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富陈金伟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山东女子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3.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当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影响深远。[1-2]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非常接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3]国际上仍然有怀疑的声音,认为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必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源自于部分经济体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经济发展放缓,始终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现象。[4-5]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1987-2018年随着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体数量是逐渐增多的,1987年为162个经济体,2018年为218个经济体,增加了56个;低收入经济体呈现下降趋势,1987年为49个,占比30.2%,2018年减少为31个,占比为14.2%,分别减少了18个,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经济体(包括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呈现上升趋势,1987年为72个,占比44.4%,2018年增加为107个,占比为49.1%,分别增加了35个,提高了4.7个百分点;高收入经济体呈现上升趋势,1987年为41个,占比为25.3%,2018年为80个,占比为36.7%,分别增加了39个,提升了11.4个百分点。[6]
表1 世界经济体分类情况
分析各层次经济体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对于各经济体而言,凭借后发优势,跨越低收入阶段相对比较顺利,而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即使跨入高收入阶段的国家也多为西欧周边经济体量比较小的国家,或是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富裕型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体必须面对经济结构失衡、发展空间紧张、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加以处理,就会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例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巴西、委内瑞拉等拉丁美洲国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拓宽发展空间、激发人力活力,将进一步夯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
联合国对经济体的划分依据的是人均国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标准也有所提高。低收入标准1987年为不高于480美元,2018年为不高于1025美元;中等收入标准1987年为不高于6000美元,2018年为不高于12375美元;高收入标准1987年为高于6000美元,2018年为高于12375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意味着整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6]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存在城乡收入差异,中国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人均收入差异。1978-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9年的42359元,增长了1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9年的16021元,增长了119倍。城乡人均收入比呈现波动中变化趋势,最高为3.3,最低为1.8。近10年来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019年比2009年下降了0.7。乡村人口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口收入也是中国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必须提高乡村人口收入水平。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应有之义。[7]
图1 1978-2019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情况元
1.乡村振兴优化了经济结构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一直平稳增长。[8]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为1923亿元,到2018年达到113579亿元,增长了58倍,年均增速为5.3%。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呈现上升趋势,1978年占国民经济比重为24.6%,2015年超过50%,2019年达到53.9%,比1978年提高了2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比较平稳,1978年为47.7%,2019年为39%,下降了8.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呈现下降趋势,1978年为27.7%,1993年下降到20%以下,2009年下降到10%以下,2019年为7.1%,下降了20.6个百分点。[7]
图2、图3结合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但是并不是衰退式下降,而是增长式下降,第一产业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第一产业的平稳增长为中国经济总量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保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进行。另一方面,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之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确保价值流转的顺利完成。在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获取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因而,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优化。
图2 1980-2018年农业总产值和增长速度亿元、%
图3 1978-2019年三次产业比重 %
推进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一系列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将促进第一产业的加快发展与现代化,会进一步夯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而促进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1-2]
2.乡村振兴拓展了发展空间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相距5000多公里,横跨5个时区,巨大的空间主要是乡村。[9]截止2018年,中国共有地级区划数333个;县级区划数2851个,其中市辖区970个,县级市、县1881个,比例为1:1.9;乡镇级区划数39945个,其中街道8393个,乡镇31552个,比例为1:3.8。越往乡村,行政区划数越多,中国的乡村数量远远超过城市数量。中国城市面积仅2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仅2.1%;建成区面积仅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仅0.6%,而乡村占全国面积的94%以上。[7]
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需要空间支撑。199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仅1.3万平方公里,2018年增长到5.8万平方公里,扩大了3.5倍,这些空间的取得必须依赖于乡村的大力支持。[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推进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2]
3.乡村振兴激发了人力活力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乡村聚集了大量人口。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渐加快,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占全国人口比重逐渐下降,1978年占比高达82.1%,2018年为40.4%,下降了41.7个百分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劳动力,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尽管乡村人口占比大大下降,目前占比仍然超过40%,人口总量5.6亿。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
图51978-2018年乡村人口总量及比重万人、%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一系列激发乡村人口活力的措施,例如,将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等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来打好农村精准脱贫攻坚战。整体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将充分调动乡村人口发展积极性,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保障。[1-2]
总之,“中等收入陷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难题,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非常接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拓宽发展空间、激发人力活力,进一步夯实基础,推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