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运强 刘月 安静 郭军 张永欢
摘要:公共交通市场化伴随着经济改革不断进行,与市民的利益紧密相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交市场化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探讨公交市场化改革对市场效率、政府财政、社会安定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公交市场化改革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时应遵守保证效率、公平公正、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原则。研究结果将会对未来公交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交市场化;市场效率;政府财政;风险要素
引言
公交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且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做出巨大贡献。公交作为城市交通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其发展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状况与居民生活。我国城市公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出行方便,价格便宜。公交的便捷使市民体验到了交通的发达与迅速,也使城市和邻近村镇间的距离缩短、使城乡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为促进公交事业的发展,采取市场化改革措施。现阶段我国只有部分城市对公交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该策略没有全面普及说明其存在的一定弊端沒有得到解决。公交行业应该从无监督市场发展成为有监督市场,市场化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本文将分析公交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一、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风险
巨大的财政压力成为我国公交事业发展中最大的限制因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促进公交发展的有效措施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公交市场化改革可以使得公交企业拥有更多的决定权。脱离了政府的资金约束,公交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充分考虑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利益来制定管理方案。目前实施过公交市场化改革的城市反映出以下问题:市场化改革在短期内对城市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而且还明显改善了服务质量和运营效果。但是,在长期发展中公交的市场化改革还存在如下风险[1,2]。
1.浪费资源追求利益
公交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前提,提高公交出行效率,提高公交行业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市民的基本公交需求。但在市场化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对公交的垄断性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公交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若部分政府只注重现有存量资产套现资金的套现,在公交的运营服务招投标的过程中,忽视了公交的公益性,在极大程度上将阻碍城市公交的快速发展。若政府未对城市公交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这将成为日后侵犯公众利益的最大隐患。
目前的我国城市公交企业的管理权极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掌控,政府不仅可以对公交企业进行监督和干预,在具体实际中还可以经营公交的发展。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后,由于目前没有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全将公交行业的管理权由政府转交给私企,脱离政府的管制任由其经营发展,那么一定会存在部分企业不顾社会公众利益,想方设法地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象。这将会严重损害社会经济,同时也势必会严重损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
在我国部分城市公交企业中,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后使得企业拥有一定的外资和民营性质,因此无法继续享有政府所给予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无法和政府进行管理的公共交通企业进行公平公正地竞争,所以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公交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公交企业在管理与经营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长期保护导致其严重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这将大大降低该市公共交通的工作效率。由于公交企业长期缺乏对自身进行反省和改进的过程导致最终失去竞争的动力,由此无法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2.政府财政的资金投入不足
公交市场化进行改革后政府将不再对公交企业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应引起公交场站的建设更加缓慢。在我国,城市公交一直是被当作公益福利性的事业,市民用极低的票价享受着较高的服务水平。于是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公交的正常运营,不得不对这一现象产生的亏损进行填补,这对政府造成极大的财政经济负担。在公交进行市场化改革后,虽减少了政府的经济压力但政府不再对公交企业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公交企业的资金引入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一是租赁承包经营。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可以在短期内促进公交市场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国营公交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更加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是由于这种方式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存在一部分人只管赚钱,而不愿去缴租金,能欠则欠的现象。导致企业租赁出去的设备,由于承包人不愿投入资金去维护,造成设备损耗率极高的局面。这种现象若长期存在,将会导致国有财产严重流失。
二是特许经营。特许经营分为线路特许经营与特许权拍卖两种经营方式。对公交线路进行特许经营的资金引入方式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公共交通客运线路的经营利在特定时间内授予投资者。特许权拍卖制度指投资者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经营权,政府只有在经营权期满后才能收回资产。
三是吸引外资或民间资本投资组建合资的公交公司。
四是股份化改造。股份化改造有两种行式:一种是企业改制为职工持股的民营企业;另一种是改制为民营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五是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是指资本权益与劳动者权益共同结合后形成的所有权形式。
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缓解政府对公交企业资金投入的压力,但是每种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风险性,都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稳定。同时,在公交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由于政府对公交补贴力度的大大降低,将导致部分地区产生票价上涨的现象,也正是由于资金缺乏而提高成本报价并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一切现象将导致市场化改革本身的意义被迫改变。
