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张广裕
提要:绿色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城镇化寓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注重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可持续性。文章重点阐述了甘肃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绿色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办法。
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从传统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的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
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13067332人,城镇化率达到52.23%。,面对日益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城镇化的重要问题,涉及城市的绿色规划,并不断蔓延到城市绿色能源利用、绿色交通、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绿色文化发展等方面。绿色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
绿色城镇化就是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发展相适应。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防止污染,提高城市的质量与品味。注重低碳与循环发展,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生产和生活绿色化转型,是一种没有传统城市病,并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绿色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圈地、建楼、扩大城市边界,而是城市高质量精细化发展中融入绿色元素,使得城市发展可持续与健康。要拒绝大拆村落,大建空置房的野蛮行径,以防进而扩大钢铁等相关建筑材料行业产能过剩,而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甚至废旧建材堆积如山,影响城市的环境和市容。故而,新型城镇化更需要绿色化的实施理念。世界各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要克服环境污染、贫民窟普遍、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保持足够的绿色空间,加强城市管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绿色城镇化体系。
其次,要把握住城镇化的核心—人本化,才能在城镇化过程中少走弯路,多见成效。绿色城镇化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是资源友好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将传统高耗能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城市绿色化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企业职工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所有建筑都能体现绿色元素。改善和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限制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使得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人文生态系统相互交织与耦合,形成绿色创新发展模式。
甘肃在能源利用方面,主要依靠传统的石化能源。在生产与生活用能方面,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率较低。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主要依靠水暖和煤火炉,尤其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和小城镇,煤火炉取暖更加普遍。到了冬季,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甘肃近年来加大整治力度,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推广清洁能源供暖工程。在原有清洁能源生产与发展的基础和规模上,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石化、煤炭、柴火等传统能源比重,大力推广和应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清洁能源。
尤其是河西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在一些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可率先使用清洁能源。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在一些高耗能行业和企业推广运用。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建筑特点等,按照绿色建筑所涉及规划管理阶段的有关要求,引导各开发地块落实绿色建筑控制指标。施工单位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绿色建筑施工与验收规范》(DB62/T25-3081)等规范分别编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严格执行。监理单位应严格审查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监理,认真核查工程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按相关规定对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涉及的工程材料进行见证取样复验。按照绿色城市建设标准,使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程监理机构与城市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共同监督和检查城市建设中的违规现象,对违反绿色建筑标准的情况,及时报告负责监管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并给予相应的处理,责令整改。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改造模式;统筹城市风貌改造、公共机构节能改造等政策,引导建筑所有权人对公共建筑围护结构、采暖通风空调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等进行节能改造,提高公共建筑用能效率;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要加强监管,确保改造工程质量和节能效果。扩大平台监测范围,涵盖绿色建筑、居住建筑等类型,增加公共建筑监测项目。兰州市、天水市、金昌市等不断完善市级平台,确保正常运行。鼓励其它市州建设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1]。
绿色城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中减少高污染、高耗能的原材料,尽可能地广泛利用新型材料。推广互联网在交通运输中的使用,采用电子售票系统,实行无纸化购票。并逐步推广到市县和乡镇。逐步推广清洁能源在城市交通路线照明与汽车等运输工具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绿色化与智能化水平。减少交通工具在使用中的碳排量。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便捷化与智能化。加强城市管理,交通路线和运输工具广泛运用降噪技术,减少噪声污染。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合,安装噪音监控装置,对超标的噪声污染给予适当的处罚及时制止。让城市变得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生态宜居。甘肃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在交通公路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护养结合,道路建设既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公路为依托,在交通干线两旁植树造林,美化绿化交通路线,把交通干线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交通干线生态环境保护检测系统,统计和收集有关环境数据,推进绿色交通建设数字化转型,用大数据平台,促进道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减少石化能源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城市内合理布局车用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公共设施[2]。
由于化学肥料、塑料地膜以及其他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地有机质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而这些污染物不能很快自然消解,累积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影响了农村集镇和小城镇。必须要加快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定西、武威和张掖等地加快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而且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都确立了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建立并完成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滴灌节水等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把秸秆、粪便等通过发酵,变为农业有机肥,变废为宝,有效利用。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引进与推广节能技术与设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开发城市矿山,建立工业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服务业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服务,在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中,减少过度包装、浪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行为。合理布局物流基地与物流节点,建成绿色、安全、便捷的配送中心和配送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建绿色宾馆与餐厅,提倡绿色、低碳和环保出行,宾馆中广泛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照明和加热生活用水。建立分类收集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回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污水净化和再利用体系,减少了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甘肃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省、大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基地试点省[3]。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2014年,甘肃以(国发〔2013〕36号)文件为基础,制定颁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69号),对甘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完成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通过政府投资和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和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公共厕所、垃圾桶,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提升城市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市容市貌美化速度,对一些老旧社区、城乡接合部、占道经营、废品收购站、农贸集市,以及餐厨垃圾等进行专门治理和重点整治,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建筑工地,按照《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设置符合要求的隔离护栏和车辆冲洗设施,做到物料堆放整齐、建筑垃圾管理规范[4]。
(1)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管理体系。按照《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总体方案》,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甘肃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实验区建设战略结合起来,推动甘肃城镇化发展绿色转型,提升城市的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向西开放发展的生态廊道,把每一个节点城市建设成生态市,具备带动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大“三废”处理力度,将人口增长速度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城市环境随人口的增加逐年改善。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规模和速度,把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逐步将闲置的农村居民点等复垦整理成农业生态空间和绿色生态空间。
(2)以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绿色城镇化为取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产城融合,以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城市人口集聚,强化生态产业对绿色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大力引导和促进二、三产业向城市地域集聚。加快改变产业的生态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让全省的产业绿色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通过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划定城市生态红线,留有足够的生态空间。
(3)用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的方式推进甘肃城镇化绿色发展,减少各类风险。广泛借鉴国内外、其他省区推进绿色城镇化的经验和做法,建设市场运作、政府主导、产业支撑的甘肃绿色城镇化路径。编制《甘肃绿色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市州设立推进本地区绿色城镇化专项资金并确定路线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本地区绿色城镇化进程,化解矛盾,减少和防范各类环境风险。
(4)创新机制,推动绿色城乡建设提效增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甘肃省情,把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企业广泛采用绿色创新技术,生产高科技绿色产品。
发展绿色金融,广泛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省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开放绿色通道,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给予优惠政策。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并带动这个行业绿色转型。积极统筹使用国家、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境保护资金集中使用,解决城镇绿色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