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问禹
浙江省丽水市朱潭山景区
无论“绿水青山”,或者“冰天雪地”,都能化作“金山银山”。在发展实践中,“两山”理念何以重重落地?
青山藏有好风景,丽水写出美文章。近年来,地处浙西南山区的丽水市,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摸索总结,有力打破“生态好、发展慢”的怪圈,开辟“两山”新境界。
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百山祖冷杉,近几年在丽水群山之间持续萌发幼苗,让植物学家兴奋不已。老树发新芽,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了样本,也见证了丽水生态建设成效。
丽水的山,是长三角地区之巅,海拔千米以上山峰超过3500座。丽水的水,是浙江境内六江之源,涵养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和赛江。丽水的绿,深深浅浅,铺天盖地。
然而,在粗放式经济增长年代,“生态好”往往意味着“发展慢”。曾经的丽水也不例外。
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到县政府距离103公里,但沿途4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沾粘着数不清的丘陵小山,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宽窄不一。转过900多道弯,车程三四个小时。
走水路也可以进村,沿着洋溪源一路向南,绿汪汪的水面两岸,是连绵不绝的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峰。船行支流入深山,走到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看到一条水泥路延伸的小码头,就到了举淤口村。
和大多数中国乡村一样,在本世纪初,市场经济、外贸生意最火热的时候,久居山里的举淤口村的青壮年们,密集走出大山,在外面打工或者做生意。
“头几年还回来过年,后来都不回来了。”关于那些年的记忆,村民杨顺恩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春节期间,村里人带着一年在外面赚下的钱,买了新车豪车,兴致勃勃回家过年,但发现车都开不到老家门口。
交通阻塞,信息封闭,村容破败,在外发展的年轻人说,老家呆不住了!
因为出去打工、做生意的人一批接一批,先是青壮年,后来妇女、老人等也跟着出去,村里大多数人家,只是过年在家住几天,破败的房屋自然越来越多。
春节期间,是难得的休息时节,老家自然是村子人辞旧迎新、碰头交汇的聚集点。但在当地,春节期间往往免不了阴雨天气,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空气中散发浓浓的猪粪味,到处都是泥巴路,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正月里,亲戚邻里挨家挨户串门拜年也非常不方便。
在城市呆久了、见惯了,在村里呆不下去了,哪怕只有半个月时间。渐渐地,春节回村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快速滑入没人气、看不到生机、承载不了乡愁的衰败通道。
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帶来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7 年浙江全省第一。
当地人也困惑:在外面赚了钱,记忆里满是乡愁的老家,却怎么回不去了?也正是这种反差,让村民真切感受到生态是刚需,不该为发展让路,甚至是发展的牺牲品。
事实上,生态不仅是当地村民的刚需,1.73万平方公里的丽水,更是我国华东地区“生态屏障”。
2013年,浙江省开始不再考核丽水各区县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丽水开启生态建设新篇章。
把生态视为核心竞争力。丽水出台一系列生态标准、生态管理、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6.6%提高到31.9%,并实施产业园区以外基本无工业、园区之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
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带来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7年浙江全省第一,当地地表水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比例均为100%。
2019年,丽水全市9个县(市、区)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3微克,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为99.7%,市区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排名城市中位居第七。
“随时到我们村看,地上干净得连一颗烟蒂也难找到。”举淤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兴自豪地说,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是村民的自觉行动。
“江南秘境”丽水市松阳县,山高路远,但高端民宿“云端觅境”每天基本满房,单个房间均价超过1200元。
“环境的价格起码占了一半!”从上海特意赶来休假的游客阮清表示,之所以愿意跑到山沟沟里,支付比五星级酒店标准还高的房费,就是冲着这里的好生态。
保护生态,是负担、压力,还是红利、生产力?丽水实践指向了后者。
盛夏的景宁,空气清新,满眼葱绿。一阵急雨过后,远处群山朦胧、薄雾升腾,眼前新翠欲滴、生机勃发。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也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内779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连绵、山势险峻,曾经挡住了人们望向山外的视线,限制了当地发展。
思路一转天地开。多年来,景宁干部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倚靠绿水青山,又跳出深山,不仅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更在减缓相对贫困方面迈出新步伐。
大漈乡,地处1000米以上高山,是浙江省内海拔最高的乡。从县城出发,近两个小时的上山路百转千回。
5000多亩高山茭白,是这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大漈乡党委书记刘海华说,因为生态环境好、昼夜温差大,这里茭白价格能高出几倍,亩均产值超过8000元,带动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8350元。
景宁群山绵延,境内千米以上的高山多达779座,山势险峻,当地人称“野猪都站不住脚”。在工业驱动、粗放式增长年代,山高路远、“两山夹一溪”的景宁略显落寞,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
如今,还是那片群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巨大财富。
7月17日,游客在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的先锋书店平民书局阅读(黄宗治/摄)
源自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有机生态农产品,统一用“景宁600”公用品牌质管运营,远销杭州、上海等市场,生态附加值得到市场认同,平均溢价率超过30%,累计销售额达15.33亿元。
生态土壤,是山区新兴服务业的催化剂,孕育出各美其美的经济之花。目前,景宁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60%。
东坑镇桃源村深垟溪沿岸大棚里,葡萄、猕猴桃等已经挂果。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吴学芬说,采摘水果只是个引子,它能撬动农业三产融合,吸引大量游客“吃住游”消费,促进桃源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60万元。
指着一片绿油油的苔藓,毛垟乡党委书记雷晓华骄傲地说,现在全乡不仅“脱贫”了,更在加速致富!
