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兰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筹建于2013 年1 月,2013 年9 月正式挂牌成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是在2012 年底苏州市重大区划调整时撤并原沧浪、平江、金阊3 个老城区成立姑苏区的独特背景下,整合原三区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等教育资源成立的全新机构,革故鼎新,意义深远。中心下辖教育科研部、教师培训部、教学研究部、教育信息部、办公室5 个部门,内设“苏式学校”研究中心与姑苏区教育学会,为姑苏区教育体育和文化旅游委员会下属“多位一体”融合,专业引领与行政管理职能融汇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直属单位。
姑苏区位于苏州城区中心,为千年古城之“核”,全区共有幼儿园65 所,小学48 所(含4 所民办小学,1 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百年老校17 所。姑苏教育呈现的是苏州基础教育最基础、最本真的生态。
扎根姑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回应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秉持“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中心的价值是‘专业服务’”的核心价值取向,以“无限智慧,无限生成”为核心服务理念,以“课程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发展无处不在”为美好服务愿景,以“‘苏式’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特色品牌的涵育为总体思路,以“课程化:区域教师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路径探索”为特色,在高质量服务区域教师发展的道路上扎实行进。
融通、细腻、灵动、丰厚、精准、开放,是“‘苏式’教师发展服务品牌”的独特气质。其中,“融通”,即融汇、通达,是一切特质的基础与源泉。
自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在摸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姑苏路径”。7 年的思考与实践,“课程化”成为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不断推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信息化应用,实现管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贯通、效能提档的特色实践与创新行动。
中心创造性地提出“四位一体”工作的“课程化建设”,即以“课程”的高度、视角、标准、实施、评价等来架构与落实各项中心工作。2017年11 月,推出《“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构方案》,提出课程建设“四位一体、彰显优势、平台支撑、协同并进”的思路,全力创构“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立横轴(按课程分类)与纵轴(按教师职业生涯划分)。纵轴是依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结合区域教师发展现状及需求,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积累期、成熟期、创造期;横轴是依据教师专业标准,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及需求,创设四大课程群类,分级下衍子课程群:师德及职业理解课程——时代精神、法律法规、师德师风、职业标准、职业理解等;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社交礼仪、文学艺术、心理指导、吴地文化、科学创新、综合素养等;专业知识课程——教育通识、学生认知、学科知识等;专业能力课程——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科融合、教育管理、综合能力等。横纵两轴交叉共生,形成一张可无限生成的具有姑苏特色的立体化、适切化、个性化课程网络。
中心的“教科研训”部门站在课程规划者、设计者、开发者、实施者与反思者等多维角度进行“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研制与实践。课程都基于“四位一体”的特质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融通”优势。各部门在课程中既凸显着自我的功能价值,又实现着“一体化”的可能与效能。中心各部门人员没有壁垒分明的职能界定,“四位一体专业人员”是共同的承诺与担当。于是,在课程的视域里,每一个部门、每一位专业人员,都是“四位一体”“融通”特质的实现载体。
借助中心每周“课程表”,借助姑苏教育“云平台”,借助“虚实结合”的课程研修模式,区内每一位教师均可利用横轴与纵轴准确自我定位,找到与之匹配的课程群,进行自主、自由、自能的研修,成为课程的享受者、评价者、重构者与创造者。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中心研创“姑苏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能力提升课程”209 个,涉及师德修养、学科素养、科研应知、“线上教学”信息化技能、校(园)防疫知识与实操等领域,兼顾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接地气、应时需、显引领,受到全区教师的真诚欢迎与广泛好评。
依托课程化建设,中心基本实现“课程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发展无处不在”的美好服务愿景。丰富多彩而又适切有效的课程为姑苏教师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有力助推。7年来,中心的“教科研训”在“课程”中逐步实现真正“一体”,目标清晰、系统推进、融通融合、互为依存,探索出一条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实现“部门融通、职能融汇”的姑苏路子。
