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12-31 13:48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旅游业新冠旅游

祝 铠

(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6万亿元,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此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加快经济发展等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旅游业天生具有一定敏感性,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大。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危机下,作为主要依靠人口流动的经济产业,旅游行业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有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24日至1月30日,国内旅游总计4.15亿人次,出境旅游约达722万人次。同时,全国电影票房逾50亿元,零售餐饮消费首破万亿,全国旅游总收入约5 139亿元,相当于2018年全年旅游收入的8%。然而,伴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暴发,国家开始紧急叫停旅游产品的经营。截至2020年1月31日,全国铁路、民航发送旅客量同比分别下降81.9%、74.5%。2020年的中国旅游业迎来第一场“寒冬”,各类经营数据面临断崖式下滑。如何正确全面地看待、研究和应对这些冲击,是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

1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恰逢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大环境形势亦愈发复杂,使宏观层面更添许多不确定性[2];叠加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阻力,使行业发展层面增加了变数;捆绑我国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使小微企业的发展也陷入困境。

1.1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危机大

旅游经济深受重创,冲击全面。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彻底打断了中国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2003年入境旅游直接损失1 600万人次;国内旅游直接损失2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直接损失约1 380亿元,相当于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5%[3]。而今,中国旅游业的消费规模已经远超2003年,1月24日至2月8日,旅游业直接损失高达约3 000亿元,旅游行业每停摆1天遭受损失约180亿元。结合非典时期的历史教训,预计“新冠”疫情下,旅游业直接损失约为1.7万亿元,约相当于疫情前所预测的2020年旅游业收入总值的23%。

1.1.1 国内旅游层面

“新冠”疫情期间,预计国内旅游将受断崖式打击。1月20日起,全国旅游景区景点陆续暂停开放;1月2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自次日起免收铁路退票手续费;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这些政策措施无疑会全面阻断国内旅游,旅游业的第一季度将面临全面亏损,第二季度也持悲观预测,疫情的滞后效应将对国内旅游造成更大影响。

1.1.2 出入境旅游层面

“新冠”疫情期间,入境旅游基本停滞,出境旅游将受重创,全球旅游市场连累受挫。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对我国出入境旅游造成进一步的重大打击,此后,多家外国航空公司暂停了来往中国的航班。在非典时期,许多国家对赴华旅游发出警告,造成入境旅游业务直转下降,2003年第二季度入境旅游损失达300亿元[4],全国入境总量与2002年数据相比降低6.4%,参考非典时期数据,加之欧美游客对于世卫组织、美国的意见、行为最为敏感,这对外国长线游客的信心造成了巨大打击,我国2020年入境旅游的直接损失或超400亿美元,且入境旅游的恢复周期将比2003年非典时期更长。

除入境旅游外,出境旅游也遭受重创。自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美国对中国疫情作出过激反应,将赴华旅行风险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别,并从2月2日起临时禁止过去14天内曾赴华旅行的所有外国人员入境。美国的行为与世卫组织建议背道而驰,不仅极大打击了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对于全球旅游市场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国,基数大,增速快,各国出于安全考虑或受美国影响,开始限制“新冠”疫情国家公民入境,采取入境管制,全球旅游市场也因此受到连累。

1.2 “新冠”疫情对全国、全球、全行业的影响范围广

“新冠”疫情相比非典时期,全国各个省市全覆盖,波及全球,全行业受挫。在非典时期,全球累计病例约8 000例,死亡919例,病例集中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而截至2月12日,全球确诊“新冠”病例44 763例,死亡1 115例,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全球25个国家均有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事件。

“新冠”疫情的影响范围之广还体现在全行业均受重创上。疫情影响的不只是旅游企业,整个泛旅游产业链都将受连累。旅游业态的构成主体非常广,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等,并关联到农业、园林、保险、通讯等旅游辅助产业。无论是旅游产业链的链上要素部门,还是产业链的动态链接要素部门,在疫情危机下都出现了停滞、歇业、脱节的现象,个别企业甚至濒临破产。以旅行社和景区景点为例,春节黄金周的生意基本清零,前期投入基本崩盘,由于春节订单均被退款,旅游企业的现金流面临压力和考验,许多企业的资金链直接断裂,旅游者的出行意愿在可预见的一两个季度内均持低迷走势,受连累影响,除旅行社、景区、酒店、文创等消费服务业外,延迟复工对工业生产、出口也将造成一定的冲击[5]。

1.3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持久

此次旅游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时间将超过非典时期。复盘非典时期的影响时间,非典从2002年底开始被发现,到3—4月暴发至高峰期,直到2003年中期才被逐渐消灭,旅游业在3—4月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8—9月才开始逐步复苏,年底开始回暖。

但本次疫情发生在春节黄金周,且疫情严重程度在各个方面均超非典时期,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力也更加迅猛,“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更长,甚至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这些都可能导致疫情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旅游市场的恢复周期也会随之更长。

2 正确看待疫情影响,行业应该练内功存优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我国经济、社会产生诸多影响,但也不必过度恐慌,要正确看待“新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逆境中迎战,借疫情练内功存优量。

