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明燕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教学重难点: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的控制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他们大致是什么形状?
学生交流。
2.讲解:通过观察和研究,人们发现这些物体虽然外形不同,但是大多数由4种基本形状构成,来看看有哪些?认识吗?
介绍:椎体、球体、柱体、台体。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他形状。
3.谈话:其实不光是大自然中,我们生活中也有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几乎也是由4种基本形状构成。
逐一出示:台灯、柜子、帐篷、泰姬陵
4.揭题:物体为什么要做成这些形状?它们有什么优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形状)
二、新课
1.初步尝试折各种形状
(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于它来研究,老师这有一张纸,什么形状?这是一个平面形状。能想办法让稳稳地站着吗?
学生尝试
(2)谈话:怎么做的?折叠一下,就改变了纸的——形状(板书:折)
(3)谈话:它由一个平面的形状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形状,能撑起自身重量,那它还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吗?比如:一支粉笔
演示:放一支粉笔。
(4)提问:在不改变高度的情况下,还有其他折法吗?试一试……
活动:学生在座位上折纸,学生展示不同的形状。
提问:他们也能承受更多重量吗?
(5)总结:我们发现,薄薄的纸,折形状以后,就具有一定的承受力。(板书:承受力、折形状)
2.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大小不一样
(1)提问:看一下,刚刚我们折了许多不同的形状,猜一猜:他们的承受力一样吗?
(2)提问:如果真的不一样的话,那什么形状的承受力最大,什么形状的承受力最小呢?(形状与承受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3)过渡:为了更好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折一些典型的形状,封闭的纸筒。像这样的,这是三角形的。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什么形状的纸筒?
学生:圆形等。(课件出示图片: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
(4)预测:如果我们就以图上的四种纸筒为例,你们觉得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呢?
学生猜测。
(5)谈话:那我们怎么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6)谈话:纸筒的折叠并不难,但是粘贴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和准确,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四种纸筒。
观察一下,这些纸筒哪些条件相同?一样的纸、一样高、都是一层。
什么不同?就是形状不同。
(7)提问:用什么来检验承受力?放的书有什么要求?(一样的书)
怎么知道谁的承受力大?(看谁托住的书多)
如果放第5本时,被压坏只能算几本?
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
(8)预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作业本,如果放作业本,你们能预测一下不同的纸筒能托起多少本?
小组内讨论一下,在实验记录单上填写预测的结果
(9)注意点: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实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些什么呢?(谁放?怎样放?)
学生交流,对准中心,轻轻放,老师讲放的技巧(演示一遍)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①依次实验,合作完成(一个操作,其他人看是否在中心,并随时观察纸筒的变化)
②纸筒不能重复使用
③及时记录、整理桌面
(10)学生实验
(11)组长汇总记录
(12)分析数据:看总的数据,有什么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能力如何?)
追问:物体的形状和承受力有什么关系?
纸筒的边越多,(角越多)承受力越大
追问:有问题要问吗?圆形只有一条边,没有角,为什么承受力最大呢?
(13)讲解:科学家研究发现:多边形的纸筒加在上面的力量主要会集中在角上,而圆柱没有角也没有边,加在上面的力量会均匀地分散到直筒的各个地方,圆柱上的每个点承受力并不大,但它整体的承受力比较大。
三、体验薄材料的承受力,拓展活动
1.谈话:刚刚我们研究了纸,它是一种又软又薄的材料,我们发现只要改变纸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出示物品的图片:瓦楞纸(实例)、鸡蛋座(实例)、铁轨、钢材等。
2.提问:物体的形状是怎样的?是根据什么道理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交流
4.明确结论:物体的形状改变,其承受力也会改变。
5.拓展,薄薄的鸡蛋壳的承受力实验。
谈话: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它的壳有什么特点?
它的承受力如何呢?
讨论:为什么看似普通的鸡蛋壳却有这么大的承受力呢?
解释原理:鸡蛋的这种壳形能把外来的力均匀地分散开来,避免外力的过于集中,所以能够承受比较大的重力。
6.讲解:就这样一个蛋壳,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建筑设计师却从它的结构中得到了启示,设计出了轻便省料、优美大方的壳体结构,这些壳体结构有的像鹅卵,有的像半个皮球,有的像乌龟壳。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对鸡蛋壳的模仿和仿造,建筑师们还模仿海洋动物的外壳,设计餐厅,商场像贝壳、海螺等。它们的建筑原理和蛋壳相似,既节省材料,还有很好支撑作用。
7.总结:科学家与建筑师的杰作让我们大开眼界,其实他们的灵感大都是来自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并能更好地利用它来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8.回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作者單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