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
书法专业学生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训练和巩固各种书法创作的能力;二是要进行某一专题的初步研究。书法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不仅要艺术创作,而且要能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研究生阶段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写论文。
写论文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记录下来。我要求书法专业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研究中,至少每年写一篇学年论文,第三年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一篇毕业论文。同学们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要留意有什么好的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收集相关材料,材料收集差不多了,可以先写学年论文。写学年论文时,我们要看看这个题目能不能深挖,如果还有较大的空间,在写学年论文时就要考虑毕业论文的题目,把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这是个“滚雪球”的学习方法。毕业论文要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和细致地研究,论述更加充分和规范。当然,毕业论文也可以另外选个相关的题目,不过如果考虑好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建议还是一致起来,这样劲往一处使,效果会更加明显。书法专业研究生写论文,首先要求论文的规范性,要学会研究书法艺术的基本方法,学会写论文的方法,为将来做研究或者写书打好基础,不要求一定要写出一部大的著作。
下边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准备、论文的撰写和毕业论文。
书法论文的选题范围不宜太大,动不动就写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中国书法的哲学思想等,范围大了,论文很难深入、透彻地论述,这些大题目只能泛泛而谈,意义不大。写论文字数不在于长短,有发现有东西写,可以长,如果三四千字能说清楚就不要长。书法专业研究生需要花很多时间用于创作,如果计划两年写一篇很大的论文,时间是不够用的,很难写下来,就算勉强写下来了,也写不好。一般来说,书法专业学年论文在八千到一万字左右,毕业论文在两三万字左右即可,我比较反对长篇大论。文章可以附一些自己整理的研究资料作为附录,这是我提倡的,这样能让导师们看到你做的基础工作。
小题目能写出大文章。我主张大家从一个书学概念、一个艺术现象、一件作品、一个题跋、一本好书、一个书家、一种书体、一个流派等某个局部的发现入手,以小见大,从微观层面考察,发现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上的一些规律。如中国古代有书画著录的传统,《钤山堂书画记》《珊瑚木难》《真迹日录》《清河书画舫》《江村销夏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等书都具有代表性。这些书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作者什么情况?这些著录有何得失?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考察研究。又比如说,书法中的有些丛帖有祖本,有节本,有临本,有刻本,有补刻本,有重刻本,有朱拓本,有色拓本,有影印本,它们是什么关系?有何价值?如何区分?再如流传至今的碑、碣、经幢、墓志、阙、造像、题咏、古砖等,它们的刻法有何讲究?艺术风格如何?都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作品,甚至某个字的刻法,这些都可以通过前后比较进行细致研究。
现在书法界有个风气,喜欢用当代西方人研究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书法,如艺术赞助人、应酬、范式、艺术家收入,等等。这当然是一个视角,但我们要谨慎对待。很多海外研究者的研究论文是基于外国人不懂书法的情况下写的,有的很是肤浅,甚至是外行,和书法艺术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要被光怪陆离的名词和新概念所迷惑。
论文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解决书法史中的某一个问题;另一种是提出书法研究中的问题。我们综合前人关于某一问题的研究结论,把问题摆出来,说明书法史上有这么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这种文章是可以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我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在学习中留意书法史论和创作上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有什么说法,哪一家的说法更加合理等。有些人读了很多书,什么问题也没有,变成“二脚书橱”,那便是无用的。另外,我发现好多书法研究生知识积累太少,常常靠手机“百度”一下寻求答案,而不去系统的读原书,这对研究生来说是不可取的,我主张一定要读纸质原典。
论文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材料。一个小小的题目,我们需要占有很多的材料。有的文章写出来几千字,要读的书却很多,收集的材料也远不是这几千字,这叫作充分占有材料。材料越多,可以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文献才会更多。材料不够那只能先放一放,等将来材料够了再写。我收集了很多资料,有的到现在也没有形成文章,主要就是研究某一问题的“有效”材料还不足。书法研究生选题时,最好考虑选一个内容比较单一、不需要找多方面材料的题目,比如选唐宋某家书论中某个词汇、元代书家某件作品、明代某篇印论、清代书家取法某块碑等来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准备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还要留意同时代文学、画学、史学、文字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加丰富。
