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结构研究
张春莹1,2
(1.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2.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这一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其实践根基是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其现实基础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变化;其时代条件是世界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其次,要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从理论内容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基本方略的持续性与实践性这两个方面透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最后,论证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期更好地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系结构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思想指导新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科学判断基础上形成的原始性重大理论创新。全面分析和认真研究这一重要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等方面内容,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实践和理论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传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科学判断我国基本国情、深入总结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由此可见,科学判断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的前提性条件。党和国家制定全部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以此为根本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自党的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概念后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的理论认知,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遵循的最大实际。初级阶段主要是指从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但是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状况等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初级阶段的发展程度以及展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比刚进入社会主义时有了极大的提高,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初级阶段的国情,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始终如一的。
第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还没有完成,它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有阶段,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尽管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力量去拼搏奋斗。因此,从纵向发展进程和横向发展比较来看,“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这两个发展性坐标没有产生根本性位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根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社会矛盾和国情是每个时期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尽管我们认清了初级阶段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都没有变,然而不难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其根本现实依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但这些深刻变化仍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内新的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作出“新时代”的政治论断,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九大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和未来前景后作出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抓手。以下分别从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角度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要求,而且对于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提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其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发展,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者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都在提高,但社会生产提高的程度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增长的进程,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还不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各领域还不均衡,发展的潜力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主要约束因素,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承认事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具有客观必然性,平衡具有相对性,但是我们也应该全力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发展的均衡性和充分性,逐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丰富需求,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变化,有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变,地区冲突频发;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暗流涌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事故频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高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意识形态斗争长期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又激烈博弈,发展道路曲折、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总体实力逐渐增强,顺应时代新发展,推出治理新思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世界各国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主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时代条件。
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成为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的代名词。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以此作为报告的主题,在理论和现实中始终把它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定海神针”。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纵深推进,十九大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充分吸收并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不断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回答了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不断向前发展问题。尽管这一思想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但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是从十八大开启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和变革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之后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在这一思想的有力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它的主题始终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既是对进入新时期历次党代会主题的一以贯之,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又一次飞跃。
当下要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等多视域出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透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
一方面,继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关于理论内涵的概括;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三大从十二个方面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党的十四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并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4]。党的十五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沿用十四大概括的九个方面内容。党的十九大延续党的理论创新脉络,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以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是科学回答新时代问题的集中概括,突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的新特点、新方向、新趋势,也为今后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应该说,“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主要创新观点。它集中阐述的内容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党的领导等。这体现了党对当前国内外局势的深刻洞察。
除了“八个明确”外,还提出了贯彻落实的行动纲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这也是对历次党代会中的几个“基本”指导方针的继承与创新。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六个必须”作为指导方针。党的十五大,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个坚持”,这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情依据。报告认为我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党的十七大在“三个基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经验,并概括了“十个结合”的珍贵经验。十八大继续深化提出了必须坚持的八项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从十四个方面阐述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侧重从理论上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侧重从实践上科学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方案。一言以蔽之,“八个明确”是理论内核,“十四个坚持”是贯彻执行这一理论内涵的行动纲领,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八个明确”是最重要的内容,“十四个坚持”是它的实践要求,但是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当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有很多内容纵然没有提炼出来,不表明它们不重要,或者说不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八个明确”属于思想层面,但没有有效的行动纲领,再好的理论也难以发挥作用。“十四个坚持”属于实践层面,但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再有效的行动纲领也难以实施。同时,又不能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同起来,不是思想理论越完善,实践效果就越强。必须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在一起,把二者当作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科学完备的思想理论提高行动效果,通过丰富的行动路径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指导作用。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基本”,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可靠保证。
回顾党的文件和政策可以发现,先后出现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基本方略,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形势的发展需要设定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6]。尽管都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各有侧重,发挥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其中基本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思想引领。基本理论集中代表了“四个自信”的其他三个方面,即道路、制度、文化,突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引。基本路线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国家全面发展进步的整体规划,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安排。基本纲领从“两个文明”提升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十九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基本纲领从属于基本路线,可以用基本路线来概括。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分别是在十六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的,是特定时期的阶段性任务,兼有时代性的特征。“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行动纲领,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导向。同是作为实践导向的行动指南,基本方略则完全可以取代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这两个方面,从而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案。
在“三个基本”中,它们的相互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最关键和处于统领地位的是基本理论。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根基,它所包含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基本理论指导下,基本路线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基本方略则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实现途径,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遵循。
将“五个基本”进一步概括为“三个基本”,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集中和升华,以期更好地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三个基本”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逐步丰富和发展,分别从思想层面、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走的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是今后应该长期坚持和贯彻的经验原则和重要规划部署。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 求是,2013(1):4.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7]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Research on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ZHANG Chun-ying1,2
(1.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To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19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and fully grasp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Firstly,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is important thought must be clarified: the foundation is that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have not changed fundamentally; it is based on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condition of the times is the great development, great change and great adjustment of the world situation. Secondly, its core meaning must be accurately understood, that is,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the continu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basic strategy,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explored. Finall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 party’s basic theory, basic line and basic strategy is demonstrated, in order to better lea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era; ideological system
1008-5394(2020)03-0089-04
10.19640/j.cnki.jtau.2020.03.021
D61
B
2019-10-11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TJSZZX17-023)
张春莹(1983-),女,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E-mail:zhangchunying83@163.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