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因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所致;其致病因素较多,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临床AMI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发病6 h内可使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related artery,IRA)充分、持久开通[1]。但研究[2]显示,AMI患者经PCI术急诊治疗,存在较高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发生率,不仅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因此,临床中再给予AMI患者急诊治疗时,严密的护理、观察意义重大。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接受85例PCI治疗患者作研究对象,分析急诊观察价值及其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5例接受PCI术治疗的AMI患者,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65.8±10.1)岁,发病至再灌注时间6~12 h患者48例、<6 h患者37例;梗死部位:高侧壁3例、下壁+右室5例、下/后壁26例、广泛前壁及前壁51例。入选标准[3]:①接受PCI术前,均无心律失常;②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患者IRA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③ECG显示患者存在两个及以上相邻导联ST抬高≥0.1 mV;④患者发病后,持续性胸疼0.5~12 h。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PCI术前给予患者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桡动脉或右侧股动脉使用Seldinger法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变部位确定后,根据指南标准方法实施急诊PCI术治疗。根据患者术中病情变化、IRA堵塞严重程度、血栓形成,使用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等方法开通IRA。IRA: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8例、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38例、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39例。进入导管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详细记录心律失常情况。
1.2.2 护理方法
1.2.2.1 术前干预 ①基础护理:AMI病情发病急、致死率高,一旦发病对患者与家属均是巨大打击,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激动、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术前,医护人员因主动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开导,倾听患者主诉,多给予鼓励支持,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使其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术中因精神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应激反应,影响PCI术治疗,降低RA发生率。进入导管室后,立刻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并做好与急诊科护士交办工作,明确患者病情、术前准备、血压等。②PCI术前静脉通路建立后,充分准备相关抢救器械与药物,相关抢救器械包括:电极板涂抹导电膏、临时起搏电极、临时起搏器、除颤仪、简易呼吸球囊、主动脉内球囊导管、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ntra-aortic balloon anti-blocking,IABP);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多巴胺、胺碘酮、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1.2.2.2 术中护理 ①缓慢性RA处理:RCA与LCX闭塞是导致下后壁心肌梗死主要因素,其中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予以起搏治疗。所以,PCI术前预置股静脉鞘,便于临时起搏急救,减轻RA造成的致命伤害。针对窦性心动过缓无症状者,可不予特殊处理,暂做观察。针对BP<90/60 mm Hg、心率<50次/分,II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给予静脉注射0.5 mg阿托品,间隔3~5分/次,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2 mg,至心率恢复60次/分,若药物治疗无效,给予临时起搏器治疗。快速性RA多出现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术再通治疗后,严密监测出现室性早搏患者,预防病情恶化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重点观察患者Q-T间期、ST段变化,心电监护,对患者神志、面色、血压、心率、冠状动脉内压力密切注意。术中时刻询问患者感受,进行血管再通、球囊扩张、对比剂注入冠状动脉、导丝通过闭塞处时,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变化,预防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发生,并及时实施抢救。②电击除颤:AMI患者接受PCI术再通治疗前,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除颤器使用方法与技巧,且除颤器需处于备用状态,以便抢救时,避免延误抢救实际。术中严密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心房颤动、心室扑动等,采用双向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立即治疗,以200 J能量除颤,并根据临床情况,再次予以除颤治疗。③抗心律失常药物:AMI术后发生RA危害性大,病死率高;预防室颤、室速关键在于及时控制与早期发现。目前,临床中多采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其可控制、预防梗死后室速发生,其可引起Q-T间期延长,可改善心功能,有助于全面保护心肌细胞。但该药物存在一定不良反应,用药时注意剂量与使用方法,可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并尽量选择粗大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并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变化,详细记录心电图,预防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1.2.2.3 术后监护 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监护,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部位是否出血等,持续24~72 h心电监护,观察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ST段变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尽早识别RA发生,并及时予以急救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RA发生情况、患者转归情况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RA发生情况 本组8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手术,手术成功率100.00%,无死亡情况。其中42例(49.41%)发生RA。
2.2 观察RA发生与时间、IRA关系 ①RA发生与时间关系:根据研究显示,42例发生RA患者中,梗死时间8~12h 14例(33.33%)、4~8h 22例(52.38%)、<4h 6例(14.29%)。RA发生时间显示,其中PCI术再通30 min后4例(9.52%)、再通5~30 min内6例(14.29%)、再通5 min内32例(76.19%)。②RA发生与IRA关系:42例患者中,29例(69.05%)快速性RA,13例(30.95%)缓慢性RA。其中LCX组患者发生RA较少,且缓慢性与快速性RA占比无明显差异(P>0.05);RCA组14例患者中,8例(57.14%)为缓慢性RA,且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LAD组26例患者中,23例(88.46%)患者为快速性RA,且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早搏居多,见表1。
表1 观察RA发生与IRA关系(n)
2.3 观察患者转归情况 研究显示,本组42例患者,其中6例(14.29%)患者经置入临时起搏器或电除颤治疗后,RA转归;其中16例(38.10%)经胺碘酮、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20例(47.62%)经严密监护、护理干预后,自行恢复转归。本组42例患者未出现死亡情况。
AMI作为临床高危病症,目前临床以PCI术治疗为主[4]。但PCI术再通后易发生RA,增加病情凶险程度,危及患者生命[5]。PCI术作为现代医学新型手段,即指对比色、狭窄冠状动脉管腔经心导管技术进行再疏通,使心肌得到再灌注[6]。但PCI术后IRA突然再通,导致梗死区域心肌得到大量血流再灌注,迅速恢复供氧,心肌细胞内大量钙离子突然进入,造成超负荷现象;导致心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诱发机械收缩耦联,心肌得到再灌注后,收缩过强进而破坏心肌结构;同时,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经大量白细胞、自由基增多、微血管损伤等作用,无法均匀恢复心肌细胞,最终诱发RA[7]。鉴于此,AMI患者接受PCI术治疗时,术前充分准备、良好护理干预,对及时发现RA、尽早抢救,减少病死率,预防RA发生意义重大[8]。本研究显示,85例患者中42例(49.41%)发生RA,其中6例(14.29%)患者经置入临时起搏器或电除颤治疗后,RA转归;其中16例(38.10%)经胺碘酮、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20例(47.62%)经严密监护、护理干预后,自行恢复转归,未出现死亡情况。这说明临床正确、科学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本研究通过术前充分设备、药物准备保证术中应激需求,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避免术中诱发应激反应,增加RA发生。同时,术中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处理,做到早识别、及时处理,使所有RA患者转归,未出现死亡情况。另外42例RA患者中,76.19%患者发生于PCI再通5 min内,提示此阶段是RA发生关键时期,应给予严密观察;且随着梗死时间<4 h患者发生RA占14.29%,提示AMI发病后尽早治疗,有助于减少RA的发生。分析IRA发生与RA关系显示,快速性RA患者中以LAD患者居多,而缓慢性RA中以RCA患者居多,所以应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监护。
综上所述,AMI患者接受PCI术治疗时,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RA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