撰写论文首先要有逻辑,如果没有逻辑,论文就不是论文,散谈、漫谈不是论文,而是随笔。撰写论文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要充分;二是有分析能力。没有充分的时间就不能充分地收集资料、占有材料。有分析能力就是要有逻辑,能够把要写的问题说清楚,让人看得明白。研究无非是两种思维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共性到个性;所谓归纳,就是从个性到共性。我们写书法类论文,既要有归纳,又要有演绎。比如我们要研究王羲之,前人对他的研究很多,我们要对之前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要学会从大量具体的作品风格和各种材料中去归纳,从个性到共性。分析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就做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归纳是从个性到共性,个性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我们的结论是可靠的。另外,研究中还要有旁证,用与它有联系的文献来佐证。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归纳的方法做论文。演绎就是通常说的发挥,我们在分析书法作品风格时,常常要发挥想象力进行剖析,这是一种演绎的方法。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或某种现象进行归纳,往往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怎样看待例外,也要进行分析。例外太多,结论就得推翻;例外太少,就要分析为什么会有例外。比如我们在研究书画家用印、落款、使用别号、取法等,常常要留意例外的情况。只有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的“孤证”,完全没有归纳,这种所谓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写论文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这不是科学的研究,是一种臆测。臆测在论文中是不严谨的。我们应该先归纳,再分析,后举出例证,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而分析演绎,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写论文还要做到层次分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很重要。《文心雕龙》有一篇文章专门讲篇章结构和层次,这一点跟逻辑很有关系,头脑清楚了,文章才能层次分明。我们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不要先把结论大讲一通。我们应该按照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怎么研究的,就怎么写,从头讲起,引导读者逐渐深入,最后引到结论上来。至于什么地方多讲,什么地方少讲,要看读者对象,要是给书法专业界同行看的,一些常识就得写得很简单,单刀直入。写研究论文,一般的地方要很扼要地讲。相反,在我们观点性的地方,要讲得很详细,讲透这个结论,如果论述不够详细,观点就不能深入,文章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建议大家,材料收集好了,在写论文之前,一定先要有提纲,纲举目张,一边写,一边调整,哪里要详,哪里要略,要做到层次分明、胸中有数。
毕业论文容量相对大一些,可由几篇相关的论文合并而成。以我20年前写的硕士论文为例,2000 年秋天,我跟随黄惇先生读硕士研究生,当时黄先生正在写《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我有时帮助先生查找材料,校对稿子。当我看到元末明初这一段的时候,我发现宋克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只有香港的马国权先生写过一篇稍长一点的文章讨论。而宋克在章草和小楷上的成就很高,当代著名书家高二适先生就十分推重。于是我就选择研究宋克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之后我围绕宋克生活的背景、生平、楷书、章草和影响等,收集整理材料,力求做到竭泽而渔。我先做了两项工作:一是编写了宋克书法年表和存世、著录作品表,这样对宋克生平来往和存世作品就心中有数了;二是我陆续完成了《元代末期的苏州书坛》《宋克的生平与交游》《宋克小楷书风》《宋克和急就章》《宋克的“混合体”草书》《宋克与定武兰亭八跋》《宋克书法在明代书坛的地位》七篇从微观讨论宋克的文章,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最后我整合在一起,成为我的毕业论文。因为宋克这个人材料少,传世作品少,因而过去研究的也人少。我爬梳了这一时期文人书家活动背景,探讨在元末明初书风转变过程中,宋克书法承前启后的角色,通过宋克生平的梳理以及与杨维桢、倪瓒等人的交游考察,揭示宋克书法形成的时代特征,又对宋克不同阶段传世书法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其艺术风格和历史贡献。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过去书法史研究中没有讨论过的。当然,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论文,还可以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宋克书法进行讨论。大家写毕业论文,要选一个方向,就是我今后要往哪一块发展,毕业论文常常是一个人学术生涯的开始。毕业论文既可以写和书法创作有关的,也可以写和书法史论有关的,主要是要大家学会严谨细致地做学术,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规范科学的写作方法。现在还有不少书法研究生连句子都写不通,标点符号不会用,注释不规范,不会配图,不会作图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严格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