不足以及新的发展机遇开展对策提升研究,旨在为湖北省及相关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化发展提供借鉴,为地区政府部门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 科技创新平台简介

科技创新平台可按照区域级别、功能定位、依托主体等进行分类。以区域级别分类为例,主要包括国家级、部委级和地市(行业协会)级3大块,其中国家级是指由国务院、科技部或发改委等代表国家认定和管理的创新平台,一般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进行布局,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3],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大家熟知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归并整合,不再新建。部委级主要包括由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认定审批的创新平台。地市(行业协会)级指的是包括我国各省市地方科技、发改等部门及行业协会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例如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据统计,截至2021年在区域级别科技创新平台分类中,国家级有16 类,部委级有34 类,共计50类约8000余个。

2 湖北省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十多年来湖北省不断强化基地平台布局,集聚一流创新资源,逐渐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打造高端,优化结构,加强投入等,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层次合理、规模较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强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2.1 平台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体系日益完善

湖北通过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优化提升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持续发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29家,其中3个为获批新建省部共建类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与其他省市相比稳居第四位。2021年,9 大湖北实验室揭牌启动,9 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湖北省重点布局规划。截止2021年,仅武汉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就有1819 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平台达到1115 家。同时湖北省相继出台《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试行)》、《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实施方案》、《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备案管理办法》、《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平台建设方案,为科技强省战略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2.2 平台建设效果日益显现,社会声誉不断扩大

通过持续经费支持,开展平台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平台创新能力,产出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武汉光电研究中心研发的全球首台临床全数字PET/CT 装备以突破技术瓶颈的方式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成功发射了珞珈1 号卫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嫦娥五号“织物版”五星红旗飞向太空。武汉医工院研发平台成功打造中国首台9.4 T 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仪。空间原子钟湖北省工程中心研制的星载铷钟成功随北斗卫星发射上天。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湖北省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近5年每年都在20 项以上,持续排名前列。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 湖北省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问题

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部署,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为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十三五以来国家在创新科技平台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力度较大,以及认知理念、管理体制等原因,湖北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重大平台地域布局不平衡

湖北省提出构建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光谷科创大走廊“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的布局模式,旨在支持鄂黄黄咸等地市快速发展,提升湖北整体发展水平。然而2021年启动建设的9个湖北省实验室中有7个集中在武汉市,正在推进和新建的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部集中在武汉市。科技资源过渡集聚会引发强烈的马太效应,导致武汉市科技资源越来越多,其他地方越来越少。“一城大”不是问题,“一城独大”才是问题。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湖北与我国经济实力较强省份的差距,主要在于缺乏多极多中心。广东省启动建设的10家省实验室覆盖了深圳、广州、佛山、湛江、肇庆等15个地级市。江苏省已部署的省实验室也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均有分布。山东省今年批复的6 家省实验室在青岛、济南、烟台、潍坊等地分别布局。如何更好地发挥武汉引领的溢出效应,而不是对科技资源的虹吸效应是需要破解的重大命题。

3.2 资金投入与发展目标不匹配

资金投入力度与平台发展定位是密切关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经费包括竞争性仪器设备专项和年度科研经费,两项总和平均在每年2000 万元左右,每个实验室的人员规模平均在100人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过30 多年的建设发展,随着国家推动重组优化,经费可能还要增加。湖北省实验室规划按照独立实体建设,目前的投入约5000 万元/年,按照国家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均投入计算,在不扣除一半以上项目经费的情况下,5000 万元也仅能维持数百人规模的实验室正常运转。广东省单个省实验室的“标配”是1000亩用地、3000名科研人员,以及50亿元的首期投入。江苏省首批启动的3 个省实验室,仅姑苏实验室投入经费就高达200 亿元。同为中部省份的河南省,2020年8月对外宣布斥资20亿元打造首批两个省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和“嵩山实验室”。大家熟知的山东青岛海洋实验室从2015年启动建设开始,每年稳定获得地方5 亿元经费支持。北京、上海、安徽更是斥巨资支持创建国家实验室,并已见成效。可见湖北省对省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力度与其争创国家实验室的定位还有差距。

3.3 新建平台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一个组织体系的发展,管理与运行体制机制常常起决定性作用。新建湖北实验室在运行机制上,采取“1+N”的建设模式,由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共建,采用“矩阵式管理、项目化组织、第三方评估”的科研模式,“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利益共享、社会共促”的成果转化机制等。上述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所谓“1+N”的建设模式,是将建设任务交给牵头单位,如果在制度设计上没有科学有效的制约,必将成为“1+0”。而其他几项运行机制均是多年来的通用模式,缺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的配套政策,不能有效解决已经出现的人员界定、资产划分等矛盾问题。

