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研究

2020-12-31 15:29:19吴昊天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筷子饮食艺术

吴昊天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饮食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是人的生理需求或天然本能,中华民族也素来把饮食当作头等大事,所谓“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中国人饮食的特色餐具——筷子作为饮食民俗之具体表现形式的物质器具,既有着来自生活需要的功利规定即实用性,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实际上,作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各种物质器具,已渗入到几乎涵盖着一切精神的各种艺术门类之中,以物质世界的表象呈示着人类文化的意义世界。[1]105正因为此,筷子不仅仅简单的是人们取食的工具,它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有符号,同时具有丰富的内涵,已经渗入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各个艺术门类之中。

1 筷子造型艺术与造物哲学

筷子,其外观形态就是“两根细棍儿”,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具,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筷子的要求不再仅仅囿于其实用性,而是同时也追求其审美性。在筷子的材质选择和筷子的雕刻上,在不同的饮食活动中,在筷子设计上与使用方式上,甚至因宗教信仰的影响,筷子制作已成为一种造型工艺。

从最早拿象牙制筷,到后来拿石头、玉、银等材料制筷,到现今运用最为流行的木筷、竹筷和金属筷,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筷子材质选择的考究与多样,还展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光绪二十八年的《御膳房金银玉器皿》中曾记载紫檀金银商丝嵌玛瑙筷、紫檀金银商丝嵌象牙筷、金两镶牙筷、铜镀金驼骨筷、包金两镶牙筷、银两镶牙筷、银三镶绿秋角筷等造型精美的筷子,这些选材珍贵、雕刻精美、造型考究的筷子是帝王以及达官贵人的专属。在上海有家“筷子博物馆”,其创办人蓝翔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间收藏家,他收藏了许多富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筷箸,包含了金、银、古铜、象牙、翠玉、奇石、名木众多材质制作的筷子,琳琅满目、数量可观。

筷子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民族,它的辐射面很广,越南、日本、朝鲜半岛及其他地区,都可纳入筷子文化圈中。[2]133根据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国家筷子的造型设计不同。得益于丰富的海产资源,鱼成为日本人的主要食物,与中国的筷子相比,日本的筷子明显要短上一截,这是日本人为了方面剔除鱼刺而有意为之的。据说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邀请客人饮茶吃饭之前,先取赤山木制成的四角筷子,用小刀将筷子两头微微削尖,而这种中间粗两头尖的筷子被称为“利休箸”,被广泛运用于怀石料理之中。在中国的川渝地区,人们非常喜欢吃火锅,与之相应的,食用火锅的筷子就比普通的筷子长上几分,一是方便用筷子涮烫食物,二是防止手臂被滚烫的油水烫伤。可见,不同的饮食活动对筷子的造型影响很大。

宗教信仰文化也影响筷子文化,例如日本的神道教就对如何制作及使用筷子产生了影响。神灶里使用的未经处理的木材,没上漆、只稍微抛光的白木筷,日本人最为看重。因为这些没上过漆的白木筷,可以让使用者毫无阻碍地直接与自然或树神交流,因此,用柳木或柏木制成的白木筷,通常被用在神灶和寺庙的宗教仪式上。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使用的筷子通常是棕色或者褐色,而白色的筷子经常被用于祭奠仪式中。宗教信仰渗透入东亚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对筷子的制作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筷子的设计和使用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念,印证了筷子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载体之一。在筷子的外形设计上,筷子用于夹取食物的顶部通常都是圆头,而手持部分的底部几乎都是方头,这样设计既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人们手持,又可以防止筷子从桌子上滚落。圆头象征着天,方头象征着地,这与人们早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相符。此外,民间认为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从筷子的使用方式来看,根据黄迎周先生所描述的:筷子在使用的时候,一根主动,一根受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筷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太极,主动的,在上的为阳,而受动的,在下的为阴,组成两仪之象。[3]人们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这是天地人三才之象,人的手指与筷子的交融,体现了中国人朴素的世界观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筷子的造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材质的差异还是宗教信仰的制约,抑或是具体饮食习惯的要求,正因为这些因素,成就了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筷子,也赋予了筷子更多的艺术特性,体现了筷子文化圈手工艺者的造物哲学。

2 筷子的语言艺术与文化寓意

饮食活动与语言文字艺术密切相连,饮食活动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本身亦有助于文思,文学创作又反过来促进了饮食的发展,并为后人研究中国饮食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129筷子作为中国人必备的餐具,有关筷子的谜语、歇后语、成语、俗语不计其数。筷子因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寓意,也被常用在诗歌散文中,构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学隐喻。

