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族裔经济研究已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论文从江苏省古镇旅游族裔经济的形成原因着手,推理基于族裔关系网络拓展、族裔企业集聚、古镇社区支持的族裔经济运营表达式,实现族裔经济在古镇旅游中的表达途径,即:打造“片区古镇+旅游专题”、实现“古镇旅游+新业态”、塑造“古镇景观+文创元素”。
关键词:江苏古镇;族裔经济;运营表达式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族裔经济研究已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从旅游地理属性来诠释,旅游族裔经济产生与族裔聚居区的地理位置相关,若地域空间内族裔劳动力丰富且接近消费者群体,族裔经济则应运而生。从旅游经济属性来探讨,族裔群体成员拥有且经营旅游企业,其拥有同族或异族的雇员,为其提供就业渠道和报酬;或者族裔成员引导同族成员进入异族成员拥有和经营的旅游企业或相关行业,形成旅游族裔经济集聚或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
“水韵”江苏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古镇,尤其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核心的苏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构筑了各个精致优雅、星罗棋布的水乡古镇。集聚在苏南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同里古镇、周庄古镇、木渎古镇、甪直古镇、淳溪古镇、沙溪古镇、沙家浜古镇、千灯古镇、锦溪古镇等;集聚在苏中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余东古镇、黄桥古镇、溱潼古镇、邵伯古镇等。另外,还有苏北的河下古镇、窑湾古镇等。江苏古镇经济已发展至一定规模,但仍呈现出标准不高、创新不足、质量不一、营销乏力、效益不显等系列问题。随着经济开发程度的提高和古镇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常居在古镇区域或附近城市片区的异族人士开始从休闲度假的游客角色转变成旅游投资经营者,族裔经济的关系渠道开始蔓延,古镇区域成为族裔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江苏省古镇旅游族裔经济的形成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是族裔经济的形成动机
江苏是水乡古镇的集聚地,族裔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有密切联系。旅游资源地理变迁影响异族群体的社会流动。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的产业优势和临近上海都市圈的地缘优势使省内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得较为密集,旅游投资者开始将重点从城市转为城郊、乡镇,这为古镇旅游开发赢得了契机。原本居住在都市圈内的异族群体为了躲避城市的拥挤和污染,会择取城郊的古镇作为生活居住地,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古镇旅游空间的生态性促使旅游族裔经济开始形成。苏南地区的古镇均在城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雅的生活步调对异族群体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另外,族裔经济使异族群体通过社会网络联系本族文化群体,构建文化和经济的集聚化发展。异族群体持有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迫切需要具备族裔文化适应性的古镇休闲旅游服务,希冀古镇为其提供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可持续化的旅游产品和生活方式。但由于现有的古镇旅游发展水平仍不高,服务能力目前还达不到异族群体对古镇休闲旅游的需求,这为异族群体低碳环保的投资行为提供了契机。
2.可达的区位条件和多元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族裔经济的形成条件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江苏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其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江苏省古镇地区具备长三角大都市郊区的经济属性,异族群体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旅游投资资源用于古镇旅游族裔经济的发展。另外,社会网络的多元性和分布密度影响着异族群体在古镇投资的行为及投资的规模。众多异族投资者在投资古镇的时候往往跨越了民族文化和职业特征,其能很好地将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有利资源融入古镇当地文化,并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中。异族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古镇旅游族裔经济的发展起到枢纽和引导作用。
3.增长的就业需求和较高的族裔经济利润空间是族裔经济的形成推力
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就业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族裔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古镇就业的岗位数量,同时也解决了异族群体就业的诸多问题,使其在创业环境中提升文化融入感和适应性。异族群体在古镇创业经营可以带动当地的劳动力,并凝聚同族劳动力进行区域开发,其带来的创新技术和经营模式可以为当地旅游经济带来创收。据统计,异族群体在古镇周边区域工作学习的丰富经历成为其在古镇创新创业的契机,多数异族群体希冀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或拓展业务来稳固现有族裔经济企业,同时实现较高的商业利润空间。从现有江苏古镇的旅游族裔商业业态分析,多数族裔集中在小商品类,如特色杂货店、手工制品店、文化特产等,经营者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还兼营各种中国文化的培训班及展览,充分体现地域的融入感和自豪感。
二、古镇族裔经济的运营表达式
族裔经济的运营要满足三大要素,即:族裔经济的成功运营=族裔关系网络拓展+族裔企业集聚+古镇社区支持。
1.族裔关系网络拓展
第一,产业融合,经济辐射。异族群体经济基础较为富足,属于高端消费群体,其往往超越地理空间、民族特征、职业特征和文化特质等界限,更好地融入古镇的地域文化中。古镇里的族裔經济建设中,异族群体往往构建古镇度假村、古镇民宿、古镇文化俱乐部、古镇特色庄园、古镇酒庄等新旅游业态,充分融合旅游产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拓展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古镇地区的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另外,族裔群体分为定居型和季候型,定居型的族裔群体往往依据人脉加强古镇及周边城市的联系,而季候型群体则阶段性地将旅游资源与客源等带入古镇,形成古镇旅游族裔经济的辐射区。
第二,内涵建设,提档升级。古镇族裔经济除了服务于当地就业需求和服务需求外,努力追求关系网络的拓展和古镇生产网络的耦合发展,互构成融合型旅游产业链,具备较高的区域根植性,深深地影响着族裔群体和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异族群体往往在古镇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企业商业布局规划、业务经营、社区关系建设方面都有正面的价值观,倡导合理可行的消费行为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古镇的旅游建设实施内涵型管理,注重文化融合和当地文化的渲染,创业投资领域趋向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在古镇原有设施基础上提档升级。
