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正是为了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水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举措。其中提出了强化普及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且规定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实行学分制管理。这一政策有力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的规范科学发展,提升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针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生动有效地艺术教育,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目标,是我们开展日常教学的关键点。
音乐鉴赏类课程主要通过对音乐作品所处历史、创作背景、音乐语言和表达思想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述,使学生在了解该作品的背景知识后再以听众的角度欣赏。通过理论铺垫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立体,从而激发音乐审美潜能、提高艺术文化修养。音乐鉴赏类课程既有音乐常识,又包括理论知识,适合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作为通识课。因此,笔者采用了音乐鉴赏类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探索。
本课程以西方音乐为对象,设立了名为《聆听百年——“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经典音乐赏析》的公共艺术课程。结合历史、政治、宗教、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从西方文明的起源——“爱琴文明”为起点,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时期近千年时间的发展演变。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具有时间跨度悠久,音乐风格形式多样,音乐作品体裁丰富等特点。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音乐鉴赏类通识课,其授课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音乐内涵、懂得西方音乐的真正魅力,享受音乐带来的直观美感体现。所以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通俗性,做到深入浅出,所鉴赏的音乐作品选取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授课语言具有趣味性。在确保普及性教学的同时,一定程度的拓宽音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度挖掘作品背后所拥有的深刻含义和审美价值,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凸显知识传授以外的精神塑造,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下面,本文将以课程其中一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教学为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构成、教学模式与预期效果。
该课程为通识课,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保证内容的通俗性,因此对作品的介绍可分为“创作背景介绍”、“音乐内容解读”、“作品亮点分析”三个部分。
这一部分是学生接触该作品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为了引发学生对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了解作品的积极性,必须较为生动详细的讲述此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创作灵感和心路历程等元素。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中耳熟能详的“命运的敲门声”和作者那句“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是整首音乐作品中最为人所知的内容,是学生了解和欣赏该作品的最好的切入点。通过讲述贝多芬的生平,从26岁开始出现失聪症状,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对艺术始终不渝的追求选择了勇敢的活下去,用音乐击败了命运。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到音乐中。
这一部分的讲述应具有内容丰富、讲述生动的特征,适当运用专业的作曲手法和曲式结构分析深入的讲解和剖析,让专业技法和音乐本身共生的艺术魅力激发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在欣赏第一乐章时,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该乐章的结构和音乐语言内容。其中始终充斥着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来回缠绕对峙,更像是作者对生与死的激烈思想斗争。首先,这一乐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板,第一主题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敲门声,命运动机支配着这个乐章的发展,声音冷峻威严、顽强甚至凶险,环绕在四周不时降临,强调悲剧性,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扣人心弦。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命运动机在低音声部中逐渐出现并且不断重复,调性不断的转换、力度不断增长,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与第一主题展开激烈抗争,把整个乐章推向高潮。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强大,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漫长而艰辛,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这是整个授课环节中最具专业特色的一部分,是让学生真正进入音乐内核的一个环节。该部分是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三度创作,投入到音乐体验之中,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在音响的激励下主动去发挥音乐形象。
在第一乐章中一开场的那四声强有力的音符充满了威慑力,似乎看到了一副激烈战斗的画面,每段旋律都好像战场上奋勇拼杀的士兵,这就是第一乐章最大的亮点。通过分析讲解要努力让学生投入音乐中成为主角,都是在战斗的战士,在和命运斗争,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自己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刻画出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
音乐赏析类课程授课的方法是对各个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解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赏析更为深入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和人格品质。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要注重对音乐作品深度的剖析和生动的讲解,音乐赏析如果只停留在欣赏阶段,忽视解析层面,结果往往是教学层次单薄,内容点到即止,学生也会感到内容空洞乏味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因此本文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解读和音乐结构的分析展开赏析结合的授课模式作为探索,旨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发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首先是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把关于音乐的完整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产生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是作品开门见山的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主题,强有力的奏出凶狠威严的感觉,情绪笼罩在黑暗中,表达了命运的凶险。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期间正在面临他听力出现问题而且每况愈下不幸遭遇,在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么无助和痛苦的,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贝多芬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但是在生与死的猛烈撞击中、情感与理智间踌躇徘徊,最终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自我,选择了勇敢的活下来。贝多芬并不是贪生,而是因为他对音乐的深深眷恋才有了在绝望之余的抗争和怒吼。是艺术留住了贝多芬,用他的艺术与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在为学生做完这一基础的内容讲解和思想感情引导后再进行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此时学生们会对这部音乐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解读音乐作品至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其音乐结构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分析曲式结构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对音乐认识的有效性和直观性,对音乐作品结构的了解可以更为直观的解读音乐。所以对音乐结构分析是艺术类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在赏析之间重要的桥梁。
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基本结构,并在欣赏中逐段介绍。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整部作品简洁精炼,结构完整统一。在呈示部中紧扣命运的敲门声,无论之后动机扩展交替也可以让学生牢牢抓住主题。随之而来的抒情旋律出现在展开部,学生在该部分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调性的频繁更替,既是前文中说的两个主题的激烈斗争。通过对展开部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发展和表现了解的淋漓尽致。最后的再现部重复了呈示部的主题,但配器方面稍有变化,在欣赏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木管乐器和弦乐拨弦的加入。这时的音乐气势锐不可挡,进一步显示了作者战胜命运的必胜信念和坚强意志。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而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用一首首经典不朽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艺术世界,开拓音乐知识,提升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