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雨辰
(徽商职业学院,合肥 230000)
传感器、人工智能、云计算、预测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快速改变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分销和服务方式。这些变革(统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工业4.0)所引发的颠覆性影响达到空前水平,致使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一变革趋势最普遍和明显的表现在于数字化供应网络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供应网络能够综合来自不同渠道和地区的数据与信息,为产品实际生产和分销提供助力。
基于这一网络,企业能够与生态体系内的任何相关方开展数据和信息的传送和接收,从而有效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并发掘新的价值。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播仅局限于生产系统内原材料和成品端之间,这种线性传播途径灵活度较低。而数字化供应网络采用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度。这种结构摒弃了传统的线性传播途径,能够最大化地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以应对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而作为教育从业者,在数字时代下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深挖市场潜在机会,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给学生传输前言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的竞争力。
数字化供应链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构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的,动态、协同、智能、可视、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网状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管理可分成供应端、需求端和渠道端,无论哪一端,随着技术和信息的进步,机会越来越多,供应链管理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包括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区块链等在内的新信息技术可有效助力供应链管理,优化提升供需匹配和供需双赢,其中,有些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实践。利用这些新技术,可以将数据的价值充分挖掘,从而进行预测分析、顾客画像、大数据聚类、关联分析以及精准推送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物流层面的智能优化。以京东库存优化为例,正在做网络优化、分销店布局、仓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等,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可以令决策更加智能。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业务的发展,供应链能为企业做非常有价值的、超越基础性供应链服务的增值效益。比如,供应链所有的活动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通过大数据,在供应链前端进行精准分析预测,给予企业市场趋势、采购生产以及销售计划方面的数据支持。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中,高职院校要切实做好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的职业道路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体现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的授课宗旨。同时这也对高职院校供应链专业的授课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当下,几乎每个人都将供应链的实时控制挂在嘴边,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话题并且达到预期的效益,做到如下两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需要连续实时流动的数据。第二,分析和评估这个连续的数据流,然后分析的结果将被自动转换为适当的方法。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却并不容乐观。一方面,数据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时间间隔,很多公司对供应商那边的生产情况以及运输货物至工厂的整个过程并不那么清楚;另一方面,数据评估通常是静态的,换句话说就是数据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分析,因此通常要很晚才能发现风险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的方向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需要注重学生对智能化信息流的分析,这样才能快速掌握市场一手信息资源,从而对商业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过程自动化愈发成为有效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的焦点。然而没有相应的数据库,仅仅依靠技术是没有用的。利用可能得到的外部数据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是将这些外部数据与供应链中所有相关人员的综合内部数据相结合。因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库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从整个供应链网络访问信息的方法,包括供应商和客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和全球其他服务提供商。只有通过全球网络中所有参与者的深度数字协作以及相应的流程信息,才能360度全方位实时了解到相关信息。
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物流类课程存在交叉重叠与相互渗透现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与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现代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ERP 电子沙盘等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和相互渗透的现象。各门课程的内容在本质上有很强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里要充分体现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把各课程内容捏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供应链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企业主平时对其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一场疫情,使得之前经营还不错的企业突然陷入混乱的境地,停工停产带来的供应链波动更让企业雪上加霜,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影响,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高职院校要切实以此为契机,要在看到挑战的同时看到机遇,积极调整授课方向,促进课程改革,努力培养适合市场的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