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游思想研究述评

2020-12-31 15:49李俊锋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徐霞客旅游思想

李俊锋

(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2.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旅游思想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绍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涉及先秦时期人们旅游出行观念的论述,可称得上是古代旅游思想研究的定鼎之作。其后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平淡的状态。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关于古代旅游思想的研究也进入一个较为旺盛的阶段,取得一定的成果。王金伟《中国旅游思想史研究述评与展望》[2]一文认为中国旅游思想史的研究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起步期(20世纪20—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3个阶段,其述评内容涉及古代直至现代人的旅游思想,重在以宏观分析为主,对于古代旅游思想研究成果的论述较为简略。本文主要回顾了近三十年学界有关中国古代旅游思想研究的成果,将从旅游思想、旅游伦理思想、旅游审美思想、旅游休闲思想、旅游观和游道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和分析。

1 古代旅游思想研究

先秦时期是中国旅游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诸子思想博大精深,包含丰富的旅游思想,其中尤以儒家和道家最具代表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和山水观念,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不仅是中国旅游思想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古代旅游者奉行的圭臬。因此,有关先秦旅游思想的研究,亦主要集中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旅游思想上。有学者从新的视角研究了《逍遥游》中“道”与“游”的内在联系,庄子为什么要以“游”来论述他哲学上的“道”,以及《逍遥游》中所揭示的战国时期的旅游特点。[3]沈瑞英(1991)对道家旅游思想产生的背景、审美观进行了阐述,认为道家的旅游思想是顺应自然,具有非理性和轻物质重精神的审美观。秦永红(2001)则阐明了道教旅游观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哲学的独特贡献,论证了道家、道教旅游观与现代旅游文化惊人的契合及表现。樊友猛等对孔子“比德”旅游审美观进行了再审视,认为对孔子的旅游观做功利与否的断定是不切实际和没有意义的。[4]黄少英等(2017)探讨了孔子以和谐为核心旅行思想的主要表现,其“周游列国”不和谐之旅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孔子主张的礼制很繁琐。李小波等探讨了孔子、庄子在游的空间、旅游思想、旅游境界等方面的区别。[5]

秦汉及之后的旅游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司马迁、谢灵运、柳宗元、朱熹、徐霞客等几个重要旅行家的思想上。王金伟(2010)认为司马迁的旅游活动和旅游思想是一个互动的有机体,以旅游活动为基础,司马迁形成了受儒家影响较深、兼具道家特性的多元化旅游思想。黄平芳(2005)分析六朝旅游思想具有修身养性、寻美追奇、提高素养和参佛悟道等价值,并且开创了想象游和卧游等独特的旅游方法。魏琦等(2007)总结谢灵运旅游思想的特色主要有高度评价旅游、力倡旅游养生、追求超脱境界、好作同心旅游、充满开拓精神等。陈雁谷认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体现在他将旅游和具体的地方施政结合起来,总结出“观游”是“为政之具”的思想。[6]刘佩芝等认为朱熹一生酷爱山水旅游,不仅拥有“乐而忘死”的“平生山水心”,同时还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形成了格物致知、景物理趣的旅游思想。[7]郝毓业探讨了徐霞客旅游生涯不同时期的偏好,旅游时空特点和方式,其旅游思想主要包括求知务实、俭之以德、游以达道和游以自适。[8]

2 古代旅游伦理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旅游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对古人旅游活动开展起到了规范、制约和指导的意义。它同样主要植根于儒道两家的观念。谢贵安归纳中国传统的旅游概念大都含有伦理关系的意蕴,并且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旅游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重等级、崇道德的伦理特征。第二,旅游概念反映了中国旅游者对群体(宗法)伦理关系的执着追求。此外,中国古代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比德”修身倾向,相对于同一时期的西方旅游和现代旅游来说,中国古代旅游具有伦理“向善”的特征,且颇为独特。[9]李渌将中国古代旅游伦理思想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具有强烈的道德修身倾向的旅游伦理思想;二是返朴归真、独抒性灵的旅游伦理思想;三是尊重自然、保护旅游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伦理思想。[10]

