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山
(平利县千家坪林场,陕西 平利 725504)
珙桐(Davidiainvolucrata)为紫树科珙桐属我国特有落叶乔木树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和世界著名观赏树种,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因花大而洁白,花序形似白鸽,盛开时婉如群鸽立于枝头、美不胜收,而受到人们喜爱。自然生长在海拔500~2 000 m的阴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混交林中,常生长在山腹半坡、潮湿沟谷两旁,喜冷凉多湿的气候,耐寒性强,喜中性和偏酸性的肥沃湿润腐殖土[1]。在陕西南部平利县千家坪林区有大量自然分布。为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资源,200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在平利县千家坪林场建设了全国首家珙桐良种基地,进行了多年种子繁殖育苗技术研究,总结出了珙桐种子繁殖育苗技术方法,简介如下。
10月下旬、珙桐坚果达到形态成熟即果皮由绿色变黄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种果饱满的壮龄树为采种母树采种。
珙桐种壳厚而坚硬致密、透性差、内源抑制物含量高且后熟期(休眠期)长,如果种壳不腐,空气和水分很难入内,种仁就很难萌发,限制了珙桐种子的自然繁殖能力[2];自然条件下需要经过2~3 a的休眠期才能发育成苗,且出苗率极低[3]。想要当年产种子越过休眠期、在来年直接发育成苗,就必须要通过理化、生化方处理,让种壳变薄,使其透气、透水,打破休眠。珙桐种子经理化、变温砂藏、机械磨损等预处理后,当年产种子可以打破休眠期,在来年发育成苗,但以理化变温加沙藏、理化变温砂藏+机械破损这2种处理效果较好(出苗率80%以上),尤其是后者。
果实采后堆沤让外果肉自然腐熟脱落或人工或机械剥落,在处理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损伤胚乳。处理方法是,用10%的NaOH水溶液浸泡4~6 h,或用20% Ca(OH)2水溶液浸泡10~24 h,除出残留的外果肉、杀菌,软化种壳。浸泡好之后清洗干净,再用1%的HCl或3%CH3COOH水溶液浸泡3~5 h,使浸入种壳的强碱得到中和。晾干拌入草木灰和少量KMnO4水溶液,堆放1~3 d,而后沙藏。
选择在背风向阳地方湿沙沙藏,一层湿沙(手捏成团、手松即散)、一层种子,堆放5~6层为宜,堆放好后覆草帘或麻袋使其保潮保湿,每隔6~8 d 喷水加湿1次,使沙子湿度保持在70%~ 85%左右。来年2月初,沙藏改为一层种子,并覆膜提温,加速软化珙桐种壳,增强透性,解除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珙桐种子经沙藏处理后,4月初就可播种。
育苗先年冬季冻土前,深耕翻育苗床,以冻杀土中害虫。春季播种前再把苗床深翻18~20 cm,筛除大土块,清理杂物,增施森林腐殖土和有机肥,然后作垄扒平、暴晒6~7 d;之后再用0.1 g·L-1KMnO4溶液喷洒,进行苗床消毒1~2 d,消毒过后2 d就可播种。
3月下旬至4月初0~30 cm土层土壤温度稳定在15~20 ℃以上后播种,条播,按行距40~50 cm开深4~6 cm播种沟,种子点播间距10~15 cm,播深4~6 cm。播种后覆1层细土,盖上草席,浇透水。以后根据天气情况每5~8 d左右浇1次透水。种子在出芽时需要增加浇水次数,要始终保持土壤湿度,防止土壤板结,以利种子萌发。
珙桐种苗刚出土时不耐旱涝,湿度过大会造成苗木感染立枯病、猝倒病等而腐烂死亡,死亡率极高。种子破壳出芽到真叶出现前土壤不能太湿,如遇阴雨天气,应做好排水工作,同时还须用甲基硫菌灵(C12H14N4O4S2)70%可湿性粉剂700~1 400倍液喷洒幼苗,预防多种病害[4]。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不板结。
6-8月是幼苗速生期,主要工作是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每20 d左右在幼苗根部喷施1次尿素水溶液(浓度0.2%),促进小苗生长。9月以后小苗生长趋于缓慢,木质化增强,应停止施肥。10月小苗生长基本停止,此后要注意防霜冻。
育苗期间还应注意及时清除杂草,按常规方法防治病虫害。
珙桐2 a生苗即可出圃栽植,一般1 a生苗高就可达20~30 cm以上,至第2年秋季大部分苗木高度可达50 cm以上。
苗木出圃前需炼苗,即提前30 d开始控制水分,停止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