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寒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盘锦 124010)
脑血栓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和严重的疾病,患者发病相对较急躁,临床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如果患者一旦发生脑血栓,将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会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的影响[1]。这种疾病发病之后使患者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脑血栓在治疗的过程中较为困难,患者治疗之后容易反复发作,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影响[2]。而最近这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的加快,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在不断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脑血栓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并且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8例脑血栓患者均于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以随机抽签的方法划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23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3例、21例,经统计学验证,χ2=0.1779,P=0.6732。观察组年龄最小23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52.16±13.82)岁;对照组年龄最小2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51.89±14.03)岁,经过统计学验证后,t=0.0920,P=0.9269。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均不超过80周岁;②符合脑血栓的临床诊断标准;③发病到入院时间均不足48 h;④患者存在自主意识,知晓本研究内容[3]。排除标准:①既往脑出血病史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脏器衰竭者;③重大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大面积脑梗死或意识障碍者;⑤合并感染类疾病者;⑥合并消化系统疾病者;⑦无法定时配合完成相关研究者;⑧中途因各种因素而无法完成治疗退出本研究组者[4-6]。
1.3 方法 对本文患者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均进行常规脑血栓的治疗,患者入院以后,保证患者能够卧床休息,常规对患者进行吸氧,并强化对患者的基础治疗工作,做好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视,为患者进行强心降压处理,积极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做好患者的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工作,为患者进行营养神经,帮助患者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和酸碱平衡。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的所有对照组应用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剂量选择100 mg,每日进行一次给药,患者在睡前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用药阿托伐他汀,主要为患者选择阿托伐他汀40 mg进行给药,同样为每日进行1次治疗,患者在睡前服药。对患者持续进行2周治疗之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4 观察指标 经过不同治疗以后采用可靠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价和比较。效果评价需要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7]对患者进行评价。对本文所有患者治疗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价,满分为36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通过ADL对患者的生活自理状况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自理状况越好;对所有调查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cm2)等进行评价和比较[8]。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包括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包括NIHSS评分、Barthel指数、IMT、斑块面积等)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以后,观察组有效18例,显效2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有效15例,显效18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和对照组的6.82%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IMT、斑块面积分别为(11.20±2.24)分、(65.25±4.15)分、(0.56±0.21)mm、(1.41±0.44)cm2,对照组分别为(16.52±2.48)分、(43.75±3.56)分、(0.65±0.14)mm、(1.53±0.41)cm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比较[n(%)]
脑血栓在临床上表现严重,当患者发病之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肢体功能受限的表现,因此这种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使患者在机体上出现一些不可逆的损害。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使患者出现脑血栓,这种表现属于该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具备代表性。如果患者形成血管内重要硬化斑块,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管腔的狭窄,使患者出现血流量减少和血流受阻的症状[9]。在血液当中会形成附着在血管内膜形成的血栓。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致密的结缔组织和纤维帽,中心主要存在大量胆固醇的脂质,斑块如果不稳定则容易导致患者脱落形成栓子,这就会使患者出现脑血栓或远端动脉血栓,临床危害相当严重。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阿司匹林属于常用的一种解热镇痛药物,这种药物治疗不仅有镇痛和解热的功效,而且还能发挥抗感染,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所以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血管内皮受损和胆固醇血症的血小板活化,它能够通过对相关核因子产生抑制,减少各种黏附分子和炎性介质的表达,进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促进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于已经形成的斑块,通过阿司匹林的干预也能够发挥稳定的治疗作用。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患者出现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于这种因素进行遏制[10]。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将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他汀类药物也是十分常用的一种血脂调节药物,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发挥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它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能防止患者出现血栓,可促进患者一氧化氮的释放,在治疗的过程中稳定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可以直接抑制C反应蛋白,减轻血管壁的炎性反应。
本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用药阿托伐他汀,这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调节血脂的药物,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但是这种药物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当中,自身不具备活性,因此会使人体出现水解产物,水解的产物会对胆固醇合成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物质产生竞争性的作用,这也会使人体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这样就会导致低密度蛋白受体合成出现促进的作用,使得人肝脏存在较大的压力,降低了胆固醇的整体水平,促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改善。这种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可以放心的大剂量使用,通过本文的结果,也能够对此加以证实。而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和调查也能够证实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对脑血栓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加以改善,提升患者的相关生活质量,对改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