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祥鑫 吉 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国际性、专业性的大型展会论坛日益增多,不少展会论坛上升到了主场外交的高度。做好权威的展会论坛的报道,也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在这些重大活动中如何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增长信心,成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下面,以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在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报道组织策划和调研采访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型展会论坛中践行“四力”。
在服贸会中,记者可以集中走访各大企业,采访各界专家,服贸会的全景空间成为浓缩版的基层现场,进而成为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主战场。会场中蕴藏着丰富的报道资源,大量鲜活的场景动态,原生态的新闻画面。展会就是“基层”,需要记者深入现场,走访到位,在展厅“蹲点”调研,在践行脚力中挖掘新闻点。
服贸会的展区规模约20 万平方米,来自148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驻华使馆、境外商协会、世界500强企业等设立展台,创下了历届之最。对于长期跟踪商贸领域报道的笔者而言,这样的“基层”可谓丰富多彩、含金量十足,这既是一次服贸领域的盛会,是相关组织机构、企业单位的集中巡礼,更是一次难得的报道机遇。
服贸会开幕后,笔者作为参加报道的记者,走遍了现场的每个展馆,每天行走超过2 万步,参加论坛活动不低于3 场。我和众多参展商广泛交流沟通,积极抢抓现场每一个闪光的瞬间,根据每个展馆、每个参展商的实际情况,从参展企业心态的变化到展馆特色、历届参展物品的变迁等不同层面,采用记者看、受访者讲等多视角、多手法表现形式,全方位地展现服贸会变化、中国服务贸易的变化。
蹲点“会内”,也要蹲点“会外”。服贸会从前期预热到闭幕历时3 个多月时间,记者深入各大服贸企业采访、走访知名专家学者,多次探班会场,参加联动活动。由于笔者的长期积累,并打通会内会外,《24 位“神秘人”是谁?有啥“黑科技”助力冬奥会?未来生活变啥样?——服贸会综合展区看点扫描》等稿件既生动鲜活,又具有厚度和深度。
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这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基本功。写出鲜活的受欢迎的好作品,需要每一次采访都要到一线去、到基层去,练就好脚力。展会论坛新闻也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在大型展会论坛中,展厅和会场就是一线和基层,好的展会论坛报道,首先要在展厅和会场中践行脚力,做好调查研究,掌握会场中的第一手鲜活素材。
活动现场、展览现场的情况百花争艳、亮点纷呈,最新的动态层出不穷;论坛现场、会议现场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权威的声音此起彼伏……怎样抓住核心事实,捕捉到行业最领先的、受众最关心的重要新闻,考验的是记者的眼力,其背后是发现力和观察力。
在此次服贸会期间,记者采写了大量的展区见闻报道,依靠的就是敏锐的眼力。《各显神通的机器伙伴》等图片报道,全面反映各个展区的特点和亮点,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各大论坛权威人士较多,释放了很多重磅消息。在此次服贸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这一重磅信息瞬间刷屏,而北京市作为主场,其下一步的计划和路线成为舆论关心的重点。论坛上或许有北京市领导的权威表态。抱着这一信念,记者持续密切关注相关的论坛动向,做到有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论坛会议全覆盖,全程蹲守等待重要新闻发布。北京市领导同志在相关论坛接连做出了关于综合示范区的重要表态,一些重要的信息得以释放,这都被记者紧紧抓住。
此外,记者通过在会场上的敏锐观察和专业判断,先后采写了《北京扩大教育开放 就读外国留学生近11万人次》《中国以外累计学习中文人数达2 亿 “中文联盟”等国际中文在线教育平台发布》等一系列行业内的重要动态新闻,不少消息系记者在会上独家发现。
大型展会论坛中的动态和信息是爆炸性的,其内容数量之丰富远超任何一次单独的调研和采访,如何在庞大的信息中找到亮点,如何在冗余的信息中抓住要害,是大型展会论坛报道的重中之重。在现场抓取“活鱼”,不仅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更需要记者在平时多积累、多学习,综合素养的提高在于日积月累。只有长期深耕特定领域,成为专家型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精准识别关键信息。
从表面上看,大型展会论坛内容种类繁多、信息零碎,大量碎片化的报道充斥报端和屏幕。做好报道,不仅需要动态的信息,更要有反映历史进程、体现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整体思维、掌握逻辑主线,既了解展会论坛召开的宏大时代背景,又熟悉该论坛的主旨议题,心中有一盘棋,通过核心脑力,采写制作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镇版刷屏之作,有效引导舆论。
