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陈 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数学科目体系构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学懂了“概念”才能谈得上开始学习数学科目。但是在日常的概念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导致学生出现即使记熟了概念却不理解、不会运用的情况,这样的教学事实上是无效的。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不光要把工具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这个工具,也就是培养学生产生基于概念的数学科目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概念”是一项抽象的知识,教师应为学生将概念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解构,并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就能够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进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就应当对于“乘法”的概念进行分解。在抽象的概念中乘法就是“数个数字的和”,“数个”对于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教师应当采取更为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学习掌握的加法知识为基础,摆出“数个数字”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表达,探索什么是“乘法”,如教师可以提供3组相同的数字4,引导学生理解“3×4”的实际意义。学生有的说:“是4组数字3相加”,有的说:“是4个数字3的和”,这时教师可以从乘法的概念进行切入,帮助学生理顺对于相关概念的正确理解。
师:“3×4”乘法公式表达什么?
(教师使用PPT等辅助教学手段对“3×4”进行展示)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个乘法公式中,3和4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生:3和4都是数。
师:没错,还有呢?
生:3是一个数字,4是这个数字出现的次数。
师:这个理解非常正确。
(教师在板书上写4次数字3)
师:所以“3×4”这个乘法公式就代表有4个3的总数,这样大家明白乘法怎么算了吗?
生:明白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对于乘法中数字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了直观地展示,并且引导学生从概念本身的角度对公式内容进行解析,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乘法就是“数个数字的和”这一重要概念,从已掌握的加法概念的基础上对乘法进行理解。
教师在对数学科目中“概念”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从概念形成的本源入手,即带领学生从概念产生的根源上进行分析和学习,将具象的表达与抽象的数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更为直观地向学生介绍相关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形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系统理解,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中一般应当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整体会某一个数学概念从提出到提炼成型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亲历而对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形成完整的理解,为后期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教师在对此概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PPT,通过数字与具象事物结合的方式阐述概念所表达的意义。
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我们班有多少个学生啊?
生:42人。
师:那么假设我们现在选择一个数字,比如就选7吧,把我们全班的同学分为7组,每组是多少人呢?
生:(计算42÷7=6)每组6个人。
师:没错,每组6个人,那么在你们计算的这个公式里,42就是7的倍数,是它的6倍,而7同时也是42的因数。同时,对于6这个情况也成立,42是6的倍数,6是42的因数。
在这个教学情境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字并且进行简单计算,将学生快速拉进了课堂学习的氛围之中,同时让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两个概念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直观地从概念产生的源头进行学习和记忆,并且自行总结出相关数字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说一说除了6和7之外,42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因数,以及42对于这些因数同时又是哪一些数的倍数,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计算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实践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使用“数形结合”这一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对于眼睛能确实看到的实际事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细致耐心地通过“数形结合”方式开展教学。
师:同学们,在学习“倍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结合了乘法和除法对这个概念进行理解,现在大家来看我手上的这些苹果和梨(拿出教学辅助工具8个苹果和2个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都有几个啊?
生:(认真数苹果和梨的数量)有8个苹果和2个梨。
师:没错,数得真快。那么根据倍数概念的规定,谁能告诉我苹果是梨的几倍啊?
生:(计算)4倍。
师:非常正确!那么让我们把计算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表现一下。首先我们把苹果与梨的数量一样进行分组,一共分成了4组,每组2个,这就代表在每组数量一样的情况下,苹果分为4份,梨是1份,即苹果是梨的4倍,大家理解了吗?
学生们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倍数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即首先将比较数与标准数进行等同,按照标准数的数量将比较数分为几份,以分份后的比较数代替标准数进行观察,得出有几份就是几倍的答案。同时要向学生强调倍数必须是自然数且不能为0,让学生自己进行变化和探索。
这样“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倍数的概念,并且能够在具象条件的帮助下自己开展简单的运算,让学生更为直观、深刻的接触到概念的内核表达。通过实际操作,将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不断地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辅助学生自己探索出概念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和真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概念”可以是超越一切具体情况而存在的,它不属于任何具体的情况,却又能表达一切具体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认识,让学生在不受任何现实具体情况干扰的情况下去理解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对“倍数”这一概念进行教学时,虽然在课堂中是以“某个数字的几倍”为例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后期学生已经理解“倍数”概念后,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说明“倍数”这一概念是脱离具体数字而存在的,并不是一定要与课堂上所列举的数字有关联。
首先,可以分析在“某个数字”不变的情况下,“几倍”进行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正确理解“几倍”的意义。如举例苹果是梨的3倍,让学生明白苹果和梨在这里表达的具体数量后,提升倍数到5倍、7倍让学生进行计算。从例子中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即梨的数量是标准量,而苹果的数量是比较量,是会通过倍数的改变而改变的,从而带领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中的具象表达。
其次,在学生理解比较量的变化后,可以转换概念中的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对标准量的变化进行探索。依然以苹果是梨的3倍这个倍数关系进行举例,当原有标准量2个梨增加到3个之后,比较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当标准量从2变成3之后,在比较量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倍数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即从3变成2。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在标准量为1的情况下,有多少种方式可以与比较量产生整数的倍数关系。学生们通过在草稿纸上分份画出代表标准量的梨,与固定比较量数字的苹果进行比较,得出在标准量确定为1的情况下,比较量有几个就是它的几倍这样的结论,正确理解标准量的变化对于倍数关系的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难点,同时也是一项重点。教师不能因为教学中存在困难就回避或淡化对于概念的教学,反而应该迎难而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有效记忆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成为学生能够自由使用的工具。这些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数学教师们进行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