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系 广东 广州 510520)
舞蹈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舞蹈技术,因为舞蹈表演并不是单纯运用肢体表达的艺术形式,音乐、情感也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高校中舞蹈系学生存在音乐素养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而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应用也是主要的教学难点,使学生的舞蹈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更难以进一步形成综合艺术素质。
舞蹈课是一门动作教学课程,但知识教学也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的音乐基础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对舞蹈的理解能力也体现出差异性。知识教学除了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理论素养之外,还负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众所周知,音乐素养是保证舞蹈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具备专业性音乐知识的舞蹈教师更能够掌握舞蹈教学的表演艺术教学要点,起到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决定作用。因此在舞蹈专业教学方面,通过每一个分解动作环节对学生进行音乐零散理论知识的讲解。令学生掌握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系统化结合点,能够形成学生一种良好的肌肉记忆能力,所以说,既具备音乐专业能力又具备舞蹈专业能力的教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学生音乐与舞蹈之间的通感能力,强化他们融合音乐与舞蹈于一体的积极想象力。
舞蹈基本功教学依赖于示范教学,表演艺术是一种舞台艺术,稳定的舞蹈基础离不开勤学苦练,表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体的灵活性和柔初性锻炼是每次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使学生的外形保持匀称,并具备将舞蹈技术动作展现出来的肢体协调能力,能够按照各种舞蹈的技术要求延伸自身线条,确保技术动作的和谐与自然,将舞蹈的艺术表演力展现给观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本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身体动作的控制能力,例如控腿,要求学生将将腿长时间地保持一定高度,以拓展身体的软开度和柔韧性,锻炼出一双强而有力的支承腿,舞蹈表演时技术动作才能发挥得优美流畅、随心所欲。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础训练是舞蹈教学中比较枯燥的必要环节,而且其教育学原理植根于练习率,一来长时间、高重复率的动作训练使学生掌握身体控制与协调能力,而且不能算是正式教学,一方面也是为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补课”,因此一些学生来在“打基础”的层面经常感觉到厌倦。基于此,有必要改善舞蹈基础教学的激励机制,通过强化学分制、考核制的方式来让学生提高对舞蹈的重视程度,让学生真正把基础课程当做一门重要的课程。
舞蹈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要完成有艺术表演力舞蹈除了展现出高超的基本功以外,还需对舞蹈配乐的音乐风格有深刻的领悟能力。音乐在节奏、旋律方面给群众以精神上的共鸣,而表演者则需要通过自身的舞蹈动作去迎合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路线,表演者需要跟随音乐的的情绪控制去展现动作艺术,使观众感受到音乐、舞蹈合而为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对舞蹈动作怎样演绎规范音乐旋律进行程序教学,例如给学生播放示范音乐,训练学生对音乐的主观理解,让学生感受音乐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构建了什么样的场景,舞蹈家在置身于这种场景中应该怎样用舞蹈动作表现自身的真实情感,以提高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整体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每演绎一个舞蹈作品,都要尽可能广泛地研究该舞蹈的创作背景,分析舞蹈背后隐藏着什么创作动机,舞蹈配乐中运用了什么音乐语言,甚至可以采取解构主义手段,将舞蹈作品拆分成为独立的音乐、配乐、节选等可分别研究理解的内容,从中找出创作者形成音乐语言的习惯及规律,表达关键情感色彩的代表性的音乐记号,与之呼应的舞蹈肢体动作的应用方式,从中找出共鸣点。虽然这种拆分研究手法是理性的、非艺术的,但不失为一种分析研究手段,舞蹈表演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科学的艺术分析也是有必要的。
舞蹈是一种人类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艺术手段,因此情感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如果学生只着眼于复原前辈艺术家们的舞台动作,即使动作还原度极高,表演依旧是缺少灵魂的,因为前辈艺术家们的舞台表演有鲜明的个人烙印,而“有形无神”的模仿无法体现出艺术表演力那种极具个性化的辨识度。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虽然掌握了极高的舞蹈技艺,但仅仅表现出了个人的基本功素养,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方面不到位。