3.4 省重点实验室布局忽视新兴领域培育

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各省重要的常规类基础创新平台,肩负着发展学科方向,孕育原始创新,培育重大项目,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地方区域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截止2020年,湖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82 家。其中,临床医学领域22 家,电子与通信技术、材料科学领域各11 家,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农学各10 家。数学和物理学两大基础学科领域分别为2家和4 家,脑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纳米材料、精密仪器、未来信息通信等重要前沿科技领域几乎无重点实验室布局。

4 建议

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重大平台建设,不仅需要地方领导人的眼光和魄力,更需要科学务实的精神。因此,针对湖北省主要科技创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以下7点建议:

4.1 以重大平台为牵引加强地域协同发展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显著提升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功能。以重大平台为牵引加强地域协同发展,有利于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聚集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14]。建议湖北省参照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的做法,结合自身优势,紧紧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光谷科创大走廊“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的布局模式,对主要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以推动鄂黄黄咸等地市积极协作、共谋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在全省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从而快速提升湖北整体发展水平。

4.2 增大资金投入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

“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方向,更是湖北省发展的全新机遇。湖北省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尤其国家重点实验数量在全国领先,具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雄厚基础。当此之时,湖北省应进一步加大对省级实验室等主要科技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把保障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加快推动现有科技力量围绕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打造引领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的国家战略科研力量,培养“国家实验室预备队”[15]。

4.3 尽快完善主要创新平台运行细则

湖北省实验室应当参照国家实验室模式建设,“不受现有行政隶属关系限制,根据必要性、合理性的组建原则,统一调配。组建是实质性组建,而不是现有研究单位、研究机构的简单组合和拼凑。”,与院所高校边界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在设计之初就应当避免成为某一院所高校的隶属机构。虽然是“一室一策”,但单个实验室在规模、目标、评估等方面应有统一要求。在人员属性、资产分配、成果权属等方面需要明确规则界定。建立动态调整和监督机制,实施分级管理,真正做到有进有出,有高有低,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建立科技、教育、发改、人社等部门联系协调工作机制,设立省实验室重大专项,在研究生指标、人才项目指标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等。

4.4 通过科技创平台布局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6]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产业迭代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核心力量。站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建议湖北省不断深化科创驱动战略,主动围绕战略性新兴领域布局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企业和产业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推动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因为,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推动企业和产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轨道[17]。最终,通过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把平台的科技创新优势持续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让“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4.5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实验室分部在湖北协同发展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国之重器,是完成国家实验室使命任务的重要法宝。国家实验室所承担的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需要重大实验装置、重大科研设施的有力支撑。《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起草说明等文件早已明确提出要优先保障国家实验室的重大实验装置、重大科研设施建设。现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原则上纳入国家实验室管理。湖北本身拥有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在“十四”申请中也陆续入库多项。建议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省实验室建设统筹考虑,融合发展。例如深部岩土、时空精密测量等重大设施在新一批省实验室布局中应重点考虑。同时,还应注重现有国家实验室分部的协同发展,争取在湖北建成若干分部。分部代表国家实验室一个方向的建制化力量,在承担国家实验室定向任务,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参与国家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与总部享有同等地位。

4.6 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首次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后,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等重要会议多次对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做出部署和要求。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创新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举措。中科院、教育部等已于年初全面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作为拥有29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省,应当抢占先机,抓住历史性机遇,率先行动起来,积极筹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制定有效举措和方案,支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在鄂有实力的院所高校争创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4.7 注重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联动发展

在各个创新平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应当使其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学科、领域和行业产业中的不可或缺性,特别是不同功能定位的平台之间,加强创新链各环节的联系,推进联合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在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与工程创新平台建设。比如,武汉医工院成立不到3年便产出9.4 T 磁共振成像仪等多项重大成果,这得益于其与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动发展。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多年来不断积累和发展磁共振成像科学和技术,恰恰急需工程平台作为出口实现产业应用。因此,创新平台的发展应积极鼓励融合联动发展、跨专业合作,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使命,联合攻关,共同产出重大成果,不断增强不同功能的平台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湖北省实验室科技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4
湖北省2015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
农家顾问(2015年4期)2015-05-10 0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