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蓉
(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项目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地,西起黄河,东到汾河,北界至长城,南抵龙门山,南北长430km、东西宽 90km。地理位置为东经 110°15′~112°20′,北纬35°41′~39°40′。行政区划涉及忻州、吕梁、临汾 3 个地级市的23 个县,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67.76 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48%,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是黄土高原的主体组成部分,地表覆盖着数十米厚的黄土。由于地质构造和长期侵蚀等自然因素的结果,形成了丘陵沟壑的地貌类型。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0km~7.50km。依照《中国林业区划》,该区域为黄土丘陵保持区。海拔一般800m~1 900m,气候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 4.30℃~10.50℃、降水 360mm~530mm,降水多集中于7 月~9 月。冬季干旱寒冷,夏季多暴雨。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由于历史上的广种薄收和滥垦滥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地形破碎,植被稀少,雨量集中,黄土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抗侵蚀力弱。耕地又多为坡地,据水保部门资料,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模数相当于林地的9.6 倍,25°以上的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度约为1.0cm~1.60cm,最高可达4.0cm~7.0cm,因而该区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为晋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重点区,土壤侵蚀模数最低4 000t/km2,最高 16 600t/km2。区域内 18 个县(市)土地面积62 37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4 553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7.50%,年均输沙量9 000 万t、在暴雨季节,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水土流失带走了肥沃的表土,冲毁农田房屋,淤塞河道,填平水库,给当地和下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防护林承担着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显得尤为重要。营造防护林是增加地面覆盖,利用植物的根系固结土壤,减少地表冲刷,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生物措施。它与开沟整地平整梯田、兴修水库的工程措施相结合,就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变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面貌,减少自然灾害,造福于民。因此,在该区域内大力营造高质量的防护林,是林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1 防护林面积比例减少,成活率不高
在近年的造林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林忽视防护林的现象。经济林面积比例大幅上升,甚至挤占了农耕地。防护林营造比例相对于经济林逐年减少,而且多造于立地条件较差的沟洼、陡崖上。如营造防护林较好的柳林县,至2016 年统计显示,全县营造经济林 2.70 万 hm2、防护林 5.10 万 hm2,经济林占防护林面积一半还多。还有部分县新造防护林占比更低,部分乡(镇)甚至只造经济林而放弃了防护林的营造。防护林所处的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一般偏低,特别是在干旱年份更是如此。造林成活率差,成为制约防护林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据兴县自查,当年营造的经济林成活率85%,而防护林仅40%~60%。
2.3.2 资金缺乏,管护水平差
一般情况下,林业资金首先用于造林,因而管护资金缺口较大,而管护却是保证造林成效的重要保障。首先是过度放牧。近年来,养羊业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发展迅速,养羊成为了区域内的支柱产业。据调查,忻州市7 县中人均1 只羊已较普遍。经济林大多数为个人经营,管护工作细致严密,绝不允许牛羊为害,大量的羊群只有进入防护林区放牧,致使幼苗被啃,树苗被毁事件不断发生。虽然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经常检查,但因面积大、人少、经费紧张而效果不佳。其次病虫害也直接影响到防护林的生长发育。该区域内已有天牛发生,鼠害也较为严重,经费不足又使病虫害防治的难点增多。
2.3.3 只重经济效益,盲目毁坏防护林
经济林的过热使一些地方只重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防护林的生态效益,从而出现了盲目毁坏防护林的现象。20 世纪80 年代,为减少水土流失,该区域营造了以柠条为主的防护林,柠条遍布于沟沟坎坎,陡坡峁岭,有效减少了坡面冲涮。柠条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树种,耐旱又耐寒,在年降水量200mm 以下、-20℃~-30℃低温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地、黄土丘陵均能生长;根系发达,能紧紧固结土壤,且生长迅速,萌芽力强。据测定,保德县4年生柠条林高达1.50m~2.0m,可减少地表径流63%。
近年来,一些土壤肥力高、立地条件好的农田逐渐被果树占领,生长于沟坎陡坡的柠条林则被粮田所替代。有些地方则直接毁掉柠条栽植果树,使原有柠条林不断减少,出现了盲目毁坏防护林的现象,必须引起各级林业部门的重视。
对于生态治理的认识,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思想认识,对于发展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防护林至关重要。部分领导同志认为搞防护林不划算,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因而不愿意造防护林,或者造而不管,致使“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又有所抬头。要使该区域防护林正常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既要抓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又要抓“看不见”的生态效益,引导吕梁山区的林业向高效经济型与社会效益型相结合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各地要按照当地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好总体规划,合理划定防护林、经济林的比例,在经济林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防护林的建设。建议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利用农村合作社,重点营造防护林。二是利用政策调控手段,以栽种经济林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强制发展防护林。也就是说,栽植经济林同时首先需要栽植一定数量的防护林。三是划定基本防护林面积控制区,把一些易于造成大范围水土流失的地块划定为基本防护林区,禁止垦荒,不允许栽种其他林种。
林地放牧、毁林、盗伐林木事件屡禁不止,在很大程度上与林业执法不严、处罚不力有直接关系。首先要加强林业法规的宣传,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群众自觉爱林护林。与此同时,要抓住典型,加大处罚力度,充分利用法制手段制止毁林歪风。
目前,仅仅依靠国家投资营造护林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走国家投资、群众投劳投资、社会筹资相结合的路子。可采用下列方法缓解资金矛盾:一是本区域内国家、省级投资首先用于发展防护林。该区域为重点水土流失区,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面覆被是发展林业的基点,营造防护林又是该区域内一个难点。发展经济林已为广大群众所认识,而且经济林又多为个人所有,资金筹措已不成问题,国家对林业投资应着重用于防护林建设。二是以劳代金。应充分利用群众发明的“义务工”、“积累工”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造林护林。可以用“义务工”、“积累工”来营造防护林,也可以用“义务工”、“积累工”来护林,以缓解经费不足。三是征收生态补偿费。森林生态效益造福于社会,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它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难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了,反过来也应扶持生态效益。建议应适当从社会征收部分补偿费用,建立发展基金用于防护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