舞蹈表演既要感性又要理性,舞者不能局限于音乐情感的简单复述,因为听觉艺术的心灵体验是不同于视觉艺术的,而驰名世界的舞蹈艺术家们的舞台经验又是学生们不可体验、不可模拟的,即使学生无限贴近这些前辈舞台表演时的情感,也难以达到前作的十全十美。因此情感应用是要将个人意识与舞蹈创作者的创作心理相结合,在创作者意识深层自我设定的背景环境下,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创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去,将舞蹈本身有个性地表达出来,赋予它带有个人色彩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与灵感密不可分,然而灵感往往是妙手偶得、难以预料,舞蹈艺术中动作编排是展现舞蹈艺术美的主要表现方法,可以说是对原作的二次创作,或纯粹的原创性活动。但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除了通过高潮部分的艺术体验领会创作灵感,通常无法找到舞蹈中灵感的生发之处,这种通过直觉感受舞蹈美的艺术欣赏无法满足舞蹈教学的目标,因而要对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加以培养,使学生能够感受舞蹈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火花以及心理活动的高峰,充分把握舞蹈作品的高潮部分以及精华部分。
创作者的灵感并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一个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情绪焦点,反映某个时段或事件所触发的心灵状态,如果表演者无法理解创作者的心态,那也无法对其灵感的生发产生顿悟,演奏时的艺术表演力往往不足。通过舞蹈创编可以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在实际舞蹈教学中,组织学生们进行舞蹈创意、模仿演绎、集体舞蹈等形式,是学生们尽量发挥想象力完成舞蹈课题。或者采取“主题舞蹈”的配乐,通过指定主题的舞蹈让学生们选择恰当风格的舞蹈配乐,在此基础上完成动作编排、场景设计、演出组织、人员设置等等,在一个完整的舞台表演的筹备过程中体验过程,体验想象的时间感和过程性,在舞蹈的创编过程中激发灵感,给舞台艺术插上想象的翅膀,使舞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在综合艺术素养中,艺术感受力是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感受舞蹈艺术作品中主观意识的重要能力,一个舞者如果在他要表演的舞蹈作品中感受不到创作者体现的主观意识,那么他的表演过程一定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抄袭过程。舞蹈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因素是多元化的,而且是体现出创作者起伏不定的情感波动,进而影响舞蹈的动作节奏、身姿展幅、力度变化、活动范围等表现细节,这些都是需要舞者能够随时捕捉并感受的。
教师应在舞蹈教学中适当提高艺术欣赏课的比例,当前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机械的知识讲解与动作示范,以世界各地、各国舞蹈的先进经验为教学示范,反映世界各国在舞蹈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能够开拓学生与教师的视野,从而扩大学生感受舞蹈艺术的渠道,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感受力的认知度,将学生对舞蹈的意义产生进一步的理解,继而转化为学习欲望,这也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新形势下的体现。
艺术气质是一个比较虚化的培养目标,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一种与音乐艺术密切相关的外在精神状态,从本质上来说,是贯彻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原则。在舞蹈教学中,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选段,学生的表演效果都存在个体差异,这和每个学生的艺术气质是有关系的。常言道“相由心生”,学生们对舞蹈的理解、内化程度都会体现在外在气质上,优秀的艺术表演者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气质,这也是他们舞蹈艺术使人赏心悦目的重要原因。
舞蹈的基础训练本身非常艰苦,很多学生往往忍受不了单调、繁重的练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怀疑自己缺乏舞蹈天赋,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负面效果,这样的心理状态当然会使学生的外在表现毫无艺术气质可言。舞蹈教学应使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舞蹈,教师应改革教育方法,鼓励学生战胜自我。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说过“所有的音乐家都是通过练习诞生的”、“不存在所谓的天才音乐家”,教师应当通过情感谈话法使学生接受舞蹈练习律,使学生们主观上增强对抗苦、累的意志品质,为学生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通过科学训练使学生们掌握表达舞蹈艺术的基础能力,使学生在挥洒自如中逐渐提高舞蹈技艺,发现自身某一方面的艺术才华,从而健全人格心理,提高在舞蹈表演中的自信心,从而塑造个性鲜明的舞蹈表演风格,将健全、积极的个人意识通过舞蹈完整地表现出来。
艺术创新能力以往的教学中认为是因人而异的,一般认为是开阔眼界、大量练习后“熟能生巧”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表演过程中,其自我意识是与创作者意识交替出现、结合控制的,既能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变化,又能保持自我意识的理性和控制力,这样才能对舞蹈作品完美的内容诠释,并以即兴的形式赋予创造性的表达。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即兴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即兴创作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学生反应能力较快,擅长即兴表演,而有的学生则不然。基于此,教师应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随时将生活中的感悟应用到舞蹈中,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在舞蹈中添加生活中的艺术化元素,最终具备即兴表演的能力。
所有与舞蹈相关的能力都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艺术表演力的循序渐进训练,使学生们掌握基础的表现形式,最终实现学生由内而外表述出一种自我的艺术语言,形成与观众精神方面的沟通载体,从而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