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行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很多产业从“线下交易”转向了“线上+线下”模式。高校校园人群集聚,是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减少外出、避免集聚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因此,高校师生越来越多地使用网购服务,对电商和快递服务的需求急剧攀升,高校校园包裹配送量剧增,如何实现疫情防控下高校校园内快递安全高效配送成为了一个新课题。
那么,怎样的校园快递服务场景更加符合当下乃至今后高质量服务的需要呢?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在高校校园推行基于智慧物流技术的集约化、无接触配送模式。本文针对成都某大学校区设计高校校园快递服务的新场景,并对此应用场景作优势和要素分析。
以成都市某大学校区为例,经过对校园内每一个快递网点调查了解,收集分析数据,研究对疫情防控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点,并延伸研究在生态环保、产业效益、校园其他安全方面的问题。
该大学校区师生共2.5万人,宿舍区、商业区分区设立。在商业区内,开设不同快递品牌的共10个营业网点,每个网点平均有工作人员3~4人,1台物流运输车,营业、仓储平均面积约80~100平方米,均独立运营。经调查统计,该大学校区的日均快递配送量约1万件,日均寄发快递约1500件,学生在休息时间到每个快递网点排队办理领取或邮寄业务。
从疫情防控角度看,各快递网点分散营业的模式存在几个问题:网点多必然增加防控风险点;学生排队和面对面办理业务增加疫情传播风险;进出校区的快递工作人员数量较多,也容易增加疫情传播风险。
从生态环保角度看,一个校区一个服务群体,由多个快递网点提供同样的服务,一台物流车辆单独服务一个网点,而且没有使用新能源车,给校园生态环保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车辆行驶在校园频次多,管理难度大,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不利因素。
从产业运营效益看,多品牌快递企业分散作业、独立运营,人员、场所、能源支出较大,每个网点空间狭窄业务量偏小,难以实现规模作业下的先进物流技术应用,劳动生产率低,无法形成企业运营的规模效应,难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快递服务。
根据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等要求,结合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资源共享、科技支撑、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原则,取消分散的快递服务网点,改变各自为战的作业方式,在校园内所有快递实现“统收统配”的基础上,应用智慧物流技术,设计高校校园快递服务新场景。
场景1:在非商业区开辟600平方米的空间场地,广泛应用先进的智慧物流技术,建设综合型校园快递服务场所,可称为“智慧快递服务中心”。该中心采用开放式布局,师生自行至待取件仓储区取件(形式上类似超市),在出口处完成交接。待取件仓储区设置5000个编号格口,用于暂存快件。中心工作人员使用高速巴枪扫码完成待配送快件的入库管理,并向师生自动发送取件信息(信息注明快件格口编码)。中心采用智能高拍仪、云监控、智能柜等设备实现全程无接触配送服务,减少用工,提高效率,缓解高峰排队。同时,在中心出口处附近规划设计废弃包装回收区,避免快递包装污染。
场景2:投入2~3台新能源物流车辆和若干微型末端配送电动车,为进驻“智慧快递服务中心”的所有快递企业提供快件运输和配送服务。新能源物流车辆安装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用于快递分拨中心和校园快递服务中心之间的快件运输服务,可随时监控运行轨迹,掌握出发、抵达时间,确保运输安全。新能源物流车辆每天2次定时定轨迹行驶出入校区,到各快递企业的快件分拣转运中心运送快件。不同品牌快件分别装袋运输,以设计成不同编码和颜色的袋牌加以识别,每个袋牌上使用二维码或者条形码记录袋内快件基本信息,通过扫码进行交接,确保快件能准确转运、分发。微型末端配送电动车负责完成校园内智能快递柜和少量需要人工交接的快件收投服务。
场景3:在学生宿舍区、教职工区分别规划设置具备收投快件功能的智能快递柜,方便师生使用快递服务,避免“智慧快递服务中心”高峰拥挤。需要收取或寄发快件时,师生们可自由安排时间,在附近的智能快递柜上通过人脸识别和扫码快速完成快递寄发和领取服务,更加便捷安全。校区内智能快递柜及附属设备的建设、维修项目由专业运营企业负责完成,日常服务管理由“智慧快递服务中心”负责完成。
1.有利于高校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新场景的应用,能最大程度降低快递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接触、学生聚集拥挤的几率,能更加有效地针对快递服务场所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利于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在高校校园内传播,保障高校师生生命健康和正常教学秩序。
2.大幅降低快递企业房租成本。取消快递企业在校园商业区内租赁营业网点,集中在校园非商业区固定场地统一运营。高校将快递服务用房作为公共服务性质在租金上给予优惠政策,按房屋性质、地段和面积等因素综合分析,快递企业总体房屋租赁年减少支出约50万元。高标准建设规范的“智慧快递服务中心”,美化、优化校园环境,降低校园安全风险。建设绿色回收区,包装循环利用,传递绿色理念,让学生加入绿色行动,促进校园环保事业发展。
3.大幅降低快递企业用工成本。通过应用智慧物流技术,很多快递作业环节无需人工操作,大幅减少用工数量,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员接触。集中运营和科技应用将为该高校快递企业总体减少一半工作人员,按照人均年用工成本6万元计算,年减少支出约90万元。同时,师生们寄、收快件可以分散时间,不会因快递网点营业时间受限而出现聚集拥挤,减少疫情传播概率,方便师生学习生活。
4.有效提高车辆运行效率。使用新能源物流车集中统一运输快件,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符合绿色物流发展方向;集中运输将大幅减少物流车辆采购和运行费用,按照总体减少7台物流车辆采购与运行费用,年减少支出约70万元;大幅降低物流车辆在校园内行驶频率,有利于保障校园交通安全。
5.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将“智慧快递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校的人才实训、创新孵化、创业交流的综合性平台,供学生们学习实践,提高技能。高校还可以组织贫困学生参与中心运营,获得一定工作报酬,保障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支。
1.高校要重视。快递服务为校园教学和师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类风险隐患。高校校园管理层要大力支持快递企业不断优化校园快递服务,洞察并解决好校园内快递服务的伴生风险,通过引导、支持快递企业集中运营来降低风险点,做到各类风险可防可控,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环境优雅、质高价廉、绿色环保的快递服务环境。
2.企业要支持。各快递企业要认识到分散经营不仅关系到成本高企,也影响高校校园疫情防控、消防交通安全管理等问题,站在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全力支持集中运营,努力适应新服务场景,对新的应用场景给予前期投入,合理制定服务价格,按照业务规模比例合理分摊成本、获取经营收益。
3.管理要科学。“智慧快递服务中心”需要一个主体负责管理,既可以由高校后勤部门设立独立工作部门负责运营,也可以由快递企业协商成立实体负责运营。前者由各快递企业与高校后勤部门按件结算即可,后者由快递企业按照股份定期结算。通过制定并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智慧快递服务中心”日常规范运营。
4.师生要拥护。校园快递服务优劣涉及每一个高校师生切身利益,师生们要积极参与并支持快递服务环境的改善,呼吁高校校园管理层和各快递企业努力提高校园快递服务质量,消除校园快递服务伴生安全风险,保障广大师生能享受更加优质、安全、便捷的快递服务。同时,通过参与“智慧快递服务中心”日常运营,开发、提供新技术支持,逐步将校园快递服务新场景引入教学和实践,将对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