在中国传统旅游伦理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天)的关系是一个核心议题。龚胜生等指出人类应是自然的保护者,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浑然一体、生而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整体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和谐人地观的价值取向、人化伦理观的实践途径等特点,对于今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1]易小明等认为中国古代文人游记中表现出的人与自然关系,呈现出多重环境伦理意蕴,其内容具体包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保护自然生态思想,“与景为友、赞赏自然”的肯定自然价值思想,“融入自然、物我两忘”的天人和谐思想等。[12]万幼清等(2004)认为儒道两家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都主张天人合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坚持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相结合的思想。

徐霞客及其《游记》所蕴含的旅游伦理思想,也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徐虹(2013)论述了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徐霞客在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旅游伦理思想,尤以山水比德之神韵,逍遥天地之心性,离尘脱俗之境界,天人合一之精神为最。就其价值旨趣而言,“不探不知”的知行观,“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审美观,“攀历忘苦”的精神,“以遂其性”的生态观均是其颇富创意的有机构成。石群(2015)总结徐霞客的旅游伦理思想既有特定的人文内涵,也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新特点,他对旅游本质的认识是其旅游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据。张晋光认为徐霞客的生态观包括理性的自然观,务实的地名观,伦理的山水观。这不仅充分显示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13]

3 古代旅游审美思想研究

古代旅游审美思想研究受到了文学、美学、旅游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学者的关注,因此,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既有对旅游美学思想史的宏观关注,又包含山水审美、个体审美的研究成果。胡远远《中国古代旅游美学及其当代意义》追溯了中国古代旅游美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古代旅游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14]卢善庆(1997)概括中国古代旅游美学思想的特点为庄(玄)的基础、游术的雅致、价值的超逸和诗画的升华,较早对中国旅游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但较为笼统。沈振剑等认为古代文人名士推崇“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旅游美学思想,且掌握了诸如“游道”“游术”等高超的旅游审美技巧,他们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旅游资源上获得了体现。[15]

山水旅游是中国最为盛行的旅游方式之一。古人喜爱山水,山水之于古人不仅是文学作品吟咏的对象,也是古人审美观念的体现。谭家健《先秦诸子的山水旅游美学观》将先秦诸子的山水旅游美学观概括为观山水以比德、察自然而悟道、览四方以知政等三点。[16]周敏慧等(2001)通过对古代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旅游审美活动的剖析,论述了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审美意识、审美个性、审美感受的心理因素及层次等问题。刘晓玲从旅游者的视角分析山水文学的内容思想、行文特征,认为古代山水文学带给现代旅游审美可行的方法有关注审美客体的特征、感受审美主体快乐的体验、品味人生关注社会等,对于现代旅游审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7]佘大平(2001)分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在游赏山水之后创作的山水诗发现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创造了奇趣盎然的旅游美学意境。

在个案研究方面,柳宗元、王思任和徐霞客等名士的旅游审美观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其中尤以徐霞客及其《游记》审美观念及思想的研究最为突出。章采烈(1992)论述柳宗元将自然风景之美凝练为“旷”“奥”两端,这一思想还体现在他具体的景区建设实践和诗文中。宋雪茜(2005)通过研究,认为苏轼热衷夜游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还与其“高风绝尘”的审美理想、“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及涉险精神与自由精神密不可分。卢善庆(1991)简要解读了王思任在其著作《游唤》中阐释的感性“游唤”和理性“游道”的旅游美学思想。王小舒(1992)认为徐霞客的审美观属于自然审美观,他的审美理想主要由好奇、探险和求知三个要素构成,其中核心的要素是好奇。徐霞客的审美观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其中三要素是不断转化的。郑祖安提炼出徐霞客在行游过程中经历和达到的五种特别境界:心骨俱彻、飞魂濯魄;生命重来、脱胎易世;此身已不在人世;人以为仙,己也觉成仙;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18]

《徐霞客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知名的游记作品,其美学价值不言而喻,备受瞩目。高泳源(1987)运用美学地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了《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王小舒(1993)认为《徐霞客游记》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关照,促进了中国景观美学的发生、非生物景观的生命化和生物景观(包括非生物景观)的拟人化。冯乃康(1996)《〈徐霞客游记〉的动态审美》一文就《游记》的动态描写和文学语言的动态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论析。杨宁宁(2011)论述《徐霞客游记》在记录山形地貌和自然奇观的同时,还为人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之美。王明道论述《徐霞客游记》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其自觉的文化意识。他的旅游境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依次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境界:早年偏爱山水审美,中年侧重文化考释,晚年则转向哲理感悟[19]。

