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定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及人之幼”的话题,人们说得很多了,保护小花朵,愿所有的孩子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按下不表。
及人之老的问题,在老龄化社会,是否都能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理论上是重视的,态度上还是有差别。有一个老人说:现在老人享受高龄补贴是好事,但好麻烦!这么多老人,你不死他死,怎么“津贴”?怎么掌握信息?XXX官网,每年发布两次高龄老人“核检”,要求所有高龄老人主动“到社区核检”或预约社区上门“核检”,或向官网查询。未完成的,即停发高龄补贴,以后也不补发(等于你死啦)。
高龄老人如何到社区“核检”?贴在广告栏的小纸片儿,高龄老人怎么看得到?颤颤悠悠去社区办理?上网查询又怎样办?官网说白了,就是定期报告“你还在吗”?你如果不在,高龄补贴就终止了。如果没有及时办理“核检”,导致停发,概不补发,后果一样:“自负。”停发的幽灵据说不是一个两个(据说这是“官网”的“无痕信息”)。
人不可能像大白鲨,植入芯片,啥时候倒下,“官网”立即收到电波信息,停发津贴。
网上看到,有一个地方,有一个老人,风烛殘年,苟延残喘,“官网”大概无从知道此人在不在,便给老人的亲属打电话“问候金安”。亲属说“人还在”,上问:“在哪儿呀?”亲属说:“在家里。”上问:“我是问他还健在不?听说医院下了病危通知?”答曰:“还在还在,去了一趟又回来了。”第二天家属硬是用担架将老人抬着,到指定地点“核检”。
还有一件事,深圳有家中医诊所,聘用了几位名老中医,我那天感冒咳嗽,去挂号看病,年已高龄、医术高明的李大夫号脉后询问病情,我正说着,他忽然打断:“等等,对不起,顺丰快递员来了。”他起身,将一张表交给快递员,办完付钱手续,又回来给我看病。他说:“寄一张表回内地县里老家‘官网,报个‘平安,这表每年要交二张。”说着,苦笑一声。不巧,几天后,诊所发来短信,报告这位老中医不慎跌倒,暂不出诊。短信是他请诊所发给病友的,说等他康复后一定再坐堂治病。也巧,不多久,诊所又来短信说,老中医已经康复,每周五上午坐诊,欢迎病友预约。一位老人,老专家,真是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治病救人,关心病友,可嘉可敬!我问他老家‘官网知道吗?他说:“还有一口气,就不打扰他们了。断了气再报告不迟。”
现在,老医生身体还“健安”,“病危”老家伙也还没死,似乎更见好些,倒是把酒戒了,省了几个钱儿,没准还能赶上植入芯片的好日子……
“你还在吗”的本意,不说你也知道的,不过语气婉转,不伤和气。有的“官网”还是很注意语言文明的。这“核检”是何意思,还是弄不明白,是从医学上袭用的?如何用语,确实没有典章可依。或者“您高寿多少啦”?“您身体好吗”?别人这么问,还顺耳,若是“官网”来问,则不免惶惶然,搞倒计时,血压升高,如何应答呢?
高龄补贴,事关经济,弄不好是糊涂账,发“高龄财”的骗子不是没有。
事办得好,老人开颜,安享党和政府的春风化雨。不过说实在话,“在”的,活到这把年纪,对钱不钱并不看重了,没米下锅已成历史,多数“高龄”所追求的是安逸、愉快、健康,无干扰,政策开明,日子幸福,不希望年年“倒计时”。
宋朝诗人范成大有诗曰:
乐天渐老欲谋欢,大似蒸砂不作团。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却恐人嫌情太薄,聊将花作雾中看。——《新邻招集强往便归》
他说,我已经老了,像砂子一样,怎么蒸也不会成团,力不从心了,但邻人召集赏花,不去吧,却恐人嫌情太薄,还是去吧,“聊将花作雾中看”。这是一种达观、自娱的心境。
清人汪士慎,嗜茶如命。暮年左眼失明,还作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写诗曰:“隐几宜晴画,挥毫仗小明。”到67岁,连一点“小明”也没有了,几乎完全失明了,他又琢磨写狂草,这种乐天精神多么可贵!
目不见五色,耳不闻雷声,却可找到恬静,懂得心灵的沟通比什么都可贵,懂得生命原本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焕发春的生机。
有一位老人给“官网”打电话,十多分钟没人接听,挂了后,来短信了:感谢您给区民政局来电话,祝您生活愉快!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钱不钱先摆一边儿,先把话说好,把屁股坐正,把事办妥。给老百姓办事,尤其要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