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建
(兰西县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绥化 151500)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各类猪场中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哺乳仔猪,临床上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流行特点进行简答介绍,在此基础上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阐述该病诊断要点,并从预防与治疗两方面提出治疗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能够在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身上传染发病,其中携带病毒的猪和已经发病的猪是本病两大传染源,传染渠道多种多样包括鼻分泌物、乳汁、呕吐物、粪便中的病毒能够通过空气、饮水、饲料等途径侵害猪群,也能够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直接传染。该病具有很快的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仔猪(10日龄内)的疾病感染死亡率极高。成年猪、育肥猪和已经断奶的猪相对病情症状和死亡率更低,以流行性和散发性为疫情特点,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情,不过整体分析来看发病最对的季节为产仔季节、早春和冬季。
根据病猪的具体临床表现可以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进行合理的初步诊断。此病只有15 h 的短暂潜伏期,一旦感染病原体将迅速传播开来,日龄<15 d 的仔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菌后,通常在18 h 便会开始呕吐,随后发生糊状腹泻和水样腹泻,腹泻程度比较严重,排出伴有凝乳块的黄色粪便,具有恶臭气味,仔猪脱水愈加明显,身体很快消瘦,多在2~7 d 内死亡,通常有高达100%的致死率。日龄为15~21 d的仔猪相对来说死亡率稍低一些,病猪在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菌后,通常在48 h 后开始腹泻,伴有的喷射状的水泻表现,排出褐色或者灰色粪便,部分病猪存在呕吐行为,一般病猪发病6 d会停止腹泻,虽然体重减轻,不过死亡情况不多,日后很大可能变作僵猪或者发育不良。患病仔猪与母猪由于接触密切导致母猪感染时,母猪的症状主要是体温升高、停止泌乳、腹泻、食欲不振、呕吐,部分母猪在哺乳期间并无以上病症或症状不明显。
剖检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猪有以下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发现:整体存在明显脱水问题,在胃底黏膜出上有轻度充血现象,大量凝乳块充满病死猪胃器官内,有灰白液体、黄绿液体和气泡存在将肠道内,肠壁变薄,主要表现为急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卡他性炎症在直肠与胃上随处可见,炎症程度不一,病猪肠壁部分失去弹性,管壁变薄,多有气性膨胀或者透明状态,有透明、黄色、泡沫状的内容物充满肠内。剪开病死猪空肠后使用生理盐水对内容物进行细致冲洗,在玻璃平皿上平铺空肠,取生理盐水少量加入其上,透过低倍镜进行样本观察,以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变性和绒毛萎缩、变短为主要诊断依据。
可以结合15日龄内仔猪的死亡率和发病典型特征做出疾病初步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诊,可采用血清学法和病原学法,得到病变情况为确诊依据。通常白痢常出现在10~30日龄的仔猪上,黄痢则只能出现在新出生仔猪上。
考虑到此病为传染病的一种,因此做好疾病疫苗接种十分必要,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方法,具体的操作有以下两种。将胃肠炎弱毒冻干注射于怀孕母猪,母猪分娩后可以通过喂奶增强仔猪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可能性。及时对猪群进行二联灭活疫苗的接种工作,按照标准用量规范接种程序和剂量,确保注射药量与猪体重相协调。
其次,做好疾病检疫工作,不能直接统一饲养管理场内猪群和新引进猪种,要按照2~3 周的新猪种隔离饲养要求,避免有病猪或者携带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猪感染场内猪群,想要统一圈养必须要在观察隔离明确健康后才能够进行。
坚持科学饲养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精细的饲养管理制度,要求所有外来人员和饲养人员必须在场内整体穿戴工作服(消毒过),注意日常消毒和清洁卫生工作,对饮用水、圈舍、器具、饲料进行有效消毒,尽可能将疾病的生存和传播途径全部切断。
加强控制混合感染,很多养殖场在发生传染性胃肠炎病疫情后都相继出现混合感染现象,此病的病原体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病原体一旦混合感染,加剧了病情严重性和发展速度,死亡率提升。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通常使用的方法为给仔猪添加抗生素类药物。
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目前来看还没有特效药,常用的方法如下:养殖人员要采取2~3 d的停止病猪喂食措施,将适量口服补液盐在这一时期给病猪喂服进去。按照2次·d-1,2~4 mL·次-1的用量,配合使用聚肌胞干扰素诱导剂进行治疗。此外,将速痢停液通过肌肉注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得到一定效果,采取饮服高锰酸钾溶液、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与中药治疗相配合的中西医治疗措施,也可以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