4 古代旅游休闲思想研究

旅游作为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古人闲暇期间一种流行的娱乐生活方式。古人在旅游休闲思想方面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思想体系。卢长怀采用社会学的理论阐释了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的休闲思想,探讨了中国古代休闲思想和文化的现实理论和实践意义。[20]王德刚认为孔子的休闲观在其仁、礼、中庸等思想的指导下,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孔子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需旅游休闲活跃身心,完善自己的人格;二是这些旅游休闲又受到各种规则和伦理的限制,需要克服安隐努力实现自身克己复礼的政治抱负。[21]张野(2010)认为先秦的休闲观念主要包括儒家的“慎闲观”、道家的“任闲观”、法家的“抑闲观”,休闲与典范政治、生命体验、隐逸文化之间有较为密切的互动关系。陆庆祥认为苏轼休闲审美的哲学基础是建构在情本哲学论上,苏轼休闲审美结构论包括性命自得的休闲审美本体论;我适物自闲的休闲审美工夫论;超然物外的休闲审美境界论。[22]章辉论述了南宋休闲文化繁荣的背景,认为南宋士人已触及休闲之本体思辨,认识到休闲之本体价值。南宋休闲工夫主要涉及心志调节、境域趣舍和载体依傍三个方面。[23]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旅游活动勃兴的时期,文人士大夫对于闲暇有着独特的认知,他们的休闲思想也受到学界的关注。中国台湾地区学者曹淑娟(1991)认为晚明文人在以心冥境、天游、吏隐等观念的指引下,通过山水游观、艺文闲赏等休闲活动,以摆脱朝野身份的限定,获得悠闲的乐趣。宋立中考察晚明江南士人提出的诸如天人合一、闲能有为、雅俗分途、主静修身以及三教互渗等的休闲观,与西方古今哲人的休闲思想十分契合。[24]汪珊珊(2011)认为袁宏道休闲思想的本体论包括情本论、性灵说和对趣的追求,休闲思想的工夫论包括玩世、出世、谐世、适世等四种处世之道。

5 古代旅游观和游道研究

旅游观是现代人的提法,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旅游的看法和认识。游道是古人的概念,是指古人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旅游的认识或者体悟,是一种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旅游观和游道是古人旅游经验的总结和旅游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关于旅游方式、方法具体实践方面的阐述,也有旅游心理、旅游精神、旅游功能方面的总结,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旅游观念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陈来生从字义和民族文化角度分析了为何中国古代旅游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同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在逐渐发生改变。[25]

5.1 明代之前旅游观和游道的个案研究

许宗元从旅游德育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旅游社会观、旅游致思观、近游观六个角度分析了孔子的旅游观念。[26]章尚正(2001)认为孔子倡导志在四方、无畏阻险的“重游”观,反对“怀居”“怀土”之类心理与行为。陈军(2006)分析孟子旅游观主要包括:“游事后民”的旅游地位观、人物和谐的旅游开发观、“无事勿游”的旅游动机观和“道”在其中的旅游本体观,对当今仍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兰宗荣(2004)把朱熹的游道概括为优游有度、畅游有风、屡游不厌、游辞有艺、穷游尽理、纪游不朽等几个方面。

5.2 关于明清时期旅游观和游道的宏观研究成果

陈建勤认为明清士夫们对“游地”“游具”“游时”“游伴”及“游术”等“游道”作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此外(2003)还考察了明清文士对景观的组合结构、景观的外在美学表现形式及人造景观诸问题所持的见解。[27]陈宝良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将文人旅游分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28]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巫仁恕等考察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旅游活动及其兴衰的原因,并进一步谈论到作为旅游风气推手的士大夫,在旅游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旅游对士大夫文化、中国文化造成的影响。[29]