在毛垟乡,寻常可见的苔藓被制作成装饰画,清新灵动,且不用频繁浇水护理。这些“文创产品”,走进了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各种展会,有的可售上万元。
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后,景宁持续探索内生性、普惠性、可持续的减缓相对贫困路径。2019年,景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014元、20005元,同比增长8.8%、10.1%,县域综合实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位居前列。
环境好带动发展机会多,也让更多丽水人选择回乡干事创业。这几年,云和县走遍千山万水、异地技术立身的“云和师傅”就有回乡的势头。
云和县崇头镇陈坞村党支部书记石余凤,从事食用菌生产、贸易已有十多个年头,她组织村民成立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食用菌标准基地示范引领,带动近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不止于农业、服务业,生态之于工业生产,同样带来直接的价值。
在丽水,近些年不少新兴产业在生态保护中勃发。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因为当地环境质量上乘,洁净车间过滤漂浮物、微生物的成本更低,直接慕名而来投资兴业。
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的丽水市松阳县,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有中国传统村落71个,总量居全国第二,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
在城市化浪潮中,松阳传统村落的生机与韵味被不断冲刷。人走了,老屋也黯然失色,被遗忘在山野乡间。
老屋是几代人的情结。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年轻人持续大量外流,乡村逐步失去“根与魂”,外在突出表现于老屋的破败,内在普遍体现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让深山老林的乡村凸显比较优势,开始具备价值,导入人流、物流、资金流。而归来的人气,也让村里人和物,都开始苏醒,绽放“原生态”的独特韵味。
在丽水,不少乡村已经显现这样的良性循环。
一场“拯救老屋行动”在松阳展开。2016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松阳发起“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提出两年内投入4000万元,对老屋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拯救”的对象是松阳县“中国传统村落”内除国保省保外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
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的兴建颇有讲究,土木融合、卯榫结构、精致雕文等构成了完整的建筑美学,这也是老屋修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松阳参与“老屋拯救行动”的传统工匠超过700位,包括木匠、瓦匠、泥匠、篾匠等,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匠人。
正厅的青石地面铺得严丝合缝,新修的窗棂与原有的构件浑然一体,翻新了瓦片的屋檐下,雕有精美花纹的撑栱历久弥新。
修旧如旧的老屋,点缀在绿水青山之间,构成一幅“印象江南”实景图,吸引大量游客。
“江南秘境”丽水市松阳县,山高路远,但高端民宿“云端觅境”每天基本满房,单个房间均价超过1200 元。
80多岁的松阳县三都乡酉田村村民徐连云,住了一辈子的老屋已经完成了修缮。见到“老屋办”工作人员,老人仿佛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激动得一把抱住,连连感谢。
三都乡毛源村村民徐关善家的老屋已有150多年历史,修复时新增了卫生设施、采光明瓦,日常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徐关善说,老屋修复了,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回家了,家族和村落风俗文化的“根”和“魂”也回来了。
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人气回流……以老屋等“低级别文物”修复为切入口、助力传统村落振兴的松阳实践,也为“两山”理念注入更加丰富的实践生命力。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生态建设让丽水三农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先天不足”变成“比较优势”,原生态乡村凸显吸引力,“诗和远方”饱含发展潜力。
生态的价值、价格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丽水做出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丽水山耕”几乎是业内公认的最成功的城市公用品牌。丽水委托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设计创造“丽水山耕”公用品牌,以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兑现生态价值。
2018年、2019年,“丽水山耕”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区域农业形象品牌类榜首;产品累计销售额219.6亿元,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个省市;培育品牌背书产品1453个、合作主体1055个、合作基地1153个,平均溢价超过30%……
念好“山字经”,在“丽水山耕”基础上,“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品牌再次出发,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丽水在保护生态实践中发现,衡量生态的价值有多大、如何体现、有何变化等,是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制度基礎。
2019年初,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率先探索量化分析、动态监测生态价值的新方式,求解“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生态公式。
目前,丽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形成,当地出台了全国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体系,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市级地方标准,成果纳入浙江省《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基于核算,生态价值交易水到渠成。丽水推动16个试点乡镇成立生态强村公司,建立“两山银行”交易平台,2019年农村产权线上交易747宗3.12亿元。
此外,丽水还出台《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创新“两山金融”支持试点模式,累计发放“两山贷”“生态贷”12555笔12.82亿元。
排污权、用能权交易也在丽水有了实质进展。目前,丽水全市累计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金额达11152万元,其中2020年新增1349万元。当地完成了年产4万吨药用中性硼硅玻管项目的用能权指标交易,交易量3.9万吨标煤,交易额4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