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颖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2017年2月1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指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1]。《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中再次提道:“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2]”。送教上门作为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安置形式,契合了“教育公平”“零拒绝”及“全纳教育”等理念,是对教育公平的绝对认同。通过送教教师为特殊儿童及家庭提供所需的教育服务,来改善特殊儿童的情况,缓解家庭的负担。但在经济落后,地势崎岖,少数民族分布较多,且学生分布较散的贵州,送教上门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为残疾儿童只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残疾儿童还面临着缺少功能训练、社会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与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方俊明认为,准确把握每个孩子和家庭的需求,寻找到孩子最具潜能开发的那个点,才是送教工作要真正送给孩子的[3]。基于此,本研究对贵州省送教上门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特殊儿童需求,助力送教上门质量的提升,深化教育公平。
本研究抽取贵州省已注册登记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123名残疾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釆取非参与式观察和参与式观察两种形式,填写《送教上门学生发展需求检核表》[4],了解送教上门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检核表中包括时长与频率需求、内容需求两个部分。内容需求包括“感知动作”“语言与言语”“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与情绪”及“学业”五个领域。
在调查送教上门学生中,年龄在4-18岁之间,男生71名,女生52名,肢体障碍学生24名,占19.5%,智力障碍学生67名,占54.4%,自闭症学生32名,占26.1%;轻度障碍学生12名,占9.7%,中度障碍学生48名,占39%,重度及极重度障碍学生63名,占51.3%。
调查结果发现,送教上门现状严峻,有6.2%的学生无法独立坐;有35.8%的学生无法独立站立,其中还有部分学生在辅助的情况下也无法站立;大部分的学生无法独立行走。26%的学生每月接受2-3次送教上门服务,53.3%残疾学生每月接受1次送教上门服务,有9.7%的学生每月的送教上门时间不足1次;只有45.2%的学生每次的送教上门时长达到了2小时及以上。
大部分学生的送教上门内容是以感知运动以及言语认知为主,缺乏社会适应与情绪领域相关内容。部分重度学生生活完全无法自理,56%的学生在亲人不在身边、拒绝要求时,会出现无法控制情绪、哭闹、自伤、打人、尖叫、乱扔物品的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大多都是障碍程度较重,在三类残疾学生送教内容需求位列前三位的是:感知动作、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与情绪。
3.2.1 感知动作需求
51.2%的学生希望增加无支撑物行走、左右、上下的头部控制、扶物上下楼梯、无支撑物坐、无支撑物站立等粗大动作训练,要家人抱着或者扶着才能站立和移动;22.4%的学生对旋开瓶盖、剥果皮、撕纸运用、双手交换握物、拧毛巾、折叠等精细动作训练有需求,轻度智力障碍A学生能握物敲击,但是无法剪纸和握笔,其手部肌肉无法抓握细小工具,手眼协调能力也较差。
3.2.2 生活自理训练
近五成的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等中度障碍的学生,需要在他人以及工具的辅助下如厕、穿脱衣物、叠被子、刷牙、进食;有11名学生是完全依赖家人喂饭、穿脱衣服、如厕;大部分送教上门学生缺乏餐前洗手、摆放餐具、收拾餐具、自我清洁等主动行为,且缺乏个人卫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B同学,流鼻涕时用舌头舔,在被提醒后会纸巾随意擦一下,擦过的纸巾就放在衣服口袋里;C同学,在游戏过程,会将游戏使用的橡皮、铅笔含在嘴巴里,上厕所需要教师提醒才会冲厕所、洗手。
3.2.3 社会适应与情绪
社会适应与情绪表达是自闭症学生的主要需求,主要是理解对咬指甲、衣服,自伤行为、刻板行为的控制与训练,中度自闭症学生D同学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无法直视他人眼睛,母亲不在身边时会焦虑地大叫,用手指扣自己的手背,当教师及家人劝阻时该生会产生砸物品以及朝人吐口水等攻击性行为。对于大部分轻度智力障碍、轻度肢体障碍的学生,喜欢出门、会与社区中的人交流,但是缺乏合作与分享、关心他人的意识,对居住环境不熟悉,时常出现迷路的情况,独立活动较少,缺乏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3.2.4 语言与言语
大部分送教上门学生都具备理解简单语句、简单表达的能力,但是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口吃、构音障碍、发声障碍等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学生出现了词不达意,甚至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等语言贫乏问题,如在开心和兴奋的时候会不停地重复“很棒”“第一名”等词语;一些学生即使口头表达能力有限,但也能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如会拉住老师的手指着图书让老师阅读。
3.2.5 学业
根据调查,大部分送教上门学生对于学习有兴趣,但是学习能力严重滞后,有26.8%的学生喜欢查字典、识字、认识数字,有12名学生提出了想要进入当地特殊学校上学,并且对学业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视力残疾二级的盲生E同学,13岁,其盲文读写、百以内数字运算的能力与特校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当,杨X提出了希望学习百以内乘法以及简单的英语拼写以及对话的要求。有7名重度残疾的学生因为严重的智力残疾没有能力接受学业学习,F同学,14岁,教师在送教上门期间为其读儿童故事,在互动时会看着老师笑,但是不说话也听不懂指令。
本研究通过对每次送教时长和每周送教次数的需求量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每月接受1-3次送教上门服务,每次的时长是1-2小时,无法满足送教上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学习技能的巩固。69.7%的学生希望增加服务次数或延长服务时间,送教频率增加到每周2-3次,每次1-2个小时。
