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

2020-12-30 02:30孟令和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9期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针灸

孟令和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这种病症也被称之为面部神经炎。周围性面瘫大部分是因为患者面部的神经管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使患者出现面部肌肉的瘫痪,导致患者出现口眼歪斜[1]。临床上这种症状较为常见,容易在多个年龄段当中发病,很多脑血管病症患者后期存在严重的面瘫情况[2]。周围性面瘫从中医角度而言属于口痹的症状,中医认为患者主要因为劳作过度,机体当中的正气存在缺失,因此使患者出现了脉络空虚,同时加之外卫不固或风寒风热侵袭,使患者面部神经症状严重,导致患者气血淤阻并出现经脉失调,患者表现为严重的面瘫症状[3]。在我国周围性面瘫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且在不同性别之间病症无明显差异,很多患者发病是因为受到风寒或病毒感染,这种病症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所以从中医角度出发,本文主要探讨温针灸治疗方案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于辽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以奇偶数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1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45.85±17.1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12 d,平均时间为(6.15±2.11)d;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Ⅲ级10例,Ⅳ级8例,Ⅴ级16例。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1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为(48.65±18.5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10 d,平均时间为(6.18±2.08)d;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Ⅲ级8例,Ⅳ级12例,Ⅴ级14例。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患者,且为急性期发作。所有研究对象符合中华医学会分会编制的《面瘫诊治标准》在诊断标准,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数据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无差异(P>0.05),可比性明确。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年龄均超过18周岁,但均不超过60岁;②所有研究对象均存在有明显的临床指征;③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和针灸方案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④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所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诊断;⑤西医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神经病学》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确诊;⑥所有患者主观同意进行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排除标准:①对于本研究所使用药物和针灸过敏者;②存在有心脏病的患者或神经系统病变者;③存在肝肾功能损害者或存在肺部疾病者;④存在精神异常和意识障碍者;⑤存在脑部疾病和全身系统病症者;⑥存在其他神经病症患者;⑦选择3周内采用本研究之外的其他方案治疗者;⑧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本文调查而退出研究组者[5]。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根据患者实际状况为患者选择激素疗法,主要为患者选择醋酸泼尼松片,为患者进行口服,每日对患者进行一次治疗,每次给药剂量为30 mg,同时为患者采用维生素B12进行肌内注射,每日同样为患者进行一次治疗,每次肌内注射的剂量为1 mg。观察组患者应用温针灸方案进行治疗。以《针灸学》作为主要的依据,选择其中关于面瘫的针灸方法进行应用,在对患者针灸时选择的穴位包括患者的手足阳明穴和手足太阳经穴。患者选择的主穴包括:攒竹穴、四白穴、阳白穴、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等,若患者兼症风寒,则还需对患者针灸风池穴,若患者兼症风热,则还需对患者针灸曲池穴,恢复期因为患者追加足三里穴,在对患者针灸的时候,应合理的对针灸手法进行辩证性的应用,面部穴位以平补平泻的手法来实施针灸,肢体远端的穴位则通过宪法实施针灸。对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均选择1.5寸毫针进行治疗,指法可选择切法,进针深度为0.1~0.2寸,毫针直立浅刺,尽量使患者感觉较弱的针感,得气以后为患者选择提、插、捻、转补泻手法进行施针,针刺得气以后为患者在针尾部位点燃长度大约为1.5 cm的艾条,针灸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留针大约30 min,之后拔针。每日都需对患者针灸1次,持续进行1周的治疗,1个疗程后若患者需要停止3 d治疗,之后持续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评估针灸后整体的效果。对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国家重点专科面瘫协会所制订的面瘫治疗方案和诊疗路径。患者治疗之前应落实面瘫分期,合理确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表现,为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分型,主要将患者分为风寒、风热、气虚血瘀等相关症型,并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一步加以评估。对患者选择相对应的穴位进行针灸,针灸时要注意遵循远端取穴的原则,并根据患者面部的分期情况来合理的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和比较,并比较不良反应。以House-Brakmann(H-B)分级兼顾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估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如症状体征消失,H-B为1级,为治愈;如面部静止下双侧对称,面部运动时存在轻微不协调,H-B为2级,为显效;如面部静止双侧基本对称,运动时存在中轻度障碍,面部抽搐或痉挛,H-B为3级,为有效;所得的结果和上述评价相悖,为无效[6]。

1.5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已是最新版本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为(19.25±2.35)分,对照组为(19.35±2.43)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为(0.81±0.04)分,对照组为(2.93±1.05)分,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角度属于“口痹”的症状,患者发病之后存在口眼歪斜情况。通常情况下,中医认为患者发病是因为存在正气不足,再加之脉络空虚使得风邪趁机侵入患者的神经脉络,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和足部经络受到创伤,进而使患者发病[7]。本文主要分析采用中医针灸方案对周围神经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的效果,本文结果能够得出观察组治疗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温针灸治疗方案的价值和可行性。因为周围性面瘫主要和面神经损伤存在关联,而面神经主要是人体当中居于骨管中最长的一根神经,这个神经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神经,温针灸治疗过程当中可以有效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根据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与是否得气存在有直接关联[8]。在接受温针灸治疗的时候初期通常患者针感较为微弱,甚至没有针感。随着患者治疗疗程的不断增加,患者会逐渐感受到震感或存在有传递信号,说明它能够对于患者患侧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9]。在对患者进行病症治疗的过程中,温针灸可以坚持辩证治疗的原则,准确的切中患者的病机,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性质和病变的具体部位来对患者进行干预,同时也能考虑患者发病的程度和病程的时间,针对性的对患者选择合理的穴位和针灸方法。如果患者为急性期,治疗以疏通患者的经脉为主要原则,祛风散邪,选择穴位以患者的远端穴位为主,能帮助患者避免面部神经的刺激。亚急性期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所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去除患者体内的邪气,治疗应该由经络到筋骨,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对患者进行干预[10]。在治疗的过程中正邪相斥,存在转归不明的情况,属于转折期的表现。所以在干预的过程中要坚持循经取穴的原则,准确对患者的头面部穴位进行选择,以保证能发挥整体性效果和质量。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够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