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仿 李 萍△ 周 琳 王归真 赵 艳
(1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西安 710061;2 河南省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周口 466000)
止血带作为静脉穿刺辅助用物,通过短暂的阻断静脉血流,使血管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临床上通常使用单根止血带捆扎在穿刺点上方10 cm 进行操作[1]。近年来有多篇文献报道使用双止血带可提高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但评价标准多停留于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率、疼痛发生率等主观评价标准[2-5]。缺乏客观评价证据和理论支撑,止血带不同捆扎方法至血管充盈度的结果无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实验,B 超辅助诊断方法探讨止血带不同使用数量、捆扎方法、部位,距穿刺点不同部位血管的客观改变,寻找最佳捆扎方法,为临床安全使用止血带提供理论科学证据。
以2018 年4 月2 日至5 月31 日 在 我 院门诊手术室行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无痛手术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 岁,无精神障碍类疾病,无危急重症。经麻醉师评估患者可耐受全麻手术,自愿参与本项研究。排除标准:心血管类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病变以及血管畸形瘢痕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初步纳入210 例,排除高血压伴血管粥样硬化9 例、糖尿病伴血管病变4 例、血管瘢痕2 例、血管畸形1 例,最终纳入194 例。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具体为:保持手术间温度22℃~24℃,患者进入手术间后静息状态取端坐位,左上肢与心在同一水平,保证血管静水压的稳定性[6],均于左上肢肘正中静脉捆扎测评。方法1,依据《护理学基础》教程,在肘正中静脉端距离穿刺点10 cm 处扎1 根止血带[1];方法2,参考沈晓署等[7]研究结果,以肘正中静脉端穿刺点为中心点,上下10 cm 处分别扎2 根止血带;方法3,参考吕艳研究结果[5],在肘正中静脉端穿刺点上10、20 cm 处,分别扎1 根止血带。3 种捆扎法每次间隔2 min,使血管充分充盈、回弹,避免结果偏差。3 种方法均使用泰州市珲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JXX-001 型数控气压止血带,每个捆扎部位参考白丽梅等研究结果[8],分别加压至80 ~120 mmHg(10.64 ~16.00 kPa),然后在60 s 内应用北京汇影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IUstar300 型推车式彩超,选择探头频率7.5 ~10.0 MHz 的高频探头,上肢静脉检查模式下由B 超医生,例如结合患者连续性随呼吸起伏的吹风样音频信号来确定贵要静脉的位置[9]。严格识别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走形并在肘窝处探寻肘正中静脉的准确位置,测量患者肘正中静脉端血管内径、横截面积、血液流速的变化,并记录皮肤颜色改变及患者自觉麻木的时间。
1.3.1 肘正中静脉内径值 比较止血带3 种捆扎法,患者肘正中静脉内径值越大,提示在皮肤表面充盈越饱满,充盈饱满为静脉血管明显凸出皮肤表面,其张力较大[10]。
1.3.2 肘正中静脉横截面积 比较止血带3 种捆扎法,患者肘正中静脉横截面积,同一部位静脉横截面积值越大,静脉充盈度越好。血管容积与血管横截面积成正比[11]。
1.3.3 患者麻木、皮肤青紫出现时刻 比较止血带3 种捆扎法,观察皮肤最早发生颜色改变及患者主诉麻木时间。时间出现越早,提示血管内血液被阻断效果越明显,具备提前预警,安全系数高。
数据分析采用Epidata 3.0 双人录入,SPSS 19.0 软件处理数据,连续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 和SNK 法。双侧检验α=0.05。
本研究纳入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无痛手术患者194例,年龄18 ~62岁,平均33.2±7.7岁;体质指数(BMI)16.76 ~33.68 kg/m2,平均(21.92±3.08) kg/m2。将194例患者以BMI采用亚洲人标准[12]分为4组,BMI≦18.5为偏瘦组占7.73%、18.6 ~ 22.9为正常组占60.31%、23.0 ~24.9 为偏胖组占16.50%、25.0 ~30.0 为肥胖、>30为重度肥胖,因重度肥胖组只有8 人与肥胖组两组合并共占15.46%。
表1 3 种捆扎法各指标的比较(±s)Tab 1 The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three tying methods(±s)
表1 3 种捆扎法各指标的比较(±s)Tab 1 The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three tying methods(±s)
*P<0.05 vs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 vs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 vs the other two groups
Method Inner diameter of the vien (cm) Area of the vein(cm²)Blood flow velocity (cm/s) Starting time of cyanosis of skin(s) Starting time of numbness(s)Single tourniquet 0.46±0.09 0.16±0.07 0.03±0.24# 51.24±13.44 56.04±13.31 One above and one below 0.46±0.09 0.17±0.07 0±0 51.05±12.88 64.97±15.43△Two tourniquets above 0.47±0.09* 0.18±0.07* 0±0 47.79±10.71* 55.49±13.38 P<0.01 <0.01 0.022 <0.01 <0.01
结果显示(表1),上双组在血管内径、血管面积、皮肤颜色改变时间与其他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根组血液流速与其他2 组比较,上下双组主诉麻木时间与其他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提示,上双组穿刺难度低、血流阻断效果好,具备提前预警,安全可靠。
本研究显示,3 种止血带捆扎法比较,上双捆扎时,肘正中静脉血管内径和血管面积均为最大,而皮肤颜色改变、主诉麻木均最早出现。由于静脉携带回心血量,呈向心性走向[13];上双组止血带在距肘正中静脉端穿刺点上方10、20 cm 处分别进行恒压捆扎[5],将浅静脉血流双重阻断导致血管内压力增大,容积充足,使血管内径、横截面积增大,表皮血管充盈;血流完全阻断,导致患者皮肤颜色改变、麻木感最早出现,具备提前预警作用。单根捆扎时外在压力不足,B 超仍能监测到血流速度。上下捆扎时,静脉上下端外在压力不足,同时上肢下端血流阻断,容积不足,B 超无法监测到血流速度,形成一个相对小循环的部分停滞和上下段静脉之间的死腔,远端动脉压显著不足。只有在保证上肢远端良好的动脉压、容积,并完全阻断其表浅静脉回流时,肢体远端浅静脉充盈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1],血管压力、容积与内径、横截面积、充盈度成正比。
本研究还显示,B 超监测下血管内径、血管面积不因捆扎时间延长而增大。人体血管的张力有限,当达到充盈饱和后,不再增大,有研究指出,扎止血带时间如果超过1 min,机体将快速建立侧支循环,使已充盈的静脉变得不充盈[14],皮肤麻木最早出现时间表明血管已达到充盈饱和。上双组最早出现皮肤颜色、麻木改变,其内径和面积大于其他两组,提示止血带最佳捆扎穿刺时间为40 ~80 s,这与李曼玲等[15]研究的静脉最佳穿刺时间为扎止血带后40 ~120 s 相近。临床工作中,通过延长止血带捆扎时间达到提高血管充盈度的目的是不可行的,时间长不仅不能增大血管内径和面积,相反会给患者造成皮肤青紫、麻木、疼痛、肢端的短暂性发绀等不适感[14]。
综上所述,采用上双止血带捆扎法时,血管内径和面积均为最大,且能够双重阻断静脉回流,静脉血管充盈度最佳,因此,理论上此种捆扎方式最有利于静脉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