源于对优良教育传统的尊重,更基于姑苏教育发展的崭新格局,中心以“承继与变革兼顾”为原则,扎实推进区域教师发展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出台《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发展规划》,全面明晰中心建设与发展美好愿景;统整出台课程规范,全力构建课程管理体系;统整出台教学规范,全力构建教学管理体系;统整出台教育科研规范,全力构建教育科研管理体系;统整出台教育信息化规范,全力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统整出台专业服务规范,全力构建区域教育发展绿色体系……赋有姑苏特色与实践效果的导向性、本土性、发展性方略得到广泛认可,中心“依法服务”“依法管理”的工作模式受到普遍欢迎。
中心以“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基石,逐步建构满足学校职岗需求、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满足教师幸福成长需求的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姑苏教师队伍水平。
(1)专业人员发展学术化。
“要强师,必先自强”是中心秉持的自身队伍建设观。通过自主培养,中心40 名在编在职专业人员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29 人,占比72.5%;研究生学历7 人,占比17.5%;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 名,占比5%;省特级教师3 名,占比7.5%;大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1 名,占比77.5%;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37名,占比92.5%。高品质的中心团队追求“师德”与“学术”双示范,争当姑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守者、行动者与引领者,“教师中的‘教师’”“向我看,跟我干”“做精准而有温度的专业服务”“一位专业人员就是一面旗帜”等鲜明、积极、有为的专业形象赢得广大教师的普遍尊敬与真诚认可。
(2)教师素养提升全员化。
中心积极倡导“苦练内功,着力教学,专业成长”的全员发展模式。“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推出各类“奠基课程”,夯实队伍底色;区域年度课程建设主题,系统设计,彰显品质,引领队伍实践;定期举办的基础竞赛、学养研修,扎实队伍功底;立足“校本”,盘活“共同体”,专业研修成为教师行走的有力方式;狠抓分管行政“关键少数”的专业领导力,有力提升队伍战斗力……姑苏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3)骨干队伍培养梯队化。
专注“育师”迭代,是中心培养区域骨干教师的核心思路。2013 年,组建区学科中心组,“树一个人,带动一批人”;2014 年起,区课改活动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高光舞台;2015 年,借力高校组建“区学科中心组高级研修班”;2016年,创设“区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2017 年,定制培养区高层次教育人才预备队;2018 年,区学科中心组提档升级;2019 年,推出“区教育人才专业培养服务方案”……
(4)基层教师发展团队化。
2013 年起,中心将全区学校以“加快融合脚步、均衡发展水平、整合数量体量”为原则,融聚“教研共同体”,使之成为教师团队发展的有力载体。7 年来,“教研共同体”3 轮迭代升级成为“教师发展共同体”。至此,区域、“共同体”、各校(园)三级“教师发展中心”网络全面建构、打通与运行,共建共荣,实现姑苏教师专业发展“最贴近地面的最优美飞行”。
2015年3月,姑苏区整体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区域打造‘苏式学校’的实践研究”。“姑苏区苏式学校研究中心”以“苏式学校”的校园、课堂、教师、学生四个维度的“姑苏表达”的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引领区域涵育“苏式学校”,切实把姑苏文化软实力,转变成姑苏教育核心竞争力。
(1)完善顶层设计。
中心颁布《姑苏区“苏式学校”建设行动方案》,协助制定、编写《姑苏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方案》《姑苏区教育传统文化发展建设指南》《姑苏区百年老校沿革》等,组建“百年老校发展促进会”,通过行政推动、区域联动、建章立制、政策支持、经费扶持等举措,使“苏式学校”建设工作不仅有蓝图,还有路线图;不仅有鲜明导向,还有具体落实举措。
(2)突出项目抓手。
中心以项目推动研究,“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学校项目,“叶圣陶教育思想”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苏式”教育教学改革行动项目……形成强大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引领全区教师积极参与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3)强化活动助推。
中心着力通过活动推动研究。2015年3月起,举办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苏式学校”建设微论坛系列活动,从“苏式校园”文化特质研究、“苏式课堂”主张表达研究、“苏式教师”德品学养研究、“苏式学子”气质个性研究四个维度引领姑苏教育人持续关注、深入思考与大胆实践。2015 年11 月起,“姑苏区‘苏式’教育教学改革行动项目”拉开大幕。2016年3月,区域打造“苏式学校”项目高级研修班开班。2019 年,承办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大数据主题研讨会、江苏省第三届STEM 教育大会,彰显“苏式学校”信息化建设最新成果……
(4)形成“姑苏表达”。
