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河北 邢台 054400)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形成了紧随教师教学步伐的习惯,吸收知识时内心毫无波澜,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只是尽最大可能一味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对获得的知识产生疑问,对知识全盘接受,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此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求真精神、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等.现阶段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才需求量不断激增.现阶段国家需要综合型的人才,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还应具有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因此,教育领域应重视课堂上科学精神的渗透,通过渗透工作的逐步开展,学生才能逐渐具有探索精神、实践精神等.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于数学学习而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真正将所学数学知识内化.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除了一些数学公式、定义之外,还涉及很多与数学有关的史料.每一个史料故事都有详细的历史记录,介绍了一些数学家的成就以及数学的发展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必修2“平面的三个公理”时,可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原本》和公理化方法,在学习“直线与方程”时,可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些历史故事不但可以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一些趣味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真理和知识都是人们在刻苦钻研和不断探索中得到的,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性思维不同于感性思维,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综合、归纳、演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抽象出事物的一般原理.所以,理性思维是一种客观的、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数学是一个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更应注重这种理性思维方式.相信大家对2019 年的高考数学全国一卷还记忆犹新,维纳斯一度成为高考生的“噩梦”.当时网上流传这么一种解法:首先,维纳斯是女性,所以排除185 cm,190 cm 两个选项,第二,维纳斯是外国的,所以排除165 cm,最后,正确答案是选项B,即175 cm,结束! 这个解法看似很“完美”,实则是“乱弹琴”,没有一点科学的态度.那么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就应该把题目中的数据抽象到数学中来,所以这道题的本质还是数学中的线段之间的黄金比例关系,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抽象成数学中的数据,这就是理性思维,这就是核心素养.
现在的高中教师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上课时把该讲的内容都讲了,而且学生反应也不错,好像学生都已经学会了,可一考试,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做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还是学生没有把教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掌握好.现在的课堂,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一味地接受,自己没有一点思考,所以教师讲的东西永远是教师的,永远也变不成自己的.那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习利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求最值时,需把|2x+4|分解成|(x+2)+(x+2)|,教师讲了方法后学生很容易接受,此时教师可随即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分解成|(x+1)+(x+3) |呢? 这样不行吗?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提的多了,学生也会逐渐养成多问问题多思考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
探究能力是科学精神的最终体现,数学中尤其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也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是激发思维的基础,对于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几个等差数列,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些数列中的项和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是如何得出这些关系的? (3)你能否用严格的方法来证明这种关系? (4)你能否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5)你能否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证明? 教师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敢于探究的品质,还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精神即追求真理,不盲目听从、跟随,不迷信权威,不通过局部判断整体.所有的科学认识都应建立在相应的依据上,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并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客观态度,使学生在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客观的角度,并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排除影响因素,从而揭示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教师需要对实事求是这一精神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摸球实验,在盒子中放置五种颜色的兵乓球,分别是:红球、蓝球、黄球、绿球、紫球,每种颜色的球只有1 个,然后由学生依次摸球,观察摸出球体的颜色,实验表明,每种颜色球被摸出的概率均为有的学生对这一结论存在怀疑,在课后将该实验进行了数次,但是实验次数越多,结论也越接近课堂中实验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组织了相应的讨论会,针对学生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并列举最终的实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应站在客观角度进行分析,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性,而且使其形成了相应的实事求是精神.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过程当中,教师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对自身想法有明确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有价值、新颖的思维,该思维模式有助于人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新课改推进的背景之下,教师越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明确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快乐.在创新当中,学生需要积极构思、巧妙设计.这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其在创新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其创造力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诸多努力,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相应的引导,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自信积极,在这个过程中,还需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当中获得成长,在尝试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从而使尝试创新成为一种兴趣.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时代人才.例如,在某次教学活动当中需要正三角形,教师则请学生快速画出三角形并将其剪下,大部分学生利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角度,然后利用直尺测量出三条等边,再画出三角形,利用剪刀剪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利用两个相同的含30 度角的直角三角板拼出了一个正三角形,然后将其剪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这名学生的速度最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对其行为给予大加赞赏,并对其创新之处进行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其他学生向这名同学学习.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当中都应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引导,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创新,将这种创新意识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步提高,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当中更加积极努力.
科学精神是现阶段综合型人才必备的一种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对科学精神的渗透提起重视.于数学教学而言,其是科学精神渗透的最佳科目,这与数学教学特点有关,因此,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科学精神的渗透策略,不断摸索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积极分析科学精神的相关内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向教师学习,培养自身的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等.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将科学精神渗透到课堂中去,渗透到教育事业中去,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