就年龄段来说,大多低、中年级学生需要增加时长与频率、高年级学生的对时长与频率需求是稳定且持续。
(1)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大部分落后于特殊学校的残疾学生,能够生活自理、遵守社会交往规则的学生非常少,由于长期在家,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剧了言语认知能力、感知运动能力的退化。通过研究发现,送教上门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科教学,忽视了学生们对教育和康复有更多的需求,并且每个学生对时长与频率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2)送教上门学生发展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差异,需要制定详细且持续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但本研究发现送教上门的缺少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要求和管理,制约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难保证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和评价。
(3)送教上门的师资队伍中缺乏专业的康复训练人员,送教上门的老师不固定,不了解学生,流动性较大,送教的时间也不稳定,送教内容呈现模式化、单一化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送教教师大多由特殊学校里擅长学科教学的老师兼任,不仅加大其工作量,也无法保障康复训练的效果。
(4)送教地点偏远、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分散且家庭支持不够。
4.2.1 关注送教对象的需求差异,根据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教学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在对学生实施全面而系统的评估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例如,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自闭症学生,可选择特教学校的一般性课程,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根据自闭症学生的潜能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设置特色性课程,如音乐、美术、园艺、手工等[5]。
在此,可以参考武汉市送教上门服务,根据残疾儿童的需求,如障碍类型或障碍程度影响其对送教服务的选择,主要需求包括“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家庭干预指导”[6]。送教上门工作必须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升送教上门服务的效果[7]。
4.2.2 学习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先进模式
云南玉溪元江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存在着语言不通、路途遥远、学生分散等问题,探索出来的“三合一加”模式对贵州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合一加”模式即“系统整合、医教结合、普特融合、互联网+”。“系统整合”指“由特殊学校教师、中心校教师、残联康复员、乡镇康复员组成送教团队,同时聘请特教专家指导送教上门的实践工作”;“医教结合”指“安排拥有康复医学背景的教师和拥有医教结合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为特殊儿童送去医疗、康复、教育服务”;“普特融合”指“在系统整合的基础上,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让普校的教师负责送教学生的学科教学,重点利用离学生家最近的普校资源”;“互联网+”指“将送教过程中的孩子评估、内容制订、指导等过程搭载到网络平台上,并且实现资源的上传与下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送教,实现及时跟踪指导,解决交通不便问题,并方便送教人员的学习[8]。
4.2.3 探索严重残疾学生的教养方式
根据本次调查,中、重度残疾学生的占比非常高,学生需求少、家庭支持低、送教成效非常低。本研究里的中重度残疾学生缺乏有效持续的指导和培训,现有的师资队伍难以保障送教上门的质量。需要在特殊学校教师编制、培训质量、专职康复人员配备等方面寻求政府的支持,以便保质保量地做好送教上门工作。
4.2.4 引导家长主动参与日常教学
本研究发现,所有送教上门的教师都是特殊学校一线教师,平日教学任务繁重,这对送教质量与频率有一定影响。要想使送教送出效果、送出质量,必须要让家长参与其中。家长根据送教老师要求,带领学生巩固和复习送教的内容,保证完成每日的训练,促进学生由量到质的进步。同时,在送教后经常与家长电话沟通回访,详细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情况,解决教育中的疑惑,让家长真正实现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日常训练和教学。
4.2.5 组建送教管理委员会
本研究中的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多是由当地的特殊学校或者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在缺乏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援下,送教上门工作推进的十分艰难。陈全银提出可以建立“送教管理委员会”,围绕送教工作实际,设置发展规划、财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中心、后勤保障等部门,由管理委员会定期召集各领域的送教人员讨论、确定集群中心发展规划,包括送教目标、年度重点工作、资源配置等,实现管理互通[9]。
总之,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送教上门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殊儿童享受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将特殊儿童送教上门需求与地区文化个性相融共生,让学生逐步回归开放、多元的教育安置环境,推动特殊儿童实现全人发展,保障“送教上门”的效果。构建更富有生命力的贵州送教上门工作模式,加快提升办好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