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文华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粤港澳合作从“前店后厂的1.0版”和“CEPA框架下2.0版”进入到大湾区“协同发展3.0版”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为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开辟新格局的重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2019)。如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协同发展,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竞争力,推动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过了40多年的合作发展,在人均GDP、消费市场规模等多领域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为10.8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2.1%,在总量上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相当,发展势头强劲。
至2008年以来珠三角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第一、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当前珠三角在工业领域已初步建立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门类齐全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江东岸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珠江西岸在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持续发展。在服务业领域,2018年珠三角九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均大于40%,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50%,其中广州达到71.75%,批发零售是珠三角服务业中各行业占比最高的行业。
香港、澳门的产业最明显的共同特点是第三产业发达,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90%。香港是全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旅游业是香港的四大支柱行业。2018年四大支柱行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57.3%,其中,金融服务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9.7%,贸易及物流占比21.2%,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占比12%,发达的金融业和贸易物流业为带动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澳门的产业发展以博彩业为主,产业结构呈适度多元化发展。2018年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占GDP的比重为50.25%,虽然博彩业仍然是澳门的支柱产业,但至2011年以来,澳门博彩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金融保险业、批发及零售业、饮食及酒店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租赁及工商服务业等近年来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呈现出了适度多元化发展的势头。
从以上看出珠三角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而香港、澳门第三产业发达,在金融服务、物流、会展、博彩等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绝对优势。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在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加上三地长期的合作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经济联系也非常紧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度仍然处于低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018年广州、深圳两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以“三、二、一”的模式发展,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珠海、东莞刚超过50%,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其他5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40%~50%之间,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地区发展。珠三角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三层梯度差异,而产业结构又存在一定的趋同,再加上大部分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还不够,为此缺乏整体与港澳地区发达的服务业相对接的能力。珠三角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其与港、澳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定位存在功能叠加,尤其是珠三角9市在定位上存在重叠,自身发展优势认识不够清晰,如:佛山、东莞、中山都在政府报告中提及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而广州、深圳与香港在国际航运、会展方面都具备雄厚的基础设施条件及丰富的经验积累,珠海、澳门都把发展国际休闲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珠三角内部各城市都希望在新时期能加强与港澳合作,避免虹吸效应带来的发展劣势,由此造成了部分产业在各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业发展的效率、质量共同提升。虽然大湾区内早已建立了粤港澳三地高层的沟通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卫生、金融监管、法律等行业合作的沟通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粤港澳各城市间在资源禀赋、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前期合作更多要照顾穗深港澳等城市的优先发展,而虹吸效应、财富转移效应的存在导致城市间经济差距拉大,相互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城市如肇庆、江门等缺乏足够的沟通制度来表达自己在粤港澳合作中的利益诉求。此外,在沟通中还存在“大门打开小门未开”,具体的落实推进在基层还存在许多障碍。
由于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分属三个独立关税区,三地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不能完全在湾区内自由流动。独立关税区产生的边界效应将直接导致三地在公共服务、城市配套等方面存在对接“玻璃门”,要素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阻碍了三地间的产业合作,影响了产业的协同发展。此外,从行政区划来看,粤港澳三地有11个行政区,各行政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的相关制度,难免形成一定的行政格局阻碍,导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容易出现错位、缺位,从而影响到湾区内的营商环境和经济自由度,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为的是利用三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差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得湾区内各经济主体与大湾区的整体经济利益均得以实现。为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是如何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珠三角各城市要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人工智能、5G、通信器件等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广州的国际航运、交通枢纽功能,推进广佛同城协同发展;珠海要充分发挥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区位优势,加快横琴新区、洪湾片区的发展,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提供有力支撑;珠江东、西两岸城市要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珠江东岸产业带,以生物医药、家电电器等高端制造为重点的珠江西岸产业带。珠三角地区只有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推动其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才能在产业链上与香港、澳门的现代服务相融合,促进三地产业的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目标一致、利益一致,为此需要“9+2”之间在政府层面搭建粤港澳合作机制,包括沟通机制、议事机制、协调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等,充分考虑各城市的利益诉求;在民间层面形成形式多样的商会、协会、促进会、研究会等组织交流。通过共建合作园区、合作平台等形成粤港澳间统一的运作规则,消除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在投资、企业机构间合作、资质互认、金融合作等微观活动上的制度障碍和壁垒。同时在“9”内部各城市间也需要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自的优势得以发挥,发展利益得以共享。
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有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就必须要推动产业朝高端化方向推进,而产业的高端化离不开各类要素的支撑,这就需要推动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特殊性,要素流动面临的行政格局阻碍问题更加明显,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让政府处于准确的角色位置,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方便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各城市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对接,促进湾区内产业链、贸易链和价值链的互补耦合,最终实现湾区内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