关于筷子的谜语,总与中国崇尚团结、手足同胞感情深厚的情感相关。例如,“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哥俩一般高,每天三出操,人人都需要,团结互助好”等。筷子总是成双成对,缺一不可,既能代表新婚的夫妇长长久久不分彼此,又谐音“快子”,意思即为快生儿子,在中国部分地区,会在新人结婚的婚床上放上一双筷子,来讨一个好彩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子嗣传承、家族继承。

有关筷子的歇后语,大多与其独特的造型有关,正因为筷子是成双使用的不能单用,而且不能盛汤水,所以一些有趣的歇后语就应运而生。比如一根筷子捡花生米——挑拨,一根筷子吃面——独挑,筷子吃藕——专挑眼,喝茶拿筷子——摆设,筷子跳舞——光棍一条。可见,筷子独特的造型为歇后语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关于筷子的成语大多与其他餐具并用,或者是与历史典故相关。临食废箸,临到吃的时候却丢了筷子,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借箸代筹,原意是借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张良借箸,张良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划指点,比喻出谋划策。象箸玉杯,象箸即为象牙筷子,玉杯即为犀玉杯子,用来形容生活极其奢侈。筷经常与筹并提,筷子因为随处而得,经常被当作筹来使用。

中国人热情好客,而且又具有团结精神,一些关于筷子的俗语,就与中国人这种特有的精神气质相关。还有部分俗语,又与饮食活动的禁忌相关联。中国人在尽地主之谊时,如果要临时添加客人,主人就会说:“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的事情!”当客人们都到齐了、落座了,主人会行祝酒词,末尾再加上一句:“大家伙,动筷吧!”此话一出,才意味着宴会的真正开始。还有一句俗语被广泛使用,“一根筷子一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或是“一根筷子一折断,十根筷子折不弯”,都是用筷子来表达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宴请客人还有一个讲究,俗话说:“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三”谐音为“散”,有散伙之意,三盘菜显得寒酸,令人觉得主人家待客不周。“筷不成五”意思是在餐桌上,筷子的长短一定要一致,切记不可“三长两短”,意思是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上,其意思是“死亡”。“席不成六”意思是,如果六人围着圆桌就座,从上方看,就跟乌龟的造型相似。可见,与筷子相关的俗语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赋予了筷子新的文化寓意。

筷子总是成双成对,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筷子成为一种隐喻,具有象征意义。司马相如是汉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常常被人津津乐道,司马相如赠予卓文君的定情诗:“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随诗还附有一双筷子作为信物。长期以来,筷子变成了新婚夫妇最喜欢的礼物之一,在日本常有“结缘筷”和“夫妻筷”捆绑出售。除此之外,筷子还有其他的文学意味,“失箸”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文学比喻中甚至预示着不祥;而“投箸”则经常被描绘成不寻常、不自然的行为,与焦虑、沮丧、担心有关。[2]274关于“失箸”还可以用来描述某人惊恐、惊讶之状,如陈寿的《三国志》中,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了一大跳,“失匕箸”。李白在诗歌《行路难》里如是吟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李白用“投箸”表达自己与好友分别的感伤之情。关于筷子在文学中隐喻,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投箸”也可以表达在家对长辈尽孝和对他人的同情。韩非子曾借用“象箸”批评纣王的奢靡生活,此后几乎所有文献都将“象箸”与挥霍奢侈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金箸”,则被赋予了积极的道德内涵,因为,唐玄宗曾赐给名臣宋璟一双金箸。但“金箸”也可以用来形容宫女的怨恨。从古至今,文人们不断歌咏筷子,或是针砭时弊,或是抒发情志,筷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可谓蔚然大观。

筷子自从成为中国古代的日常用具,因其独特的造型又与饮食活动相关,无论权贵还是百姓,筷子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正因为此,筷子为中国的语言文字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素材,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承,筷子的文化寓意也深深地烙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3 筷子的综合艺术与民族精神

人们的饮食民俗与艺术创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饮食活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动力,自身也成为艺术创作中一个百用不厌的永恒主题。筷子作为饮食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基于筷子为主体而形成的打击乐、舞蹈和影视艺术,扩大了筷子的审美性,使其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筷子可以说是儿童们的打击乐的启蒙,在茶余饭后,顽皮的孩童,用筷子击打桌子模仿鼓声,或是准备几个玻璃杯,盛上不同分量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杯口,与杯中的水产生共鸣,模拟不同的音符,产生的声音清脆悦耳。甚至有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用筷子和几个碗就能敲打出神曲《忐忑》的旋律。其实用筷子敲击桌子或是盘子的行为古来有之,这种行为被称为“击箸”。在聚会中,击箸言歌的习俗不在少数。白居易有诗句“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中唐诗人吉皎也写道“击箸讴歌任褐裾”,晚唐诗人罗隐亦有云“击箸狂歌惨别颜”。史书上记载了隋代音乐大师万宝常和唐代宫廷乐师郭道源都可以娴熟地运用筷子敲击瓯或是碗进行演奏。不过“击箸”这种行为,只限于特定的场合。如果拿着筷子和碗,边击打边行进,便会被人认为是乞讨者,乞讨者用筷子击打碗,也并不是毫无章法的,其中讲究击打的频率,令其具有节奏感,这样更能吸引路人的关注。如此可见,筷子可以作为打击乐的乐器,为人们喝酒助兴,因其音色的特别,亦参加宫廷演奏,甚至可以为行乞者招徕关注。

