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林 鑫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学者之一的马尔库塞,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首次提出“单向度人”的理论。“单向度”意味着发展的一维式方向,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前一直是双向度的前进历程,既有肯定的支持,又有批判的反思,但在马尔库塞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单向度成为人们发展的普遍状态。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理论的阐述背景虽与我们所处环境存在差异,但其具体表述与新时代青年成长所出现的错位现象拥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应立足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理论,为解决当代青年在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找寻策略。
在极权主义束缚下,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经济繁荣现状,掩盖着人类精神世界枯竭的真相,人们被机器所支配,所具的独特能力完全得不到施展,人类的个性逐渐消失,整体化一的发展模式成为主导。马尔库塞从人类意识、文化与需求角度出发,对发达资本主义极权统治下人类所处的困境做出了具体表述。
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执权者的霸权欺压式统治模式已经褪去,技术的使用为其披上了福利制国家的假象,人类从高体力需求的劳动中解脱,正以更加舒适的状态接受着相同的控制,这是“一种可悲而又有前途的发展”[1]。在此驱使下,一方面科学技术确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创设了优异的生存条件,但人类也正因此陷入了精神世界的空巢。马尔库塞表明,此时技术已经不再拥有中立的角度,早就转化为意识进入人类头脑,成为无形的罗盘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发达工业将技术渗透至意识,进而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以高效率低抵触的方式平衡着社会利益与个人需求的杠杆,政府持有打舵权使社会发展的步伐与预期一致,而人们则被约束在制度内无法跳出体制看破答案。在政治中不同党派为取得利益的最大额度而合一,推行的政策也广具包容性。在生活中,执政者利用报纸等媒介掌握着人们的思维导向,桎梏着否定与批判的意识,以往人们会为种族及待遇的不公而奋起反抗,但现今人类正置于虚假的幸福氛围中共同分享“福祉”,社会成员之间日渐趋同,抗议的呼声不再响起,人们所期冀的平等与自由的目标成为泡影。
技术理性化思维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全方位,在文化领域中理想式文化逐渐落入现实,不再具有激励、鼓舞、明志的积极因素。高层文化因与现实的差距而存在,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其本身的脱俗性,可使人们在赤裸的社会现实中拥有蜷身的理想空间,既能够成为港湾躲避精神世界的风雨,又能创设恢复心灵力量的给养渠。在社会发展中理想式文化应与现实生活需维持相应距离。但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层文化早已失去本真,沾染现实发展的俗尘。技术在文化与哲学中同样掌握了控制权,使原本探寻真理的领域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高层文化在政治演说与娱乐播报中已经变为商品,传播着统治者的思想和制度,为执权阶级建构全新的符合要求的意识形态,丧失了造梦和鼓舞的力量。技术的发展将人们的理想粉碎,对真、善、美的追求渐渐淡化,社会发展的现实性爆棚。在文化领域中人们毫无理想,一方面,人类对现实世界发展的批判将再度削减,“一切矛盾似乎都是不合理的, 一切对抗性似乎都是不可能的”,[1]逆来顺受模式的主导地位再次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将失去奔向美好世界的追寻目标,陷入原地踏步的境地中。
马尔库塞表明,人的需求分为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两个方面。人类真正的需求是维持生命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1]要追问人的本心,而只有在自由自主状态人对需求的表述才最真实。但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思维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人早就习惯了接受执权者的号召听从指令,成为其实施行动的工具,因此社会的主导者为人的虚假需求披上了伪装的便衣。在发达工业生产中人类取得的物质资料总量不断攀升,生产便涌现出极多过剩产品,为了将产品正常出售,集权者运用电视广告等营销手段,将异己的需求强加给消费者,许多品牌借助销售策略将人的需求扩大化,在外界虚假氛围的促动下消费者开始争相购买无用商品,虚假性需求拥有了真实性需求的噱头。在虚假需求的影响下,人的主体选择性削弱,生产生活被追求奢侈的物欲所支配,商品成为人类劳动的目标一跃进升为主人,主客体关系出现倒置,人似乎只是为了消耗过剩物质资料而存在,人类能动的选择性就此丧失。
青年正处于思想懵懂期,部分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极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为青年的成长成才之路再添阻碍,应紧抓当代青年发展误区根源,切断问题源头,助力青年攀登之路。立足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的具体表现,分析我国青年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当代青年发展所显现的问题:需培养辩证思维方式,需坚定文化传承初心,需建立正确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更是青年树立良好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础。以马尔库塞单向度人在意识领域的表现为参照,着眼时代发展现状,不难发现,青年在发展中愈发缺乏辩证思维方式。青年在前进路中的批判精神不断减弱,盲目接受肯定现存事物,被动的输入成为青年思想常态。深入思考问题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仍在施行。在新时代发展与创新迸发的趋势要求下,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仍是学校为达到升学率标准的主要选择,在学生的成绩与综合能力培养面前,分数依旧是学校的育人的主导。虽然我国再次重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但具体政策落实到课堂时却略显消极。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从教师转为学生,青少年的辩证式思维方式在育人过程中就出现夭折。其次,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即时性抹杀了青年的辩证式思维。网络媒体在各领域的普及,充实了信息量,加速了消息的流通,为生活删减了许多冗杂的环节,但其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某一动态事件爆发后,许多自媒体并没有官方判断的准确度,就以一己之见带动舆论流向,海量的信息在网络的洋流中良莠不齐,青年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被自媒体的短见引导,直接跳过辩证思考,从结论出发认识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年历史积淀遗留下的不朽经典,代表着每一王朝由始至终辉煌灿烂的篇章,是每一代仁人志士卓越智慧的凝聚,是祖国的民族魂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以马尔库塞单向度人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为参照,着眼时代发展现状,不难发现,青年的文化传承初心已经出现动摇。