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忠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哈尔滨 150038)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此大环境下我国肉牛养殖获取了良好发展前景,市场对牛肉制品的需求逐渐增长,在人们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愈加增强趋势下,肉牛养殖过程中的育肥阶段饲养管理工作备受瞩目,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牛肉制品的安全与品质。本文简单介绍了黑龙江当地的肉牛养殖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初步分析探讨了肉牛育肥饲养管理的技术措施。
黑龙江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总面积47.3 万km2。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其地形地势非常适宜肉牛养殖。据统计,在2018年全国肉牛产量中黑龙江省跃居全国第4位,已经初步形成肉牛产业模式,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当地肉牛养殖拉动牛头市场价格和质量屡创新高,2014年牛肉集市平均价格为59.08 元·kg-1,自2015年至今,牛肉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运行趋势,截至2018年第一季已经高达62.63元·kg-1,居高不下的牛肉价格给肉牛养殖户带来十分可观养殖效益,加之良好政策措施和良好自然环境的助力,极大激发了肉牛养殖积极性,不断扩大了当地肉牛养殖规模,构建起集生产加工、纯种繁育、养殖育肥、杂交改良、高档销售为一体的全新肉牛产业链。
选择养殖的场地要就能尽量与居民区拉开距离,保证养殖基地周边没有污染源,没有工厂,建设向阳厂房,充分满足肉牛畜牧养殖标准要求。在养殖基地中设置汽车、揉碎机、大型粉碎机、饲料库等设备设施,将完善的消毒池设置在养殖场各个牛舍门口,在消毒后才可让运输车往来运输,基地内合理划分车库、食堂、宿舍、办公室、消毒更衣室等区域,满足规模化养殖标准。在选择肉牛品种时,选择地方改良牛或者优良品种杂交牛饲养,牛龄在14~22 月龄为宜,机体重量要>300 kg,确保牛膘情、年龄、体重、毛色以及品种最大限度一致化,为接下来的集中育肥与统一日粮安排提供便利条件。
牛群在育肥前养殖人员要称其重量,记录重量数据,将此作为今后科学管理和分床、分群的可靠依据,保证肉牛管理水平。及时落实育肥前的驱虫工作,因为一旦有牛只在育肥前感染寄生虫疾病,寄生虫就会大量摄取牛体内营养成分,降低饲料利用率,减缓甚至停止牛群增重情况,病情严重的牛只还有可能迅速消瘦并发其他疾病,所以这是一项十分必要的育肥前管理工作。养殖人员在专业兽医指导下制定可行的肉牛驱虫计划,选择具有低毒、高效、广谱特点的肉牛驱虫药,在指定地点堆放和发酵驱虫后肉牛排泄出来的粪污。
养殖人员要抓准时机对牛群合理分床、分群。在这一过程中以肉牛品种、性别、体质、实际称重数据为根据进行分床、分群工作,将饲养密度严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一般情况下肉牛在一个牛群中以10~15 头为宜,可以提高饲喂和日常观察工作效率,对肉牛快速增重与生长发育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能够降低牛群内打斗现象的发生几率。
这一阶段的肉牛饲养必须要保证科学性,考虑到肉牛是反刍动物之一,在生长发育中主要饲料来源为粗饲料采食,养殖人员为了进一步达到育肥目的,可以采取将青饲料、粗饲料和精饲料按照一定科学比例混合的饲养技术,得到最为理想的饲喂效果,便于肉牛更好消化吸收,快速的把肉牛每日增重数据提起来。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混合饲喂模式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养殖人员面临繁重的工作量,所以可以变通的在实施中分开饲喂不同种类饲料,通常先喂粗粮饲料,然后进行精料补充,遵循勤加少喂的原则,避免出现剩料过多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养殖场要稍稍加工处理粗饲料,通过发酵、浸泡、粉碎等加工处理方式,增加饲料营养价值价与适口性。
此外,养殖人员要注意精饲料与粗饲料在每日饲料投喂中的比例,保证>50%的粗饲料含量,让肉牛在育肥期始终具有健康的牛瘤胃,喂食粗饲料和精饲料后,及时提供适量的水,进一步强化饲料利用率。对于饲料配方、饲喂量等在控制上需要结合肉牛实际情况而定,保持每天早晚喂1 次,便于肉牛进行良好的反刍和休息,强化其胃肠消化性能,达到预期的育肥效果。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育肥阶段肉牛提供安静、舒适的成长发育环境,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牛舍,定期对牛舍进行彻底、全面消毒措施,及时完成肉牛的免疫接种操作,确保肉牛具备较强免疫力,降低疾病感染率。
勤刷拭牛体,频率在1~2次·d-1即可,保证肉牛在育肥阶段具备良好血液循环状态,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几率,达到加快养殖育肥目标的作用。
落实疾病综合防控工作。肉牛养殖场特别是规模化肉牛养殖基地,最好配置专业兽医或者设有兽医室,制定年度肉牛育肥养殖的疾病综合防治计划,提出可行的疾病防治措施,从全面预防和及时发现早治疗两方面入手,减少养殖场内肉牛患病几率,提高育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