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12-30 18:48王善科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农农业院校三农

王善科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王善科

(天津农学院 校长办公室,天津 300384)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部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对新时代“三农”工作者的根本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应主动顺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探索建立“三农”队伍培育培训新模式,培养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意识,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一批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优秀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等农业院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再次强调,涉农高校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农兴农使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人才,需要大批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优秀人才。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与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生源质量不高、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科研条件欠缺等问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农业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不能很好地培养出接地气、上手快、信心足的现代化农业亟需人才,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仍然较重。2019年,全国涉农高校凝聚形成“安吉共识”,吹响了新农科建设的号角,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高等农业院校要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顺应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

1 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精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1 乡村振兴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要求高等农业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农业文明是人类经历的第一次文明浪潮,工业文明是人类经历的第二次文明浪潮,而当时就已经初露端倪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则是人类正在经历的第三次文明浪潮”[1]。现今我们不仅正经历着第三次文明浪潮的过程,享受着第三次文明浪潮的最新成果,而且可以说我国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种文明状态叠加共存的状态,与此相关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从目前农业发展态势来看,“依靠个人体力劳动及畜力劳动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逐渐式微,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机械化农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农业日益登上农业舞台的中心”[2]。传统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农业三种农业业态共生趋势愈加明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也将必然带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变化,未来我国农业发展不仅要产量,更要质量。而相应的“三农”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特征也必然发生改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对未来“三农”人才设定了新的标准,需要更多的实用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综合管理服务类农林人才。对于高等农业教育,如何围绕“一懂两爱”“三农”工作者的最新“三农”人才标准要求,顺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则显得尤为必要。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农村、爱农民、从事重大科技攻关的高端创新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培养爱农村、爱农民、从事一般性意义上技术使用和革新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培养爱农村、爱农民、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知识从事开发推广和经营管理、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当前,“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3]。而且,每个学校的资源与学科优势并不等同,这也必然要求每一所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准确立自身办学定位。鉴于此,引导各个高校从人才供给侧进行改革,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特征,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供给力度,则显得尤为必要。

1.2 注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在一个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其发展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4]。为此,有必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明确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考试机制,传统的考试机制过于注重理论考察,对于实践环节考察较少,因此要改革考试机制,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把实践环节的考察与考试作为测试学生应用技术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各个高校要坚持采用协同育人新模式,充分借助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资源,缓解校内实习基地不足的现实,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

对于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掌握,还要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学校要在加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授课的同时,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的授课时间以及学分占比。要注意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学科演进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相关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知识的相通性又让每个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要加强这两类课程和通识课程的贯通,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要按照产业融合的大趋势,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涵养。

对于创新型人才,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模式和其他方面进行全面变革。对于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于服务国内,应该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培养追求人类普遍真理,致力于人类福祉的高端创新型人才。要以适当的容错机制保护学生的创新动力,以较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无论是日常选课,还是参与科研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自主成长的空间。要探索从本科教育开始试行导师制,以课堂为载体讲授基本知识,以项目带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以国际交往、学术访问扩充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更优质的“三农”人才。

2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人力资本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于高校而言,人力资本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标准,直接影响到“三农”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新时代“三农”事业的发展。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吸纳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一定比例的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双师型教师最初是为解决高职院校教师改革而设计的。随着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传统意义上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无论是综合类教育、师范教育、还是理工类教育,对于学生实践技能掌握都提出了最新的要求。而这一点对于高等农业教育而言尤为紧要,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掌握一定的一线生产技能实践尤为关键。但多数高校教师远离生产一线,虽然学校配备一定的实验室,但囿于校内实践基地的不足和落后,很多实验无法完成,很多实操无法进行,导致学生并不能及时掌握生产和实验一线最新实践技术。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5]。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更多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资源的重要补充。

强化同城、同地区校际间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教师资源共享新机制。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内知识授课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者需要掌握更多学科、更多门类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然而不同学校所具有的学科优势必然大致不同,而不同的学科优势带来的就是师资力量的较大差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同城、同地区院校之间的教师资源,在保证学科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高校教师共享新机制,采用互相授课、联合培养等模式弥补自身院校教师资源的短缺与不足,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各个高校之间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高校之间教师资源共享新模式过程中。