2.族裔企业集聚
第一,古镇视觉外观的建设。族裔群体在古镇实现文化驻扎和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古镇文化元素与族裔文化元素在古镇视觉外观上的有机结合,例如,古镇建筑外观的改进。对于原汁原味的古镇文化,族裔群体保持建筑外观的原生性和文化韵味。建筑内部的经营内容和模式可以依据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改进和更新,适度加入异域元素并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型旅游商品。建筑内部的装修也可以采用古镇建材,加入异域的食材和音乐,族裔民宿应运而生。
第二,低碳环保理念的植入。异族群体执念于对生态环境、自然生活的向往,族群才会迁移于城市周边的古镇。其提倡健康环保、低碳绿色的价值理念,培育出系列具有当地古镇特色的低碳旅游产品,包括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族裔群体鼓励旅游者参与古镇文化的深度体验,也希冀得到消费者对其族裔文化的认同并加以融合,这对古镇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创新作用。另外,“性价比”对于当地消费群体影响力较大,低碳质高型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族裔群体不断进行内涵建设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3.古镇社区支持
第一,理念支持,经营自主。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城市,其对外开放度较高,非常重视民间资本对于旅游产业的投入。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民间资本和族裔资本对旅游产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族裔企业能在古镇区域进行自主经营,政府发挥公共服务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使古镇的当地企业和族裔企业共同发展。
第二,本土资源,高端定位。江苏古镇区域目前商业化程度虽逐步增强,但仍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面临诸如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投资方向单一、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而族裔群体对消费的要求和品质均较高,其对高端配套的需求超过了古镇原有的供给,这为族裔群体在当地的开发留存了机会。族裔群体有效地利用古镇本土资源,将其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低碳环保价值观移植于古镇内涵的提档升级,原有社区居民不擅长的业务也可以外包给族裔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三,立地开发,多媒体营销。信息时代的古镇旅游要得到提升优化,就要通过新媒体进行产品营销。本地经营者和族裔群体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古镇旅游,还可以借助网红、微电影、抖音等平台植入古镇旅游的本真与特色。通过古镇旅游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加了旅游文化融合下的区域魅力展示,营造独树一帜的古镇旅游文化。
三、族裔经济在古镇旅游中的表达途径
1.打造“片区古镇+旅游专题”
江苏省内古镇集聚区主要在苏南地区,整合古镇资源、打造族裔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片区势在必行。苏南区域有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可以开发古镇主题型度假村、古镇俱乐部、古镇养生度假区等古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高端化和品质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古镇旅游品牌。苏中和苏北也在逐步推进古镇建设的进程,其在近年来极力打造依托中心城镇等级扩散的古镇旅游发展示范区。族裔群体联合社区居民,可以开发温泉疗养项目、海洋文化项目、特色餐饮等。另外,江苏省是沿海省份,可以发展“海(东海)、江(长江)、河(运河)”风情文化古镇旅游带,串联水文化资源,打造集休闲、度假、美食、运动为一体的综合古镇旅游带。
2.实现“古镇旅游+新业态”
江苏古镇旅游集聚了城市和乡镇各类要素资源,新业态的融入成为古镇旅游发展的重点。古镇旅游应该推进其与当地手工业、渔业、农业等产业进行融合,提档升级古镇传统产业要素。同时引进族裔群体的生态环保理念、文化创意要素、民族文化类商业元素、休闲养生项目等,促进古镇旅游与新型业态的深度融合。
3.塑造“古镇景观+文创元素”
历史古镇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和根植性,族裔群体应该加强对古镇区域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生产生活方式等元素进行重点保护,维护古镇景区的本真化建筑外立面和完整的景观空间格局。苏南地区的非遗文化是古镇的优良文化传承对象,如何活化、景观化非遗文化也是族裔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方向。例如,苏州围绕太湖水乡、古镇风光、丝绸文化等特色资源,举办全国旅游文创产品博览会。古镇可以盘活古镇景观和文化创意元素的耦合进程,通过外来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包装,推进古镇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开发,丰富和更新古镇旅游的产品集群体系。
四、结语
族裔经济聚集地通过生活方式、经营风格、装饰设计、服务氛围等族裔符号标识文化的存在与当地古镇文化的融合,彰显本地消费特征与多元异域文化消费符号,促使古镇本地居民对古镇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与融合。族裔景观在积极的区域包容和内涵认同下,成为古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重要载体。古镇不仅成为区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集聚地,也是促进多元文化和地方文化共融发展的旅游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梅.普拉托华人移民与族裔经济的研究综述[J].当地经济,2018,6(11).
[2]赵晔琴.族裔经济的跨国建构与族群聚居的地方空间生产[J].浙江学刊,2018(3).
[3]狄金华.族裔聚居区的經济与社会[J].社会学研究,2016(4).
[4]江荣灏.族裔文化经济和地方协商:广州建设六马路的跨国饮食消费景观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4).
[5]周雯婷.上海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J].地理研究,2015(11).
[6]刘传喜.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地理,2015(11).
[7]潘鸿雷.精准扶贫视角下江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优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古镇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781)。
作者简介:宋 立(1985—),女,汉族,江苏启东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