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如何治疗

2020-12-31 08:29:06温晓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9期
关键词:蛛网膜脑室下腔

1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头痛、发热、昏迷、出血疹等,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可对脑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重症者甚至会危及生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多数患者能被治愈,但易遗留后遗症,加上患者的死亡率极高,所以实施预防措施非常有必要。近年来,因抗菌药物的研制发展加快,出现了许多能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有效减少后遗症的发作,对治疗颅内感染常用方法是抗生素静脉给药,但难以形成有效的抑菌浓度。

2 发病机制

2.1 各种屏障被破坏

(1)肿瘤的发生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降低了抗感染能力,加上肿瘤切除手术进一步破坏了屏障,促使各种病菌进入脑内,从而引发感染;(2)污染性手术会提高颅内感染率;(3)颅脑外伤使病菌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

2.2 免疫功能低下

颅脑手术前后多数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治疗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激素,使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功能衰退、器官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颅内感染的几率。

2.3 手术与引流

(1)颅内高压,脑脊液不循环再加上脑内出血等情况,使细菌快速繁殖,提高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2)在进行颅内操作前,操作者未能进行严格消毒,将污染物带入颅内;(3)颅内压高,导致切口处的脑脊液外渗,切口难以愈合,从而引起颅内感染。

3 颅内感染治疗方法

3.1 药物选择

颅内感染在选择药物时最好使用脂溶性或分子量小的药物。先要明确致病菌,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严重细菌感染选择联合用药,如革兰阴性肠道杆菌、革兰阴性球菌等抗生素,选择时还需要考虑到药物的毒性;对患儿或者老年患者采用不影响肾脏及听神经的药物。另外,在使用抗生素时,不要频繁更换。

3.2 给药途径

(1)全身用药。使用抗生素前促使血脑屏障开放,以便药物的浓度在颅内达标,可采取分次静脉给药,大约1 次/7 h;(2)腰椎穿刺鞘内用药。对于轻度颅内感染可以进行腰椎穿刺鞘内用药。若患者的症状仍没有缓解则可实施外引流方法。

3.3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引流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引流可用于没有波及脑室的蛛网膜下腔感染,该方法能将脓性坏死物质引开,降低对脑室的伤害,使其在颅底流动,减少蛛网膜粘连情况,有效引出脑脊液,减少脱水药使用情况,保持体内电解质的稳定。同时该方式简单便捷、创伤小,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

3.4 脑室脑脊液引流置换

脑室脑脊液引流置换可以用于脑室积脓者、腰椎穿刺后脑脊液循环不畅者等,在置换时需要注意脑脊液的流出量,同时缓慢注入相同量的抗生素生理盐水(37 ℃),由患者的病情决定置换次数。对于脑室积脓者进行冲洗,至到清亮为止,再将引流管高置2.5 h 左右后放置到正常颅压范围,7 d 为1 个疗程。

3.5 脑室-腰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

对颅内感染严重的患者实施脑室-腰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同时于侧脑室进行引流,并滴注抗生素生理盐水,1 次/d,250 mL/次,约7 滴/min,随时关注患者病情,保证引流通畅。

3.6 脑室冲洗

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和脑室相关手术者实施脑室冲洗,可直接使药液作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彻底消灭脑脊液里的病原菌。在侧脑室前角进行穿刺与输液器相连,外接Y 型管接通引流瓶和冲洗液瓶,在冲洗规程中,只打开冲洗管,每次在脑室滴入4 mL 左右的量后将冲洗管关闭,使脑室内药液的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该方式易操作,能快速掌握,安全、高效,可用于基层医院。

猜你喜欢
蛛网膜脑室下腔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