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苏东坡的第一个官职是在陕西凤翔当判官,也就是给领导写稿子的“秘书长”。
其时,东坡25岁,刚摘取科举探花,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没几个同事能被他看得上眼,包括顶头上司、太守陈希亮。他不仅屡次顶撞陈太守,还公然拒绝出席相关公务活动,甚至写诗讽刺陈太守。不过,陈希亮爱惜人才,没和东坡一般见识。
这天,陈希亮筹资建造了一座凌虚台,指定东坡写篇文章纪念。东坡竟借机在《凌虚台记》里大发议论,暗嘲建造此臺没有意义,会像四周那些秦、汉、隋、唐“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的建筑群一样烟消云散,“破瓦颓垣无复存者”,为后人留下笑柄。
陈希亮看后,只是微微一笑,“不易一字,吩咐上石”。狂傲不羁的东坡方知太守的雅量气度远非自己所能比,从此心悦诚服。
多年后,“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轼破例作《陈公弼传》,感慨“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陈希亮只消参苏轼一本,说他藐视上级、目无纲纪,恐怕苏轼的官运就到头了,后来有没有那么大造化是很难说的。
可是,陈希亮不仅如《宋史》称“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吏”,且为人宽厚大度、雅量豁然,颇有长者之风,宽容并保护了东坡这个初涉官场的愣头青,为他后来的一飞冲天营造了缓冲之地。东坡对陈太守感怀不忘,并和他的儿子陈季常成为莫逆之交,也就顺理成章了。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雅量难得,是因为先要有过人的胸怀。心有沟壑,方能吞吐万物。《尚书》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清朝学者邓石如高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胸怀大了,能盛的东西多了。尖锐猛烈的批评、不留情面的指责、失之偏颇的物议,甚至一些误会与偏见,就都能一一“笑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然,过人的胸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觉悟与提升、修习与培养,需要以见识、智慧、勇气来支撑。
雅量,最重要的体现是识人用人。做领导的不能嫉贤妒能,怕下属超过自己,听不得不同意见,一听批评就火冒三丈,那样早晚会成为孤家寡人。
要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容人的雅量必不可少。具体来说,就是要允许人才冒尖、乐见人才超过自己,要给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褒奖人才的突出贡献,并且还应容许人才出错,耐心等待人才成长。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个宋人,那就是被寇准经常揭短的王旦。皇帝对王旦说,你屡次称赞寇准的优点,他却专门反映你的缺点。王旦答曰:这也在情理之中。臣担任丞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很多,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更加体现他的忠心正直,这就是他的长处。
后来,寇准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帝告诉他,这与王旦的举荐有关。寇准惭愧不已,叹息良久。
这里,还想起英国化学家戴维。他在填写自己成就一栏时写道:“最大成就是发现了法拉第。”
同理,即便陈希亮、王旦两位先贤没有其他建树,仅就帮助保全了文坛巨匠苏东坡、成就发掘了一代名臣寇准,就足以彪炳史册。他们的故事成为传颂不衰的历史美谈,对今天的用人、容人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