在中国的北部,有一种舞蹈称为“筷子舞”,该舞蹈主要流行于鄂尔多斯地区鄂托克旗和乌审旗等地,此地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的聚居地,因此也被称为蒙古族筷子舞。蒙古族筷子舞巧用道具筷子,设计舞蹈的基本范式,来传递主体的情感。蒙古族筷子舞主要来源于民间生活,牧民在放牧之余经常聚在一块儿吹拉弹唱,于是敲击碗筷来助兴,拿着筷子即兴敲打身上的不同部位,并随着节拍晃动着身躯肩膀,久而久之,筷子舞便形成了。技艺高超者,亦可头顶油灯或碗等道具,且走且转,且用筷子击打道具、身体和地面,使喜庆的气氛更加的浓郁。[4]蒙古族的筷子舞诞生于饮食活动之中,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与蒙古族本身的民族气质相关。筷子舞作为宴会的礼仪符号,具有传达牧民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热情好客的真挚情感的作用。[5]可见,筷子舞的形成,与其传统的饮食活动密不可分,在这种舞蹈中,又处处体现了蒙古族热情好客、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筷子与汉民族的历史并肩同行,俨然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6]筷子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数千年的情感内核。因此筷子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也被运用到影视艺术当中,作为传递情感和文化表征的工具。2014年的春晚公益广告便以筷子为题材,把筷子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融入镜头语言当中,用普通人的小故事,阐释了筷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其中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在上海长宁,一位妈妈用上海话正在教她的小女孩如何使用筷子,并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都会用筷子”。小女孩起初并不会使用筷子,但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也渐渐地学会了如何用筷子夹取食物。这则故事的主题即为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筷子的使用方法,也是地方方言,在这里筷子代表的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此外还有一些故事令人动容,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老爷爷,画面聚焦在一副碗筷之上,这副碗筷是用来供奉先人的,尽管距离祖国千里,这一份思念之情,便通过一副碗筷具化了。可见,筷子是中国人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

无论是在音乐中,舞蹈里,抑或是影视中,无处不可寻觅到筷子的踪影。在音乐中,筷子被当作一种乐器,可以与其他日常用具配合使用,产生美妙的音符。在舞蹈中,筷子是用来传递牧民情感的重要工具,把蒙古族的奔放潇洒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视中,筷子作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是中国人历代优秀价值观的表征,是我们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不难发现,关于筷子综合艺术的创造者,基本都是普通的人,运用老百姓最为熟悉的筷子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俗语,筷子成为一种艺术符号,与其他艺术符号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语境。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筷子作为一种艺术元素,不单单局限于饮食活动当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例如疫情肆虐,许多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在家躲避病毒侵扰,网络博主们为了调剂人们的紧张情绪,发起了“宅在家美食大赛”“家庭睡衣大赛”,其中有一项网络大赛名为“筷子拍照大赛”,女生把头发盘起,在发髻处插上两根筷子,再画上复古的妆容,配上汉服或者长裙,使女生更具古典美,越发妩媚动人又不失俏皮可爱。此活动一经发起,便迅速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潮。“筷子拍照”这一词条很快便打进“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次数以亿计。此外,筷子除了作为艺术要素参与艺术活动,本身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在古代,筷子因其造型直、硬,可以用来比附人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品格。现在崇尚以瘦为美,可以称女性修长的腿为“筷子腿”,网络上有无数的教学视频教女生锻炼成“筷子腿”。

4 结语

关于筷子作为艺术要素在网络媒体中的运用比比皆是,因为筷子不单单是用来取食的“两根细棍儿”,它浓缩了传承上千年的中国礼仪、中国精神,筷子的使用人群众多,集中于亚洲东部,筷子可以作为东亚文明的精神代表之一。

总之,无论在造型艺术、语言文字艺术或者综合艺术中,筷子占据了一席之地,要不断挖掘艺术特性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扩大具有中华特色的艺术符号的队伍,但是在发掘筷子艺术内涵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认识当下的文化特点,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尊重筷子文化的发展规律。[7]如此,才能促进筷子文化乃至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筷子饮食艺术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0:48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说『筷子』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06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何为清淡饮食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4
纸的艺术
健康饮食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