青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因年龄与心智的限制,在此过程中既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又拥有着弘扬者的身份。但在全球化进程的诸多干扰下,文化背后体现的珍贵意义在传承中却丢失,只留下机械式的复制,犹如纸糊窗。青年文化传承初心动摇的原因有以下两部分: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局限于书本。文化的起源、发展、成熟都受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因此只有从整体入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味文化在历史洗礼下的独特意义。相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只讲授书本标注的试卷侧重点,涉猎内容过于片面,导致学生无法感受文化内涵。其次,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与全球化改变了文化传承方向。网络媒体的应用消除了知识获取的界限,原本单纯依靠纸质书籍的文化传播方式被替代,经典原著从文字转化为影视剧,大趋势确实使经典文化更广为熟知,但文化的传承初心发生却发生了改变。为求新颖吸引眼球,经典原著在各国的翻拍过程中不断改版,影视剧中的娱乐成分已大大超越经典意蕴,当青年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时,隐蕴在内的精神已不复存在。
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引领青年树立良好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基础,基于青年一代在国家发展的中枢型地位,其秉持的价值观是社会整体价值流向的映射,代表着国家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树立的形象。以马尔库塞单向度人在需求领域的表现为参照,着眼时代发展现状,分析青年陷入虚假价值追求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育人中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欠佳。滋养价值观成长的雨露与阳光源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依旧是校园,教师需立足需求感想青年之所想,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波动,应对其显现的具体问题给予实时拨正。其次,网络媒体的宣传性阻碍了青年的判断。网购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营销的便利性打破了商品地域的限制,但也为青年价值观的建构带来隐患,网络销售手段的多样性使青年丧失抵抗力,也使青年对虚假需求辨认的难度徒增。再次,线上借贷为青年掩盖眼前困境埋下长久隐患。蚂蚁花呗、信用卡额度等使青年能够预支商品费用,使其斟酌需求的时间降至最低,满足虚假需求的效率提高,这对思想成熟考虑周全的成年人来说,是利欲平衡后的抉择,但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年则后患无穷。青年面对超额的预支费用时,不能平衡收益与支出,部分群体还尚未实现经济独立,拆东墙补西墙,虚假需求已成为其前行的重负。
立足马尔库塞单向度人的具体表现,以新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导向,抓牢青年在发展中显现的问题,思考青年发展困境背后隐匿的原因,最后补足现行教育存在的缺陷,开拓教育维度培养创新人才、深化教育追求牢固民族文化、明确教育理念拨正价值追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为国家栽培建设栋梁。教育应紧跟时代要求,做好青年与社会接轨的媒介。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精神已成为国家发展急需的要素,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院校都应开拓教育维度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基础教育应为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打下良好基础。在教育模式中,学校应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主体讲授方式,开设互动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质疑,在沟通中寻找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独特潜力,引导个体优势散发能量。在教育评价标准中,应打破单一的评价内容,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其次,高校应为学生深化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将专业知识落脚实际,使创新能力在实践操作中生根发芽。同时还应开设交叉学科选课平台,在交叉知识体系的碰撞中激发创新思维。在课余生活中,应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缩短高校育人与社会求职的过渡期,并对取得优异成果的团体给予奖励支持,营造积极创新氛围。再次,运用新媒体扩大创新效应扭转技术控制。网络媒体既有束缚青年思维的一面,又拥有推动创新发展的一面,面对科技的双面性,我们应学会扬长避短,利用新媒体的大趋势,依据青年年龄层次开设阶段性创新活动,宣传创新精神。
教育对文化的诠释不能拘泥于某一点,应追求放射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民族文化是国家壮大的核心支柱,教育则应起到牢固民族文化的深远作用。首先,基础教育应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解读。教师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运用情景式教学,以文化产生的背景为依托,进行带入式教学,使教育主体感受情感的共鸣,体味文本后的深意,其次,高校应着重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实践活动。以青年思想潮流为契机,利用青年对传统服饰、节日、民间工艺的兴趣开设主题活动,将怡情与学习相结合,拓展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通渠道,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周边传统文化旧址资源,组织走入传统的实践考察。再次,运用网络平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时学习。将传统文化博物馆资料与网络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打破学习的空间局限性,同时在公众平台建立文化弘扬主场,实行每日经典一读,鼓励师生共同研讨。
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就是立德树人,知、情、意、行的向上向善是教育理念发展的最终追求。教育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为青年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拥有良好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为学生树立良好价值导向。需落实八荣八耻教育,从基本的善、恶、荣、辱入手,为学生划清发扬与抵触、拒绝与接受的界限,同时发挥榜样带动力量,让身边的正能量得以接力式传递。其次,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就为公民明确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发展要求,是当代青年立志创业的第一步。高校可以通过师资力量的交汇,开展名师入校的专题讲座活动,从不同视角全面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意,为青年筑牢价值观建设的围墙。再次,网络媒体应做好正能量的传播平台。一方面平台要严格落实信息推送前的审核工作,在源头掐断错误价值理念的传输,保护好青年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媒体平台,利用电影、公众号等媒介引领积极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