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良 (庄浪县第四中学,甘肃 平凉 744699)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要从教育内容、教育的必要性、价值观教育现状以及教育途径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般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与数学有关的涉及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如和数学有关的人物(科学家、学者等)、成就贡献、探索经历、成长故事、数学发展史或某一数学领域的研究过程等,这些知识可以是古代的、现当代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本国的.这些历史人文常识、知识与蕴含在其中的坚持探索、维护真理的精神价值,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锤炼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导向作用.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内容时,阅读与思考部分的内容为“三角学与天文学”,其中梳理了三角学的起源与天文学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在德国人雷格蒙塔努斯、哥白尼的学生雷提库斯、法国数学家韦达的探索努力下,三角学从天文学中分离出来并最终成为数学独立分支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三角学的发展历程,又有科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体现.教师在讲解本章内容时适时插入补充,这对学生既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本章内容的学习.
第二类就是联系现实的一些大事件,或者一些与数学无直接关系的涉及思想文化、道德精神、审美感悟等内容.这些内容同样涉及古今中外,对学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三类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有意进行或穿插于教学中的与其他学科、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关的通识性的时代价值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或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等纪录片等.这些,会对学生人格、素养、道德、成长等各方面产生教育与影响.
在这三类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第一类对广大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但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备课来实现.相对来说,第二类和第三类内容可能更普遍和常见一些,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较多,相似性较高,更容易融入课程.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而且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由此看来,数学学科本身的属性与特点就已经决定数学教学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功能.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标准来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便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和其他课程一样,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同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中也明确指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可以说,高中数学教学要在时代价值观之下,培育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个人价值观是十分迫切的.这也是当前对数学学科的新定位.
就目前来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并不是普遍现象,或者说教师很少有此方面的涉及,尤其是第一类涉及数学方面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几乎为零,而像第二类价值观教育内容,教师虽有涉及,但也只是偶尔提及或教学遇到困难时才提及,没有专门的专题讲解.这不仅表现出教师在此方面积淀和常识的匮乏,而且表现出教师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滞后,或者没有也不愿有这方面的思考,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知道高中数学教学要涉及时代价值观教育.
从相关研究来看,涉及数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论文、课题、专著、评论等也是很少的,成果非常有限.研究成果的缺乏,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价值观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融入,还没有从幕后走到台前,处于“沉睡”状态,尚待“发现”和“唤醒”.
事实上,制约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因素是根植于教师脑海中的传统观念,即数学只是工具,要以演算、练习等方式加以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成绩,而价值观教育则可有可无,这是典型的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观.
另外,教师对新形势下的数学学科的定位与认识,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把握和理解普遍存在问题,在层次上高低不齐,在深度和广度上千差万别,这也是导致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时代价值观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普遍性的认识偏差、观念落后、行动迟缓,自然让价值观教育成为“冷门”,出现研究成果缺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落实数学学科素养为核心,以新时代新要求为引领,切实提高对数学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将在高中数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提升为一种数学教学的自觉性行为,并将其定义为必修内容、重要内容.同时,通过价值观教育在教学中的普及,提升有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研究,这样,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价值观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局面.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材料,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性.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不遗余力地利用教材中的相关人文历史素材、资源.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每一单元都涉及了一些相关性教育内容和素材.如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26 页: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91 页: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必修 2,22 页:画法几何与蒙日;74 页: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111 页: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必修3,59 页: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122页: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等.这些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材料.在对教材中相关资源素材进行有效利用的同时,还要对资源进行开发和拓展,在广度和深度上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数学领域里的文化历史之美、文化价值之美、科学思想之美,领略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从而帮助学生纠正对数学的偏向,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改变对数学课堂陈旧的、传统的认识,更新常规数学课堂的结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恰当地融入价值观教育.数学课堂不应该全部是数学概念、公式、演算、讲解、练习等内容,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要有所调整,有所改变.价值观教育也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和思想,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付诸行动,着力改变常规的课堂结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穿插与内容相关的价值观教育,这一定会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当下,虽然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时,我们不能再完全向分数看齐,唯分数至上,我们要抛弃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把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等深入数学课堂,把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作为高中数学课追求的目标.在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堂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更加注重人文价值的.
近年来的高考题(以全国卷为例)在命题上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及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设置题目背景或情景,在题目中融入文化色彩等.例如,2019年全国卷二理科数学第4 题,联系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和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以此为背景进行题目的设置.第16 题在考查半正多面体这一概念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信文化、古典文化和现代气息。 再如,2019 年全国卷一理科数学第4 题,计算黄金分割比例时引入“断臂的维纳斯”这一名作,并配以图片,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兴趣;第6 题,以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中的“卦”为背景,提出概率问题的计算,文化色彩很浓厚.这些都是价值观教育相关内容在高考题目中的体现.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用好高考(题目)这个指挥棒,以高考题为切入点和导向进行价值观教育再合适不过.
一般来讲,涉及数学方面的讲座、比赛等活动举办的比较少,而多样丰富的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价值观念的必要措施和渠道.这些活动可以涉及数学知识,也可以涉及常识、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多方面.在讲座、演讲、比赛等专门性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奠定了情感价值取向.学生在活动中能真切感受到数学文化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我心灵的触动,这将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高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程.在数学学科素养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专门性的研究性学习.这些学习可以是某一知识从零到今的发展史、发展过程,可以是探究某一数学问题与现实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是对数学家探究精神、坚持真理的品格的梳理和整理等.总之,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思维等都得到了发展.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直至形成最后的研究报告.这样的研究报告饱含学生的认知与价值,教师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如班级、学校,甚至更大的区域内进行推广展示,以期能形成更大的教育效应.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迫切而必须,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充分认识,多措并举,让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