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贯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高产型爱国诗人,他有不少名、字、号,但被人熟知的名是游,字是务观,别号放翁。陆游是浙江越州山阴(今绍兴)人,但他出生在淮河边,生活在山河破碎的年月(1125-1210)里,享年85岁。
陆游一生勤奋好学,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部文集存世。他的诗作尤其多,现存9300多首,因此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之所以能写那么多诗,与其自小就立志求学、苦读奋发的精神不可分割……
要说陆游与“越语文”的渊源,可以从多个视角入手。家人的言传身教是文化学习的开始。鉴于此,笔者从家教的视角,谈一谈他的“以诗化人”之道。
陆游出身于书香世家,视勤俭处世、耕读传家为祖训。其高祖陆轸就是一位博学多识、人品方正的君子,有著作《修心鉴》传世。传说陆轸幼时不能语,遇书却观览不怠。7岁时,祖父病重,对陆轸说:“你要是能说话,我就是死也瞑目了!”不料陆轸竟慢慢地念出了一首诗:“昔年曾住海三山,日月宫中屡往还。无事引他天女笑,谪来为吏在人间。”祖父大喜,病慢慢就好了。这虽然只是历史传说,但由此足见陆轸是一个人品、才学相当出色的人才。陆轸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中了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后又任越州知州。在任期间,他重建了陆轸书院,又称陆太傅书院,本人也常在书院讲学授徒。
陆游的祖父陆佃,《宋史》载官居尚书左丞。陆佃儿时就苦读勤思。因为祖上为官清廉,陆佃的家境并不富裕。夜间,为了节省灯油,他时常到月下读书。长大之后,为了向王安石求教,陆佃竟穿着草鞋,一路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去南京求学,后终成栋梁之材。陆佃廉洁为公,治政有方,恤民疾苦,自然得到皇家重用,虽身居高位,但仍然一身廉洁、两袖清风,一直坚守耕读传家这一陆氏家风。
可以说,从陆游祖上到陆游本人,每一代人都谨遵祖训。陆游教育后代的许多文字中也都留下了农耕生活和立志勤读的印记。
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幼年的陆游早早懂得用功读书、矢志进取的道理。6岁时,陆游因躲避战乱,随父寄居在东阳山乡。无论是在东阳乡学求读,还是9岁回绍兴,转入云门草堂就读,他都十分刻苦,成绩优异。特别是在云门草堂读书期间,陆游更是博览群书。在读书的同时,他还时常临帖习字。对此,史籍评说他“少年嗜学,讽读每至深宵”,足见其立志高远,颇得祖训恩泽。他在《解嘲》一诗中曾回忆:“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可见其童年读书之用心。他曾深情回忆:“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可见,读到一本好书时,陆游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而这种勤读精思、矢志进取的状态贯穿了他的一生。
58岁时,陆游在山阴三山别业居住。在一首以《读书》为题的诗里,陆游将他的攻读生涯刻画得淋漓尽致:“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寞衡门书满屋。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校雠心苦谨涂乙,吟讽声悲杂歌哭。三苍奇字已杀青,九译旁行方著录。有时达旦不灭灯,急雪打窗闻簌簌。倘年七十尚一纪,坠典断编真可续。客来不怕笑书痴,终胜牙签新未触。”全诗以诗人的嗜书为主旨,描述了在艰难生活中勤读开篇,用心钻研乃至通宵达旦,以及在整理古籍时做深学问的场景。一位以读书为乐并达到痴迷境界的饱学之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陆游正是因为刻苦攻读,才成了“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中反映出的优良家风、家教,给“越语文”增添了无上荣光。
74岁时,陆游曾作了一首七绝,名曰《太息》,其中有言:“书生忠义与谁论,骨松犹应此念存。砥柱河流僊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这是他渴望转战沙场、恢复中原的叹息。不难发现,对于陆游来说,其矢志成为的不是一个写万首诗的诗人,而是一个忠君报国、为民立功的忠臣良将。然而南宋山河破碎,只能蛰居临安,陆游始终未遂报效国家之愿。其内心遭受的折磨伴随了诗人的整个晚年。由此,恢复中原、报效祖国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也是他坚守家风、谨持家教的体现。
选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一诗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见,陆游对人民的亡国之痛感同身受。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作于陆游68岁时。他僵卧孤村,仍然在思考为国效忠;风雨交加的深夜,入梦的却是奋勇杀敌的场面。爱国热情溢于言表。
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伴随了陆游的一生。直至在会稽石帆住地临终时,陆游留下的绝笔诗《示儿》还不忘告诫子女在王师北定中原、统一中国时,记得告诉父亲。作为遗嘱,诗中只字未提家事,唯有“北定中原”的期盼。当然,这首诗也同样体现了陆游一贯奉行的家风、家教。
陆游秉持陆氏家族之祖训,发扬“耕读传家”之精神,以诗教治家。他的万首诗作主要传递的是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建功立业的奋进意识、严于律己的德行操守、高尚坚毅的人格力量……他还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育。在《夜出偏门还三山》一诗中,陆游记述了“到家夜已半,伫立叩篷户。稚子犹读书,一笑慰迟暮”的情景,表达了深夜归家因听到小儿子的读书声而无限欣喜的情绪。
在陆游的诗作中,有不少读书诗。或表达读书带来的乐趣,如《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或教子读书,表达读书育人之愿,如《示子遹》:“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子遹是陆游第七子,亦称子聿。陆游回顾了自己早年和中年的学诗过程,总结了作诗的经验。特别是“工夫在诗外”这一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诗最重要的是在体验中得到感悟,而感悟必然来自生活。他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告诫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指出经验不能只从书上习得,更要在生活中践行,点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其思想闪耀着哲理的光芒。陆游在79岁时曾写下一首《村居》,其中“父子还家更何事,断编灯下讲唐虞”一句更是写出了父子共读同议、其乐融融的情景。
陆游还著有《放翁家训》,其中一段指出:“吾平生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强调了读书要与做人相结合,不可与人斤斤计较;遇到矛盾时,应以忍让、宽容为宜。同时,还强调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家人若有“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者,应以之为耻,要儿孙切戒。对出仕为官的子孙,陆游谆谆告诫:“莫恋污渠与臭帑。”在儿子子龙去吉州为官时,陆游要他务必做到“一钱亦分明”,可见家风之正。
“报国”与“勤学”之相生,“诗教”与“家教”之统一,是陆游留给后世的一笔精神财富。这也成为“越语文”中可资开发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