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背景下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

2020-12-31 12:23:13李晓敏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实体书电子书书籍

李晓敏

(酒泉市肃州区图书馆,甘肃 酒泉 735000)

1 图书馆服务与实体书的意义

1.1 读者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泛指读者在阅读前已有的阅读体验预期,以及阅读中及阅读后产生的主观感受。图书馆作为既定的图书阅读场所,其静谧的环境,明亮的采光及多读者共同阅读的氛围从外界因素的角度影响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纸质书的触感及多年纸质书阅读的传统也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上更有代入感。因此在实体书阅读方面,图书馆做到了提供优秀的阅读场所服务,和提供触手可及的实体书籍服务。

1.2 书籍收藏

某种角度来说,图书馆也是书籍的“博物馆”,图书馆对书籍的收藏功能从图书馆诞生之初便已开始。大众在评价一个图书馆价值时,也常用馆藏书籍数量及质量作为标准。图书馆所收藏图书的研究价值越高,对图书馆的影响也越大。所以说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服务,也为书籍服务,图书的收藏,保存,保护工作也是图书馆传统功能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书籍收藏方面,图书馆也从防火、防潮等角度提供了优秀的“书籍服务”。

2 图书馆服务于实体书的问题

2.1 实体书存储

图书馆作为图书存储的载体,对图书的数量其实是有一定需求的,若数量较少,则无法满足读者借阅的需要,从而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但是存储大量实体图书,给图书馆也带来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

(1)存储空间问题。实体书作为物理实体,保存是有很大的空间要求的,除开放的借阅书架以外,地库,阁楼也是存放图书的多种空间之一。有了空间需求,则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便不得不让人在意,图书馆除了储存书籍,还应留足够的空间供读者阅读,目前图书馆“抢座位”的事情时有发生,值得深思。

(2)存储条件问题。图书的纸张材料和字迹材料类型繁多,生产方法和原料不同,造成质量和耐久性都不同。这些物质在长期保存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另外图书装帧上的缺陷也会直接造成图书的破损,影响其质量和使用寿命。另外图书存放的环境、温度、湿度、粉尘微粒、细菌霉菌、鼠虫等也对图书的存放产生威胁。

2.2 实体书借阅

图书馆对图书的借阅管理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闭架借阅,即由读者提出借阅申请,由图书管理员取书,读者在借书或还书的过程中不直接进入书籍存储处,图书的取出,放还皆由图书管理员完成。另一种是开架借阅,是一种读者可以直接从书架上取阅书籍的借阅方式。开架借阅,在我国始于80年代,由于开架借阅具有直接揭示馆藏,便于读者筛选取舍,既省时又省力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大规模组织文献的快速流通,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已采用了这种流通服务模式。

开架借阅方便了读者,提高了书籍的借阅效率,但是给图书馆带来了图书维护保养的压力。

在图书馆日常对图书的维护保养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几类问题:

(1)图书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坏。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读者频繁将图书从书架上取出或放还,导致图书频繁与书架或其他图书摩擦,从而使得图书出现破损,卷脚等问题;或图书本身质量较差,经多次借阅后,出现散页,破皮等情况。

(2)人的因素对图书的损坏。这种情况主要取决于读者素质,个别素质较低的读者会对图书涂画、折页等,导致图书损耗增加,另外有极个别读者会擅自将图书馆贴在图书上的条形码撕下,从而将图书带出图书馆,以偷取图书。

综合以上问题,实体书于图书馆服务也存在较大压力,是否可以借助新技术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结合已有实践进行思考。

3 图书馆服务于电子书的应用

3.1 书籍存储不再受限

自大数据技术发展以来,国外图书馆便已经开展一项规模浩大的工作,即将馆藏所有书籍,通过扫描识别的方式,进行数据化存储。一本本厚重的图书转换为了小小硬盘里的一串数据,在重量和体积上都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这些书籍数据可以通过图书馆之间的网络链接进行共享,将书籍资源存储在云端,大大减少图书馆为存储书籍而开拓的空间,可以将这些空间转化为举办各种阅读活动或者图书沙龙的场地。

另一方面,若实体书籍转化为了电子书,则制作实体书所用的纸张将会大大节省,生产纸张消耗的树木资源也会有所减少,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3.2 书籍借阅变革

对比传统的开架借阅和闭架借阅方式,大数据云端电子书实际上实现了所有书籍的“开架借阅”,在符合版权要求的情况下,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手机终端或者电脑终端,从云端下载书籍数据进行阅读。2016年3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七年持续上升,首次超过六成,达到64%,与此同时,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也达到了60%。越来越高的手机阅读使用率说明越来越多的读者打破了只能在图书馆借阅,或者书店购买实体书籍的阅读传统,转而接收电子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图书资源云共享的优势,建立图书馆官方的阅读网站或者手机APP,让读者通过这种途径来阅读。对于有借阅限制的书籍,读者可以通过实名制注册在线上提交阅读申请,申请通过后,方可下载被借阅限制的书籍。图书馆的借阅服务从线下,逐步迁移到线上,减少了实体书借阅服务的成本,可以用更多的精力组织策划一些线下的读书活动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的特殊属性,和巨大的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读者运用手机APP阅读过后,在读者授权的情况下,获取读者的阅读习惯,爱好书籍分类等信息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并推荐给读者相同类型或者相似领域的其他书籍,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达到了鼓励读者阅读的目的。

4 图书馆服务于电子书的改进点

4.1 阅读体验的提升

当然,将阅读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纸质实体书变成了电子阅读器或者手机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体验感下降了,实体书翻页的感觉还是让读者有所留恋,在图书馆穿梭于书架间,在阅读室安静的和多位读者一起阅读的体验让读者无法忘怀。这种情况的本质还是电子书载体对读者的阅读体验造成冲击。原本用来办公的电脑或者通信的收集,变成了书籍的载体,会让读者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随时随地的阅读也失去了环境氛围的烘托。

考虑到阅读体验的问题,有商家推出了专门的电子阅读器,从显示屏幕,阅读方式等多个角度,全面还原了实体书的阅读体验,并且还有易携带,存储量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做了改进。图书馆可以引进类似的阅读器,为到馆借阅的读者提供服务,在馆内只需一个链接图书馆网络的特殊阅读器,便可以重温实体书阅读的感觉。

4.2 数据基建的跟进

线上阅读必然面临网络、终端设备的技术性挑战。阅读断网,设备卡顿,无疑会打击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近年来5G技术的普及,网络问题将得到解决。图书馆也应顺应时代方向,将自己融入5G网络的一环,提供优越的联网条件,满足读者的线上阅读需求。

4.3 电子书更新速率待提升

与手机等终端电子设备阅读数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不通,电子书自身更新的速度与纸质书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书供应市场内容与纸本出版的利益相冲突,往往更新速度没有纸质快,产业链没有打通,不容易操纵价格,这些因素都使电子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1]。所以站在图书馆的角度,优先将已有的馆藏图书通过电子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服务,市面新出版的书籍也需继续沿用实体书借阅的方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5 结束语

每一个技术的进步都与知识传递息息相关,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知识载体,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新技术提供新服务,为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本文的内容为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但笔者相信未来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实体书电子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书海飘香 了解5款“实体书”阅读APP
电脑爱好者(2021年3期)2021-02-06 10:19:45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同名实体书出版
出版人(2017年8期)2017-08-16 10:57:07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学与玩(2017年5期)2017-02-16 07:06:30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宅男”耍酷,潮翻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