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军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广东 东莞 523000)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琐碎而繁多,学生基本上不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师提问大多三十个以上,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实则得不到训练。
有些教师不提问题或提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教师按照既定的教案或PPT 一讲到底,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硬着头皮听完,课堂效率堪忧。
有些教师把“学案”练习当成了“教学方案”,违背了导学案“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原则,语文课堂变成了练习课,甚至是检测课,学生兴趣全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建构。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形成新的认知。
有的教师不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和文本特性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也不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者的意图进行教材处理,教学内容似是而非。有的教师虽教学内容大致正确,却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依据文本的只言片语进行提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提问缺乏综合性、情境性、探究性,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与思维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未朝教师预设的方向推进时,教师缺乏指导活动展开的经验与能力,缺乏引入情境与资源促进生成的措施。只好硬着头皮讲,一讲到底,或者把课堂教学变成一味地做练习、对答案。
如《驿路梨花》教学导入: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小说,主要回答三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屋?是谁告诉了你房子的主人?把标题改为“驿路小屋”好吗?上课一开始便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简捷明晰。然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屋?”从“小说场景设置”入手,引导学生读书与思考,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接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房子的主人是谁?”从“小说叙事技法”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顺势讨论分析插叙、悬念、误会的作用;最后,“把标题改为‘驿路小屋’好吗?”从“小说主旨”的角度品析标题的妙处与含义。三个主问题构成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思路清晰,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层层推进,学生活动充分。
有了精美的话题(主问题),是有效推进教学活动的基础。当活动还是无法推进时,老师便要搭设支架让学的活动进行下去。
1.提示角度。如《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老师提出话题一“此章是这样深情赞美颜回的”时,学生一下不明白如何思考,如何回答,老师稍作等待后,便提示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从词语、句式、手法等角度去发现,学生便有了解决问题的抓手,便话语纷纭地说起来。如《皇帝的新装》中的一个环节:师:(屏幕显示话题讨论二:“童话反复手法的欣赏”)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看新装,赞新装?(学生一时茫然,无人响应)师:我们品味手法的妙处时,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方面,一是结构方面。内容方面我们可以从人物塑造,主旨揭示方面考虑;结构方面可以从情节波澜,伏笔照应,线索清晰等方面考虑。(学生稍加思考后纷纷发言)
2.妙用示例。当教师提示角度,学生活动还无法进行,或者学生活动进行不充分时,教师要及时举例示范,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如:我执教《故乡》一课,学生速读课文完毕,我提出“从人物言说方式的转变来品析人物的变化”。学生对“言说方式”不太理解。我又提示“如人物说话的语气”,学生还是无从表达。我接着做了这样的示范:《故乡》通过人物的变化来表达主旨,而人物的变化可从人物说话的语气来体现。如,描述少年闰土说话时,用了很多的省略号,其用法是省略了说话的内容,表示闰土说话的内容丰富,说话的方式是滔滔不绝;描述中年闰土说话时,也用了很多省略号,其用法是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表示二十年后的闰土无话可说,有苦说不出。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式去发现,来表达。
3.精当讲析。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课中活动收束与随文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教师以精练而典雅的语言进行讲析,以便学生语言的建构与积累。如《皇帝的新装》教学:生8: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看新装,赞新装?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从老师提示的角度表达。生1:表明这不是一个人的现象,这是一群人的自欺欺人,让人觉得心痛。生2:故事情节大同小异,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生3:我觉得结局在反复中有突转。师:我觉得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请同学做笔记。(屏显)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故事有了悬念之觉,而且也使故事展开得更充分,由此构成了故事的骨架。(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生4:虽然都写看,但是描写“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熟悉的情节中有了新鲜感。生5:最后的结局与前面形成了对比,告诉我们揭穿谎言其实很简单。师:我们来小结一下。请同学们做笔记。(屏显)
反复叙说对于童话的意义:丰富故事内容,增加故事波澜,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变化过程,便于儿童的理解接受。深化童话主题,强化主题倾向,促使儿童的健康成长。
课堂点评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应对。或补充情境,唤醒体验;或及时补充,精准提升;或肯定赞扬,调节气氛;或小结过渡,调控方向。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集体朝着预设的方向推进与生成。
1.补充提升,推动语文学习活动的进度。如我的《〈论语〉十二章》教学:生8:《〈论语〉十二章》教我们这样说话,说话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要注重道义,看轻富贵。师:这位同学说话完整,真好。但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些:把“不义”获得的富贵比作缥缈的“浮云”,告诉人们这样的富贵是虚无的,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情操。这一章还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是叙述、描写,“乐亦在其中矣”是抒情,通过简短传神地描写孔子安贫乐道的情操,与“如浮云”的比喻互为呼应。学生回答“比喻”比较笼统,老师指出本体和喻体。顺势指出人物形象与表达方式加以提升。老师的点评,丰富了教学内容,点示了新角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肯定赞扬,提升语文学习活动的温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时更需要老师对其情感态度的指正与肯定,需要老师设置情境和引入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如我的《〈论语〉十二章》课例。生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前面是记叙,后面是议论抒情。师:这位同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很有发现的眼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来表现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学生自由读,一位学生站起来试读)师:这位同学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读得意味深长!聪明!设想一下:孔子面对滔滔东逝的流水,理想抱负犹未实现,感叹时不我待的情形。(学生再次读课文)师:太好了!目光远眺,神情凝重却又坚毅,把此章情理交融、深刻隽永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读后,教师以“读得意味深长!聪明!”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朗读。在老师描述情境后,学生第二次读课文,教师又给了“太好了!……淋漓尽致!”的评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读和进步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3.小结过渡,控制语文学习活动的幅度。当学生的发言到了一定的程度,老师便要适时打住,小结过渡。如我的《〈论语〉十二章》课例:师:我们刚才运用比较归类的方法,大多是从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赏析孔子的说话智慧,在句式方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过渡)生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运用了如果……就……的假设句式,感觉说得很严密。师:这位同学很有语言感受力。“不……则……”的句式,说得干脆利落,鲜明地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判断……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比较归类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用它来学习现代文,也可以用它来阅读名著。比较归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