5.3 明清时期名士的旅游观和游道也颇受研究者的关注

吴金山(1993)认为徐霞客在考察旅游资源过程中,提出天趣和神构之说;针对各种各样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指出国禁等措施对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谢贵安(2000)依据唐甄所著《潜书·善游》中蕴含的丰富旅游资料,对唐甄的旅游观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乃人之天性,阐述了唐甄旅游观念在明末清初文化转型中的意义。李静认为袁宏道注重景观个性美的审美意识、张扬求奇探险的旅游风格和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他特别重视听乐观礼的文化旅游,主张自然审美着眼于道德内涵,反对佚游和漫无目的远游。[30]敖红艳(2008)阐明王士性之游亦有其道,他将“游”划分为“人游”“天游”“神游”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还提倡广游。石群(2017)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王士性和徐霞客都把“游”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游的条件、游的价值取向及游的本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两人的“游道”对今人的启示是发掘“游”的修身养性之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除现代旅游业的消费主义之殇,重视旅游的伦理本质。

6 结论与展望

关于中国古代旅游思想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研究视野和资料的局限性,大多数成果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譬如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思想的研究,在所有已有成果中所占比例甚大,观点和材料的运用方面都存在重复性现象。第二,在研究时段的选取上,主要集中在先秦、唐宋和晚明几个时段,对于其他时期旅游思想的发展缺乏关注。第三,在研究对象及个案的选取上,重点集中在孔子、庄子、柳宗元、徐霞客等几个代表性人物身上。如何扩展研究的视野,不断发掘更多的研究对象是需要学界努力的一个方向。第四,在研究意义方面,对于古代旅游思想中积极健康有益的组成部分,多数研究成果做出了辨别和分析,但大部分并没有提出行之有效、可供借鉴的建议和途径。

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旅游思想史研究?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其一,进一步加强理论建设,确立学科体系。一方面做好旅游思想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旅游思想是旅游者、旅游业管理者、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念、原则、方法,以及古今思想体系中与旅游有关的部分。由于古今旅游思想概念和范畴的不同,要弄清古代旅游思想研究包含的范畴,除了旅游美学、旅游伦理学、旅游观和游道等上文述评范畴外,还应包括其他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要明确学科属性。中国旅游思想史是一门交叉学科,牵涉到旅游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当前应该明确其交叉学科的地位,明确其定义、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和内容,才有助于相关研究机构和科研队伍的组建,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其二,提高对于旅游思想史研究的重视程度。就目前成果来看,旅游思想史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出现,也没有中国旅游思想史研究的通史性著作,旅游思想史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也需要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了解旅游的思想属性,不仅要关照今天的旅游活动,更要从古代的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中寻求有益的成分。目前,我们的旅游发展仍然将经济利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旅游的文化和思想属性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旅游思想,为中国旅游的发展找到根和源,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色,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其三,积极拓展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研究对象上,不要仅仅集中在孔子、庄子、柳宗元、徐霞客等几个代表性人物身上,要进一步挖掘其他旅行家的思想。在研究时段上,要从当前的以先秦、魏晋和晚明为中心逐步转向其他时段的探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传统的以游记为中心的资料,更要从古人文集、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查找有关旅游思想的资料。其四,创新研究方法。一方面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深入借鉴文学、生态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和提升旅游思想史研究。譬如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对古代旅行家的旅游动机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哲学中有关伦理学、美学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对旅游思想的渊源和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梳理。另一方面倡导对比研究,在时空上对旅游思想史进行纵与横的对比分析。既要重视旅游思想史发展前后相继的联系,又要注重国内同时期横向的对比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外旅游思想的对比研究。

古代的旅游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古代旅游思想与现代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彰显研究的现实意义?对古代旅游思想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对于今天旅游业发展的有益成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譬如,在目前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观念和行为。认真参考古代的旅游资源观、发展观,譬如徐霞客提出的“国禁”之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意义,有助于去除不健康的旅游发展观念和行为。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还存在种种恶习和不文明的表现。通过吸收古人有益的旅游伦理观念,有助于规范游客的行为。另外,旅游者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旅游审美观及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水平,也同样能够从古人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总之,古人的旅游观念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构成要素。通过深入开展中国旅游思想史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旅游发展史,了解古人的旅游思想和智慧,找到我们的旅游思想的源头,找到中国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思路,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猜你喜欢
徐霞客旅游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旅游
徐霞客志在四方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