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莉:许多知名作家想给孩子们写本书,但真正落笔写作童书都失败了。童书并不是简化成人读本的内容,而是要尊重孩子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如果写作出发点是“要告诉孩子们”,那么它只能称作“教科书”。童书的内容应该是作者与孩子的平等交流,既不能把他们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也不能把他们当成识字量不足的读者。
局限于刻板印象和文化传统,往往会让童书变得无趣,丧失美感。糊弄和敷衍,孩子们都很容易感知到。比起具体的内容,童书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孩子们对待世界的态度。真诚地发问,真心地交流,画面和文字都在传达成人看待生活、对待同伴的姿态。这也会影响孩子们对书本的态度。书本是能够提供信息的工具,书本是能够交流情感的朋友。孩子们对书本最初的印象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胡建芳:从目前的童书内容来看,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特别清晰。从幼儿到少年,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在不断变化。不适合的内容,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甚至可能产生很多“误读”现象。目前很多童书,一味迎合孩子喜欢“探险”“猎奇”的心理,多倾向于呈现“怪”“神”的世界,较少给孩子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诸如“死而复生”“穿越”等情节,可能导致孩子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甚至模仿书中的桥段,而带来一定的危险。
刘玉平: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孩子喜欢阅读首先需要家长的陪伴和互动。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亲子互动阅读的坚持,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法宝。每一位家长都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多读书、读好书,但自己却经常沉迷于手机或者忙于事务很少看书,家庭中缺少阅读的环境,也不懂得如何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部分家长很愿意为孩子买书,但却不知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宜的读物。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阅读就是为了学知识,过度强调孩子在阅读中知识的习得,甚至把识字作为阅读的重要目标,反而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
彭悦峰:虽然家长层次、教育背景不一样,但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家长会根据老师推荐的书单、各网站热销榜单、分级阅读推荐的书目和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去选择书,但是他们仍然会觉得,这个年龄阶段不知道该给孩子选哪些书,选的书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帮助。亲子阅读越来越被重视,可在陪伴阅读方面,家长缺少正确陪伴孩子阅读的技巧。
刘玉平:第一,图书选择不适宜。目前,幼儿园教师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选择图书时受到自身水平的制约,选择的图书有时并不适合该年龄段孩子阅读。
第二,阅读环境需要优化。幼儿园的教师都有意识地为孩子们创设阅读区,但有些阅读区不够安静,区角的光线较暗,书架上的图书很长时间也不更换,时间久了,孩子们失去进阅读区的兴趣,阅读区成为“无人问津区”。
第三,阅读过程过度精读。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时,为了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容易出现过度分析故事情节、过度剖析画面的“精读”现象。教师满堂问,孩子不断回答,反而失去了图书整体阅读的语言美感。
第四,去“小学化”回避文字。一些幼儿园为了规避“小学化”教育倾向,刻意对图书中的文字进行遮挡,或者回避孩子对于文字习得的兴趣,这是对幼儿园阅读教学的错误认识,也是对“去小学化”的偏颇理解。
彭悦峰:学校重视开展儿童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阅读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每年都有读书月等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各学校也积极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但缺少系统性和循序递进式的指导。有些老师觉得学校开展太多的阅读教育活动,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在行动上是有些抵触的,直接影响该班学生的阅读行为和效果。
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上好阅读指导课。有些老师不能把日常的教学和课外阅读进行有机整合,片面认为是加重负担,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组织的活动单一、无趣,没有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些老师会一味地用一些阅读单或者所谓的丰富活动来进行阅读指导。这些阅读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的阅读力,不是仅仅靠一些阅读单、简单的理解、不断地刷阅读训练题目就能培养出来的。当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得出有深度且独到的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
姚莉莉:孩子们总会有不同的观点,也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听到,能够成为对话中的一部分。阅读将儿童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引导他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但同时也教会他怎么去理解自己,怎么与自己交流,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儿童在自主阅读时需要保持好奇心。我们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不要把书作为答案,也不要把书作为全知的老师,要把书当成伙伴,翻阅它们、与书对话。
我认为,好的阅读会带来自信。并不是“我知道很多书里的东西”“我读过很多别人没读过的书”那样的优越感,而是“阅读会让我多一种体验”,这种自信是“遇到问题没关系,可以到书里找找灵感”。很多时候,书里写的和我们的感受不一样,大量的阅读是为了不断地感受、提问、判断、验证,从而更好地相信自己。
胡建芳:我希望儿童在阅读时,能始终保持愉悦和放松的心态。首先,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舒适、安静,便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其次,给予孩子选择书的权利。无论学校的阅读指导课,还是家长给孩子买书,大多数时候主动权都在老师、家长手里,虽然书的内容可能真的不错,但是这种“被迫”的感觉还是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孩子难以自主挑选合适的书籍时,教师或家长也可以给予他们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利。再次就是分享。分享是阅读“输入”以后的“输出”,也是孩子能持续保持阅读热情的动力。如果没有任何要求,所有的阅读都只是泛泛的浏览,只是书的数量不断增长,阅读和思维的水平可能始终保持在浅层次的状态,那么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也少。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分享阅读所得。口头交流是一种方式,喜欢摘录做成精美摘抄卡的,也可以拿出来“晒一晒”,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分享。