3.影响社会公平、稳定、安全
市场化改革后的公交企业仍要坚持以公益性为运营宗旨。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一方面降低公交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公交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不仅要提高公交效率还要提高公交服务质量。
然而在公交市场化改革后,相比于公益性私营企业更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脱离了政府约束,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大大削弱公交事业的公益性。与此同时,市场化改革后的公交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采取降低运营成本的举动。企业不仅会加大公司管理力度,还会大批量辞退不必要的员工。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可以存留的一些不必要人员在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后,无法继续在私企工作。就业率的大幅度降低将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公交企业应该长期坚持普遍服务的原则,即公交提供给市民的服务要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不能只是考虑公交企业的盈利性。
公交的市场化改革有很多优点,但如果发展不当将会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在改革过程中要做到不损害当地贫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就要做到路线一致、市民票价一致。如果做不到公平,就会导致公交服务水平达不到市民需求,将会引发社会问题。由于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市场化改革后,各个公司都会争抢去“热线”,而不去“冷线”。就会造成“热線”集中了大量的竞争者,而“冷线”却空无一人。这个现象导致了公交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是广大市民。
在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因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将会对社会经济以及人身安全带来巨大损失,还会严重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在城市公交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公共安全风险是最突出重要的风险。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另一部分来自市场化后,公交服务供给企业为控制资金的投入而减少对公交安全领域的维护。由于管理者自身的逐利性,会导致公交事故频频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公交司机追求行车速度而做出的一系列违规行为,但导致违规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公交行业的管理制度。
二、应对公交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措施[3]
在进行公交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为规避以上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在有效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公交市场化改革
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来看,公交市场化改革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公交市场化改革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就是政府及时制定了相关制度。只有政府及时颁布有利政策,公交市场化改革才能不断深入,公交事业才能更加稳定地发展。要做到及时出台较稳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改革过程中持续跟进,为公交发展服务。相关的制度基础是市场化改革的保障,可以促进公交改革事业的前进,还可以提高政府在公交方面的权威性,减少企业受政策威胁的风险。
2.坚持循序渐进
现如今,我国城市公交企业大部分是由政府管理经营阶段,改革必须全面考虑各方因素,而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公交市场化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不断完善,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推广。只有做到全面考虑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3.统筹兼顾
城市公交的价格改革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效益,在公益性的基础上既保证市民的切身利益也要兼顾企业和政府多方面的利益。
4.合理引入竞争模式
造成我国目前公交通经营效率较低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垄断政策,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这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严重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的措施,增强各公交公司的竞争意识,引入竞争意识后,市民拥有更多选择服务的机会。在进行公交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能够为公交事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也能促使公交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对提高城市公交质量和效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应更加重视交通方面的创新,达到提高我国经济管理水平,增强综合实力的目的。针对城市公交市场化改革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及时监督公交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提高城市公交整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4]。■
参考文献:
[1]李红宇.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化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2]冯蓉.城市公交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3]梅丹.我国城市公交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09.
[4]黎海峰.我国城市公交民营化改革的反思[D].长沙:中南大学,2010.
[5]杨凌.我国公交市场化改革的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961006);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项目(2018BAA208030);西宁市智慧交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Q4004011201601);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 (18GL3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GL18219)。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薛运强(1983—),男,山东新泰人,博士,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在职博士后,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刘 月(1998—),女,吉林公主岭人,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本科生,专业为交通工程。
安 静(1984—),女,山东宁阳人,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交通设计、思政教育研究。
郭 军(1998—),男,江西人,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本科生,专业为交通工程。
张永欢(1998—),男,河南人,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本科生,专业为交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