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贯线】为何要抵御学生的“非现实化”?

2020-12-30 21:43白宇极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实课程教育

■白宇极

去年,我们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大量使用手机了,到了初中阶段,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的学生比率高达90%以上。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就曾经与在大学教书的朋友提起过类似话题,他也非常感慨。因为在他所教的班上,手机使用非常频繁,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专心上课,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打手机游戏和聊天上了。

可是,当我们提出减少儿童使用手机的观点时,却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即如今是一个信息科技的时代,不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一点让学生接触手机呢?

但实际上,我们并非是要反对学生使用手机,而是想要提出更好的利用手机的方式。调查表明,学生使用手机时,花费时间最多的几项分别是:游戏、B 站、漫画小说与追星。而在“非学习时间”,使用时间常常超过四个小时。这种对手机的使用,最终的指向是否是大多数家长所期望的呢?

尤其是,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最终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安静;大量时间停留在手机的划拨上;对现实生活失去感觉,对现实中的一切不感兴趣;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信息流中,追求短暂的填充感;很多儿童在手机中得到远超其年龄的信息,让他们低龄即进入成人社会中的禁区,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已超过我们的想象;沉迷于“宅废”的世界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这些问题的造成是不是单纯是由于使用手机,我们尚不能下一个科学的结论,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如此普遍,而且不但学生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是成人也很普遍。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它极大可能就是电子屏所造成的后果。退一万步说,即使不是手机造成,但如果我们想要扭转这种情况,也必须要限制学生对手机的使用。

这种状态,我将它称之为“非现实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生最终体现出来的状态表明,手机不但没有变成他们的使用工具,而是学生变成了手机的工具,成为了手机世界的“衍生品”。

人与工具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自由意志,它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话语。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这一能力。他们常常要不自觉的去拿手机滑动,兴趣方向逐渐被“大数据”同一化。而随着海量信息的逐渐加叠重复,他所喜欢的、热爱的甚至憎恨的,都慢慢变得固化,根本不容他人辩驳。更进一步,他就会变成这些商品制造者的“供养人”。比如在最近的“肖战风波”中,有人统计,他新发行专辑的很多购买者就来自狂热的中学生粉丝。

更长远一点看,我们会看到这些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现实的体会与热爱,也不再参与现实中的交流,与人的交往和沟通都出现了障碍。与现实之间的明显隔离,也很容易造成价值感的幻灭,产生心理问题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马克思当年看到很多人被工厂的生产方式裹挟,从而成为机器的附庸,因而提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概念,即“人的异化”,其实时代发展到今天,“异化”的情况仍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再相同,但我们对这种情况的警惕已经不那么多了。但是,对人的关注恰恰是教育人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去关注他人生命的成长,也是教育人的重要价值与使命。从这个方面说,如何面对“非现实化”的学生状态,对在学校教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它事实上已经给教师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我们都清楚,在现行的政策法规之下,若是师生双方没有长期良好的沟通和充分的彼此信任,想要制止学生在学习时间滥用手机,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有效制止,那么必然存在教学成果、教学效率与学生自由之间的冲突,长期积累之后,也很容易“擦枪走火”,产生暴力。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那么,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做呢?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目标是如何把学生拉回到现实之中,让现实中原有的一切引发他的兴趣和学习的冲动,进而一步步脱离被“异化”的状况。我从这一点出发,简单说三点: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做法,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带手机入校。比如日本基本就是如此。

目前国内也实行了这一政策。前一段,教育部等八部门已经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这一强制手段是必要的,但同时在执行上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

比如,倘若学生拒绝执行这一规定,应当如何对待?要知道,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复杂多变,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家长对此要如何配合?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来管束学生,又该怎样处理?这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其次,学校应该继续进行课程改革。几十年来,为了让中国的教育更加与国际接轨,由此进行了数次课改。为了更好的教育,我们不应停止探索。尤其是,我认为应该在课程上加大学生对现实的参与,从而把他们拉回到真实生活中。

我们知道,因为面对中考高考的极大压力,大部分学校和学生课业很重。很多时候,不要说让学生参与现实,他很可能一整天能够出教室的时间都屈指可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让他对现实生活有真正的理解呢?

所以,目前的课程改革必须要有调整。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发达国家的课程建构,比如加拿大BC 省的课程里面,从小学开始就涉入政治、经济和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近距离观察、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关注社会现实新闻等,对儿童兴趣的养成有着非常大的促进意义。再如法国的哲学思辨课,美国的STEAM 等课程架构,都与现实息息相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借鉴的。而且,等学生结束教育学制时,也能够比较顺畅的进入社会生活。

第三,就是对学生价值感的塑造养成。我们现在对学生的保护过于极端,不但游学变得很形式化,而且日常的体育课都变得小心翼翼了。这一切都造成我们的学生很少会遇到现实的挫折,处处都是很平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勇气。这当然是有缺陷的。而养成学生意志力、判断力、思辨等能力的最好场所,就是现实。如果不让他们在现实中搏风击雨,那么永远也不会长大。

当然,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我们想要做到这些,也需要长久的建设了。

猜你喜欢
现实课程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漫画:现实背后(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