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米提
最近搬家,最累的就是搬书。六个大纸箱子,从旧家扛到新家,我的腰都快断了。
碍于天赋有限和不可战胜的惰性,我没有如愿地成为作家。但我爱书,搬家虽然扔了很多东西,书却一本都没有扔。
到新家后,我把书往书架上摆,总觉得哪里不对,这才意识到,我的书少了好几本。我努力回忆谁借过我的书,在记忆里翻腾半天后终于有了眉目,我决定把借出去的书都追回来。
一
朋友M借过我好几本书,《丹麦一年》她还了,《纽约》她还了,但《美丽灵魂》她没还。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看完《美丽灵魂》这本書,告诉她这本书里的那些动人故事时,她眼里放光的样子。看到她眼里放光,我就后悔给她讲这本书了,因为接下来她会跟我借书。快把这本书借给我看看,她说。看在她经常请我吃饭,以及她过去良好的借书记录的份上,我决定借给她。可她倒好,借了一年多了还不还。
和M见面的时候,我跟她提到《美丽灵魂》这本书,她瞪大眼睛说,我借过这本书吗?这本书讲什么的啊?我当时就来气,这是有多健忘啊。我说我清楚的记得我把书给了你。她说那我回去找找吧,应该在我书架上躺着呢。
到了下次见面,她却说,我家里根本就没有《美丽灵魂》这本书。我好像也不能把她怎么样,只好默默地把她拉进了我的借书黑名单里。
二
《英国:优雅地衰落》这本书在我大哥手里。我哥是那种令我害怕的借书人,这种人平时一本书都不看,可一旦站在书架前就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有了读书欲,把书拿在手里翻阅的样子也有了几分饱读诗书的味道。虽然是亲哥,但我心里依然不想借给他。一是他忙着赚钱,压根儿没时间看;二是他要是出差的时候把我的书带走,八成都会落在飞机上。
可我还是得借给他,不然我不在家的时候他自己就会顺手拿走,这可是有前车之鉴的。我能问我哥《英国:优雅地衰落》这本书你看完了吗这样的问题吗?不能,因为那是白费力气,他肯定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因为他是书的搬运工,把书从我家搬到他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久前我去我哥家做客,吃完饭进了他家的书房,那里有个小书架,小书架上躺着《英国:优雅地衰落》,还有一本艾丽丝·门罗的《逃离》。我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把《逃离》拿走的。我把这两本书带回家摆上书架后,心里感到一阵舒适。我敢肯定,我哥是不会发现他的书架上少了两本书的。
三
不看书的借书人并不可怕,最怕的就是那种看书的借书人。这种人以“书非借不能读也”为座右铭,虽然家里没几本书,但借书的时候一点都不脸红,朋友Z就是这种人。
我依然记得Z那天在我家借书的恐怖场景。他说自己要休假,想借几本书看看,我说那你拿上两三本吧。我转身去给他倒了杯水,回到书房后我倒吸了一口气,我的书架有两排都被他掏空了。我急了,我说你不能借这么多书,你也看不完这么多书。他说,我看书很快,20多天的休假看完这些书没问题。我说不行,不借。他说不行,偏借。我把他拿下来的书放回书架,他把我放上去的书又拿了下来。两个男性友人之间的妥协最后都来自肢体之间的碰撞。我是个文科生,身体单薄。他军校毕业,俯卧撑可以做100个。我输了。
可是我有一颗不甘放弃的心。我说,书可以借,但必须登记一下。他说你这里又不是图书馆,你要给我发个借书证我就登记。我说你拿的书太多了,必须登记。我拿出一张纸,写下了他要借走的30本书的名字,还有当天的日期,并写下三个月后必须归还,然后让他签字画押。好在他照办了。
那之后,每次看到书架上那一片巨大的留白,我都心疼。还好,虽然期限超过了三个月,但他最后还是将书还给我了。那之后,我不再邀请他来我家做客,我不想再经历一次恐怖的借书场景了。
当新房的书架被书慢慢填满,一阵安全感向我袭来。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是书构筑了我的堡垒。书不仅是精神食粮,还承载着不同的记忆。每次出差或者旅行,我都会在当地书店买一本书。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那本书,我就会想起那是我在哪一座城市、哪一家书店买的,想起当时是晴天还是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