基于更高要求,记者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策理论知识学习,做到“心中有物、笔下有神”。
具体到本次报道来说,记者需要加强服务贸易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了解历届服贸会的报道情况。
此次服贸会的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基于当前的全球经贸形势和此次会议的主题,记者提前谋划,在服贸会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采写了《以会为媒 化“危”为机——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筹办纪实》;在服贸会开幕前夕,采写了《特殊的盛会 鲜明的信号——写在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为大会报道奠定基调。
练就脑力,就要牢牢把握报道主线。服贸会全程共有5 天,单论坛活动就超过了190 场,体量大、内容丰富,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抓住整个活动的逻辑主线,紧紧围绕中央领导的致辞精神做文章,紧紧围绕疫情之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复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做文章。
在具体报道内容上,记者准确及时做好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服贸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等权威发布,第一时间播发了一系列解读、侧记、评论等稿件;统筹做好高峰论坛、行业大会、专业论坛等系列配套活动报道,传递会场内外动态,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服贸会丰硕成果。
在具体的会议论坛报道中,记者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研判,采写了一批具有整体思维的专业性稿件。例如,《体育界做好准备从危机中复苏——奥林匹克大家庭热议冬博会和北京冬奥会》等稿件分量十足,对行业未来发展极具启示和借鉴作用。
在服贸会闭幕之际,记者采写的《与世界同频共振——写在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闭幕之际》站位高、分析深、案例新,可读性强,被不少中央媒体、省市级媒体采用,成为主流媒体关于此次服贸会报道的收官之作。
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传播规律,如何做出能吸睛的新闻报道,成为摆在所有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何采写制作出集服务性、知识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融媒体报道,是对新闻工作者笔力的考验。
媒体融合发展强调的笔力,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文字报道的驾驭能力上,更要在视觉传播、H5 轻应用等多种呈现方式上做文章,运用前沿的技术锤炼多样化的笔力,更好地感染受众、打动受众。
大型的展会论坛往往专业性强,受众群体局限性强,做好大众传播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突出主题,在视频表现方面,融媒体报道团队充分发挥短视频产品切口小、具象化、趣味化的优势进行选题策划,通过生活化的场景直观表现服务贸易概念和元素。
服贸会开幕前,服贸会预热短视频《服贸,在哪里?》通过上会记者视角,选择了“听外国歌曲”“看外国电影”“跨国视频聊天”“海淘”等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截取了这些场景背后的服务贸易元素,使受众能较为清楚地了解服务贸易的核心内涵。此外,借鉴个人Vlog 和“科普up 主”等短视频表现形式,展现记者在服贸会现场体验到的多种多样的服务贸易形式。例如《最会“顶嘴”的金融服务机器人,你期待吗?》,将看似普通的金融类机器人进行拟人化展现,角度比较讨巧。
在新媒体平台展现方面,记者通过新华社官方微博、微信等端口,利用一图读懂、服贸会日记等形式,适当加入趣味化元素和个性化表达,利用VR 技术制作服贸会虚拟现实体验场馆,突出叙事形式的代入感,清晰的逻辑线、轻快的叙事节奏更好地引导受众从“点”和“面”两个不同的维度进一步理解举办此次服贸会的重要意义。例如,VR 产品《全景视角看服贸会》,让观众身临其境,对服贸会各场馆特色一览无余。
创新表达方式,紧跟新时代,适应新形势,锤炼多元的笔力,是摆在新闻工作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媒体融合发展更需要锤炼多样的笔力,绷紧“创新”弦。在此次服贸会的报道实践中,传统报道力求做好内容创新,注重用好群众语言和网言网语;新媒体报道更注重形式创新,通过新方式和新媒介做好创意报道,用新产品、新体验实现“吸粉”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