探索和实施农业院校教师专项培训计划。2018年3月,教育部等个五部门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政策的初衷是解决中小学教师紧缺的问题。事实上,高等农业教育相关学科教师也存在紧缺现象,可以说高等农业教育师资的不足更是当今农业院校发展的一个掣肘。高等农业院校招生规模远远小于同等规模院校,无论是从专科、本科还是一直到硕士、博士均是如此,以致于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博士不够用,而学科类似的博士生就业过程中又不愿意到农业院校来,这就导致涉农类教师一直处于紧缺状态。鉴于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主管部门要适时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让更多的优秀学子投入涉农类专业学习,加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3 着力培养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振兴乡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有大量农业人才特别是农科大学生参与进来。然而,纵观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选择涉农就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2012年,黃立洪等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只有41.10%的农科类大学生愿意服务农村基层[5];2013年,费喜敏等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进行研究表明,有40.98%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6];而到2014年,张玲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仅有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7]。综合来看,目前农村、农业并不具备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大多数学农大学生投身农村一线。当然,这与农业先天的弱势产业性质有关;与人们对农业的固有偏见有关;与当前农业回报率低、涉农职业尊严不高有关。因此,如何引导学农大学生真正爱上农业、投身农业成为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当前,一方面农业发展亟需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农大学生涉农就业意愿不足,高等农业院校有责任围绕“如何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途径教育引导学农大学生知农、爱农、服务“三农”,培育大学生的农业情怀。一是在课堂上加强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完善形势政策等相关课程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政策宣传等形式加强农业政策的宣传与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农村农业发展和人才需求”[8]。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古老的农耕文明和现代的农业发展呈现给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农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魅力,例如目前楼宇农业(楼顶农业、阳台农业)对于治疗“城市病”的独特功效等,让学生增强对涉农专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加强对专业就业的信心。二是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增强学农大学生的责任使命感。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只有深入到农村一线,切身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才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农业发展的脉搏,自觉地把个人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学习研究和专业特长,更加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学以致用。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注意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广开渠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强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涉农校园文化活动,让“学农爱农”成为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遵循。天津农学院自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学农爱农思想教育,加强“敏学切问,躬勤耕稼”校训精神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天农精神的教育,引导新生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大三期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农民身边,以“百团百村心连心,共建和谐新农村”为主题,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出发点,构筑服务“三农”的“长期化、制度化、项目化、品牌化”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临近大四毕业,学校开展各类倡导“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投身到农村基层一线去展示作为。2011年,天津农学院 “百团百村心连心,共建和谐新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5年,学校“百团百村”志愿服务活动获天津青年志愿服务“百项示范项目”银奖。2016年,“知行合一,惠民支农”项目获天津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2019年,作为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突出单位,学校得到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的通报表扬,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4 探索建立“三农”人才培育、培训新模式,不断壮大“三农”人才队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人才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但我国农业类毕业生数量并不乐观。据统计,1978—2016年38年间,我国专科学历以上毕业生人数从17.3万增至1 034万,增长了近60倍。然而,我国每年的涉农类毕业生不足20万,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 “三农”事业发展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高等农业院校的责任愈加重大。新时代“三农”事业的发展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转变发展思路,不仅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提升学农大学生的培养力度,更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将高等教育资源主动下沉基层,大力培养能够坚守在“三农”事业一线的“三农”人才,不断壮大“三农”工作队伍。对于这一点,可从国外的发展路径中寻找相应的借鉴经验与实际参考。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社区学院(亦称社区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入学条件相对简单,高中毕业即可。入学之后再进行简单的英语与数学考试,考试合格后便可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美国很多高中毕业生就是在这种社区学院完成了相关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习和掌握了一门技术。2016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提到,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40%,到2020年要提高到50%[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017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计划总目标是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到2020年高中入学率与高等教育升学率将会相差几十个百分点。这种巨大的升学率之间的比例差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学院提供了现实依据。而且这部分学生多数是集中在农村,这部分未入学的高中毕业生完全可以作为举办涉农类社区大学的生源。鉴于以上分析,建立类似于美国社区学院的中国社区学院是当下拓宽农业教育渠道,培养更多“三农”工作队伍的关键一招。另外,高等农业院校还可以乡镇为单位探索与乡村初级中学合作,探索培育、培训“三农”工作者。中学老师尤其是具有相关涉农学科(生物、化学)背景的老师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些老师甚至是正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通过采取合作加培训的方式,将这部分老师培养成为联结高等教育资源与下沉基层的一个纽带,将最新的相关“三农”科学管理技术运用于“三农”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本文从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探索建立“三农”队伍培育培训新模式、培养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四个方面梳理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但对某些实操环节没能提出有效的举措和建议,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何根据学科群组织教学,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教师评价方面,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等等,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三农”人才的关键支撑,而高等农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方面恰好具有先天优势。高等农业院校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教材体系,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加大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力度,培养造就更多的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孙立平.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刘竹青. “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 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

[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4] 王如鹏. 以生为本: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48-150.

[5] 黄立洪,李钧,曾婉霞,等. 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调查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94-697.

[6] 费喜敏,王成军. 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J]. 调研世界,2013(12):36-40.

[7] 张玲. 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14(8):172-174.

[8] 李军,高红梅,刘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管理类大学生涉农工作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农学院为 例[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4):83-88.

[9] 袁贵仁. 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EB/OL].(2016-03-10)[2020-03-16] http://www.moe.edu.cn/jyb_ hygq/hygq_bzsy/201603/ t20160311_233107.html.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Shan-ke

(Administration Offic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re fundament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and deployment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e new era.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 loving rural areas and loving farmers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for the workers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demand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set up scientific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nnovate new models of t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explore and establish new gultivation and training models of “three rural issues” team, cultivate agricultural cd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learning agriculture and loving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e a group of outstanding talents who can manage, supervise and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trai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008-5394(2020)03-0097-05

10.19640/j.cnki.jtau.2020.03.023

G641

B

2020-03-16

天津市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8SK113)

王善科(1979-),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E-mail:726987740@qq.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

猜你喜欢
学农农业院校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鼓励学农实践不只为避免五谷不分
感恩与报答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