5 年的研究与实践,“苏式学校”建设的姑苏个性化表达框架已初步形成,表达内涵不断丰富、完善:营造充满姑苏文化气息的“苏式校园”是培育“苏式学校”的必备条件,创生传承和发展地域文脉的“苏式课堂”是培育“苏式学校”的品牌基础,锻造具有吴地风格特色的“苏式教师”是培育“苏式学校”的关键举措,培养富有姑苏文化气质的“苏式学子”是培育“苏式学校”的根本目的。“苏式学校”已成为姑苏教育的靓丽名片,凸显育校育人的丰富价值。
2013 年起,姑苏区教学质量监测中心主动打破以选拔和甄别为唯一目的的监测困局,通过倡导一种科学意识、建立一套监测标准、创立一个数据平台、形成一群有效机制,改进与革新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管理,营造区域优良教学生态。
(1)理念支撑建标准。
中心高举“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的鲜明旗帜,历时3 年,在苏州市率先推出《姑苏区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姑苏区小学生学科质量监测标准》,全面推动姑苏教学生态、教师发展模态、学生成长状态的华丽转型。
(2)信息支撑建平台。
中心研发“姑苏区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现学科质量监测的多维度诊断,引导学校和教师透过大规模数据群,精准分析每一个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状况,努力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精准施教”。
(3)机制支撑抓应用。
中心高度重视质量监测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不断朝向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与实证化,实现依法监测、科学评价、素养为重、专业视角。2019 年,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不断拓展监测评价的视域与价值。“基于标准,区域推进学科质量监测管理的实践”荣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实施学养绿色达标项目及标准,区域推进质量监测管理的研究”成功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中心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为总体建设目标,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教育生态服务体系,架构起区域教育全人员、全业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1)“教育云”初见成型。
中心完成基础数据库及交换平台、云服务支撑平台、人人通空间、研训协同系统、学生质量监测平台、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智慧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等14 个内容建设任务,以“业务产生数据,数据驱动应用”为主旨,以“横向打通,纵向汇聚”为主要推进策略,实现人事、学生、教务和业务数据的互通互联,区域数据一张网,初步形成和谐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2)各类应用高效生长。
中心在“智慧姑苏”的整体框架上,出台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顶层设计、超前谋划区域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及资源建设,“智慧教育”成为姑苏教育闪亮名片。乘借信息化东风,中心通过“云”端互通、资源共享等功能,不断创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姑苏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
(3)云端助力学生成长。
中心坚持“培养智慧人、启迪人智慧”的信息化育人目标,将STEAM、人工智能等前沿新技术引入课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中心以“苏州线上教育-姑苏区分中心平台”为学生线上学习主阵地,为全区5 万余名学生提供丰富个性的线上课程,助力学生成长。
(4)“大数据”再启萌芽。
中心借助“大数据分析决策”开启教育云内涵研究,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素养、教师育人能力、资源应用效度、学校综合实力评价等崭新体系与模型,通过自动数据采集、回流、建模、分析,对区域教育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与行动跟进决策,有力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与公平。
中心实践着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在“四位一体”的实现中,中心共同价值观逐渐形成,人人感受着精神世界的充实,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四位一体”在每一项工作、每一位专业人员的实现,推动着姑苏教育的整体发展。
随着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中心一盘棋、课程一张网、发展全覆盖、服务在身边”的品牌特质彰显成效。近5 年来,中心共承办102 次市级及以上课程,其中,2 项国家级课程,11 项省级课程,89 项市级课程。姑苏的“苏式”教育品牌在全省、全市日益产生影响,姑苏教师专业成长成果丰硕。
近年来,姑苏教育生态不断完善与优化,姑苏教育着眼于学生的良好养成和终身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奠基。“苏式学校”成就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苏式课堂”成为文化为基、素养为重、“不教之教”的美好所在。
“‘苏式’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品牌”的涵育带给中心信念、力量、行动与荣光。中心多次受省市区表彰,2018 年11 月,实践成果经省教育厅推荐作为“教师发展中心”序列唯一代表入选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