2.1 旅游业的特质决定“新冠”疫情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中国的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强劲的内在增长动力。旅游业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是十分稳定的,其自身的特质也决定了在疫情过后,旅游业的恢复和回弹力必然强劲,将超过人们的预期[6]。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势头向好,为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旅游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强劲的经济发展、高水平的城镇化、市场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旅游经济产生正向的影响[7],使旅游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是我国居民消费的热点之一,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两者相辅相成,这决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一定是暂时的、有局限的,疫情过后,旅游活动作为民众的刚需,旅游业必将持续快速增长。

“新冠”疫情的危机是暂时的,旅游业的恢复是必然的。此次危机的性质从根本来看不是由于经济导致的危机,而是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发的社会、心理危机,没有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是社会经济发展长河中所出现的小小浪花,是一个暂时现象,只要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就不会产生长远影响。多年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刚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基础市场,旺盛的旅游需求只是暂时被压制,参考非典时期的历史教训,旅游业既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反弹最迅猛、恢复最快速的行业。此外,因为中国旅游产业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短暂的“寒冬”固然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市场一旦回弹,巨大的规模也将带来足够的韧性,以满足被压抑已久的市场需求,并且在短期内实现扩张,以败谋胜。

2.2 创新求变,提升品质仍是行业主要目标

旅游业的恢复是必然的,旅游行业应该做好准备,在疫期练好内功,优化存量,创新求变,提升服务产品的品质。这些既是疫情过后旅游行业转败为胜的本钱,也是旅游业的转型目标。

自身的强劲实力,以人为本,做优做好产品,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仍然是旅游企业的立身根本。旅游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旅游消费的占比也会越来越高,但产品和服务需要随时调整,“创新”仍是主旋律,旅游企业只有深刻思考,优化产品结构,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文化内涵,才能在疫情的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冠”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旅游行业的大洗牌是发展的必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旅游业进行转型优化,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一直在变化,涌现了一批以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康养旅游、体旅融合为代表的热点核心旅游项目,多数的小、微、老旅游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丢掉旧思维,拥抱新观念,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运营、管理上跟进日益变化的新趋势,在变化中抓住不变的本质,迎接时代的挑战。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产业结构进入优化调整期,既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又带来了新机遇[8],能抓住机遇的旅游企业才会获得新发展。

3 我国旅游业面临疫情危机的对策研究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疫情、限制病毒蔓延仍然是重中之重。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必须政府、企业联手抗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疫情,才能助力旅游业平稳度过寒冬。

3.1 政府方面

防疫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和配套措施,但目前来看,专门针对旅游产业的扶持性政策还比较少,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出扶持政策,以更好地帮扶旅游业。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新冠”疫情暴发后,文化和旅游部发文暂停了各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产品,但缺少后续的配套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旅游业的破坏远超非典时期,政府应该参考借鉴非典时期的经验,及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要惠及小微企业,降低旅游企业的成本,帮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于就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旅游企业一旦大规模垮掉,还将影响整个上下游产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除减免税收外,政府还应出台稳定旅游从业人员的政策。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业,暂时面临着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形势,为稳定社会秩序,对于不裁员、少减员的的企业,可以提供一定的补贴,或延迟缓缴各类保险费,以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再次,政府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对于旅游市场的引导力和监管力。面对疫情过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恢复局面,为避免旅游市场出现恶性竞争等现象,扰乱旅游市场,给旅游业带来次生危机,政府应该及时出台针对性的监管、倡导政策和法律法规。政策法规应该着重于防止疫情过后的旅游恢复期间,出现旅游产品价格混乱、产业纷争等现象。

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消除旅游消费者的恐慌心理,重塑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考虑到此次危机不属于经济危机,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社会、心理危机,政府应该在疫情过后加强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疏导,稳定人心,刺激国内旅游消费。面对国外旅游消费者,要开展系列营销活动,重新塑造一个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吸引远程长线旅游消费者来华旅行。

最后,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公共旅游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法规和预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经历过2003年、2020年对旅游业产生的系列危机后,政府应该重视公共旅游安全规划,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出台危机时的备用预案,提高旅游行业应对危机时的反应水平。

3.2 企业方面

对于微、小旅游企业来说,现金流和资金链至关重要,面对疫情,需要开源节流,及时止损。“新冠”疫情虽然对旅游企业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企业也可借此剥离不良业务,优化产品结构,重构成本,认真谋划,确保现金流通畅,以提高疫情时期的竞争力。

企业在疫情期间,还需抓住机遇,寻求突破,破茧重生。新时代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生态和谐化是旅游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也陆续成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形式[9],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应该抓住“新生活方式”的机遇,实现旅游消费的绿色升级,创新更加富有活力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新品牌。

旅游企业还要抓住“新消费”的时代机遇,抓住机遇,做好营销,开发“周末游”产品,以吸引更多旅游消费者。

最后,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企业应该把握好“科技+旅游”的世纪机遇。用好科学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运营风险,还能探索诸如“智慧型旅游”等新商业模式。比如阿里无人智能酒店,在疫情期间,不仅可以减少受员工延期上班的负面影响,还有利于疫期的人员隔离,既为疫情防控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体现了其作为科技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旅游业新冠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旅游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