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琦 吕 程
2019 年10 月,我有幸在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线上云端”跨时空互动教学展示活动中授课。这次活动与传统的教研活动不同,其活动价值在于通过现代远程互动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材等资源,破解偏远地区学校无学科任课教师等问题,让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可见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的意义重大。因此,我想通过此次宝贵的展示机会,尝试在音乐课堂上进行视与听相结合、声与像相融合的教学新探索。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过: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由于这次是音乐学科领域全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所以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教学,无法借鉴已有的相关教学资源,只能自己独立建构课程的设计框架。以往的课堂教学,师生在同一个时空学习,而展示活动现场只有一块智能化LED 屏幕和一台钢琴,不同城市的学生都是通过屏幕看我的动作、听我的声音。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以及信息化教学经验的缺乏让我陷入了困惑,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在跨时空的场域中让学生高效而轻松地学习呢?如何在活动中观照偏远地区从未系统学习过音乐的学生呢?经过慎重的思考,我选择一首既好听有趣又难度适当的歌曲作为远程直播课堂的教学素材,以师生共学的方式来呈现本次课堂教学。
虽然有了教学思路,但在试上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挑战。我注意到远程直播课堂中教师示范的声势动作一定要直观、清晰、明确,最大化地让学生快速看清并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兼顾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歌唱性。结合以上的思考,我选择教学《春天来了》。为了配合主题,在众多的音乐素材中选择了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选段中比较欢快的片段做小跑步;同时选择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作《动物狂欢节》之《林中杜鹃》,将学生一分为二做“倾听与漫步”的游戏,听到钢琴声时慢慢行走,听到单簧管声时停步并做倾听状,带领学生进行热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正式现场上课的那一天,我同时和来自3 个不同城市的学生有了一次奇妙的跨时空“相遇”,当我戴好耳麦在屏幕中和学生打招呼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兴奋,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喜欢以这样一种创新的方式去上课,他们掷地有声的“老师好!”也让我更有信心上好这堂课。为了活跃气氛,我在正式开始前播放了几首热情欢快的歌曲,带领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在音乐声中迅速调整到最佳的上课状态。在导入部分,学生边听着音乐边跟着我一起做声势动作,从他们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他们非常享受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后续的设问“一三两句和第二句中哪句优美连贯?哪句更轻巧跳跃?”3 个不同城市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出了正确答案,最后在美妙的师生接龙唱的环节中结束了本次的展示课。整堂课下来,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感觉意犹未尽,正是现代信息技术让4个城市的师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这堂课我努力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设计教学,我在平时的日常课中要更加注意细节问题。
通过跨时空教学的契机以及参与活动的经历,我认为可以把一些实用的教学方式迁移到日常的教学中,比如音乐学科的创新教学评价。针对学生当堂音乐学习评价,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如互动平板iPad,利用互动平板和智慧校园希沃一体设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针对每个月或每学期的阶段性评价,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监控、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虽然常常被一些音乐教学同行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互联网+”教育所创造的交互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数字化的教学设备更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进一步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活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让更多跨时空、跨文化的学生共同享受音乐课堂带来的美。
经历了这次跨时空的教学展示,我感受到新型线上线下的立体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形成教育合力,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当然,新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归纳,选择适用于远程直播课堂的声势动作、体态律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信息化音乐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将以参与这次“线上云端”跨时空互动教学展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以其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探索新起点,不断鞭策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让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